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綜藝感要專業,觀眾才買账

  【綜藝窗】

  青少年偶像綜藝層出不窮,觀眾們的“pick”熱情絲毫未減,一邊風風火火地點讚投票,一邊頭頭是道地點評著螢幕上的選手們。除了唱歌、舞蹈、說唱和創作才能,顏值和綜藝感也是一個選手拉票吸引人氣的必殺技。那麽“綜藝感”到底說的是什麽呢?它對於明星藝人來說,有什麽意義呢?

  綜藝感成藝人業務水準又一項指標

  內地觀眾最早開始大範圍地討論“綜藝感”大概是在“跑男”等一批海外引進(或與之類似)的真人秀開始興起的時候,許多明星蜂擁至綜藝節目的舞台上。有一線影視劇電影主角,也有來自港台的搞笑藝人,有開啟第二春的“老牌”明星,也有刷存在感的後起之秀。在真人秀的鏡頭中,明星陌生的一面被揭開了,尤其是在人際互動的環境下,明星的言行舉止都被放大和比較,再加上與原版、海外版對比的壓力,一個藝人“有沒有綜藝感”成為了觀眾點評藝人業務水準的一項新指標。

  我們將平日裡被觀眾和媒體稱為“綜藝感強”的明星進行粗略的分類,可以看到,大致有三種藝人:

  第一類是這些藝人本身具有親切感,也就是所謂的觀眾緣。這一類藝人最具有代表性的可能就是黃渤、鄧超之類國民度較高的藝人。在選秀新人當中,《創造101》的高秋梓、《偶像練習生》的董岩磊也有這樣的趨勢和潛力。直白來說,觀眾就是抱著對藝人本身的喜愛,而願意去看他在節目中的表現。很大程度上來說,這種“綜藝感”也是國民主持人的必備條件。

  第二類“綜藝感”藝人是對出演節目的掌握度較高,理解自己的角色腳本邏輯,知道自己對於節目來說能貢獻什麽亮點,明白觀眾“喜歡看什麽”,或者說正巧符合節目目標閱聽人喜好的那類人。但也因此,這種“綜藝感”可能就並非對這個明星出演的所有綜藝節目都適宜了。這一類藝人往往都有一些代表性的節目,比如,李晨和“跑男”,黃磊和《極限挑戰》,白敬亭和“大偵探”。當他們出演一些其他綜藝,改變了人設,熱度就明顯不足了。

  第三類是具有較好的搞笑才能,說話幽默風趣,在節目中“包袱”不少,是綜藝節目中生產笑料的穩定力量。這類藝人的代表人物有孫紅雷、陳赫、羅志祥等等,有時候節目會直接邀請像嶽雲鵬、宋小寶這樣的喜劇演員,也是出於這樣的考慮。這種“綜藝感”依靠的是天生幽默的性格、長相或者長年累月的積累。比如小豬對搞笑綜藝駕輕就熟的能力,就和他一直以來的主持功底分不開。

  吃透節目的劇本、角色都是必要功課

  但是,我們也可以發現,一旦當搞笑藝人走錯了“片場”,不僅綜藝感急劇下降,甚至會讓場面變得更加尷尬,台灣搞笑藝人在大陸的發展情況就很能說明這個問題。近幾年不少台灣藝人進軍大陸綜藝圈,可是結果並不理想。比如,小S的“姐姐”系列負面評價不少,當初在台灣大陸都很受歡迎的一票通告藝人,現在出演的條件和薪酬都普遍見漲,但是反而感覺被束縛了手腳。其中最大的原因可能是兩地的節目環境和話語習慣都差別太大,嘉賓互動的邏輯也大不一樣。這說明,“綜藝感”其實是一個自帶“環境”屬性的詞,即需要匹配合適的角色、故事和太空。

  比如,小豬在新一季《極限挑戰》的“回到1978”這一集中,因為對故事背景和周遭人物環境比較生疏,明顯無所適從,找不到切入點。而黃磊以“神算子”這個人設屹立綜藝圈,但是當他來到全場嘉賓都講究邏輯和推理能力的《明星大偵探》中,角色特點就很模糊,而且有一種用力過猛的感覺。再比方說,王一博在《天天向上》中“打雜”多時,因為不善言辭和閱歷較淺的原因,幾乎沒有鏡頭,即使表演了才藝也感覺和節目的氛圍並不相符。但是,在《創造101》中,他擔當“導師”的角色,他的“撲克臉”卻能在女性特色比較重的節目中被人注意到,而且人物的羞澀感與過硬的專業能力形成了反差萌,使得一舉一動都自帶“綜藝感”。

  從這個角度來說,“綜藝感”雖然與藝人本身的性格、形象有很大的關係,但是更重要的是,“綜藝感”需要節目組和藝人雙方在“匹配度”問題上進行努力。對於節目組來說,不是追求明星化、過度娛樂化就能保證節目效果,搞笑能力卓群的宋小寶也並非在綜藝節目中效果非凡,關鍵在於為節目內容和主體找到適合的明星類型,再根據藝人的特點創造和調整腳本,不能單單指望著照搬劇本製造矛盾衝突來收割收視率。

  對於藝人來說,不能因為綜藝節目是在搞笑和玩遊戲,就不把它作為專業的事情來對待。在節目中,我們可以很明顯地發現一些藝人在走神和放空,或者玩遊戲時劃水、不懂規則。對待節目全力以赴是最低的標準,如果連這個也做不到,觀眾不買账是必然的結果。除此之外,理解節目的訴求和劇本邏輯,找到自己對節目的貢獻點,這些都是為了增長“綜藝感”所需要做的功課。

  作為觀眾,我們也許可以放下粉絲心態,鏡頭資源是寶貴的,“綜藝感”也是一種專業,不專業的藝人並不值得鏡頭的青睞。

  □豆包(娛評人)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