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甘肅阿克塞,從廢棄小鎮重返1980

原阿克塞縣政府位於博羅轉井,

一座位於海拔2800米的廢棄小鎮。

這裡大抵建成於1980年前後;

1998年阿克塞縣政府正式遷至紅柳灣鎮。

——

而被廢棄的博羅轉井,

一直停留在了上世紀80年代,

幾乎與當代失去聯絡。

攝影、撰文:王天成

踏足此地之前,我對阿克塞縣的全部印象,都來自於網絡和書本上的隻言片語: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隸屬於甘肅省酒泉市,地處甘肅、青海、新疆三省(區)交匯處,是甘肅省惟一一個以哈薩克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自治縣,也是中國三個哈薩克族自治縣(另外兩個是新疆的巴裡坤和木壘)之一。

阿克塞(老縣城)縣委大門

阿克塞縣的面積,

比阿爾巴尼亞大一點,

比不丹小一點。

原縣委大樓內,一間廢棄的辦公室

黨校

1988年,這片土地上有6681人和10萬餘頭綿羊在此生活;

2014年,阿克塞縣人口突破一萬大關,同時牲畜存欄超過了20萬頭。這意味著,這個全國人數倒數第四多的縣,平均每個居民可以分到20頭牲畜。

博羅轉井廢棄的民房已荒草叢生,羊群在斷壁殘垣間覓食。

從衛星地圖看去,阿克塞縣幾乎全境都處在阿爾金山腳下的衝積扇平原之上。阿克塞是整個甘肅省最偏遠的縣,除了穿梭於阿爾金山南來北往的貨車司機和商人,大約很少有外地人會專程造訪這裡。

博羅轉井鎮,這座海拔高達2800米的城鎮,曾經作為阿克塞縣的縣城,短暫地在中國歷史進程中存在了二十餘年。

縣政府大廳內的地圖瓷磚,鄉鎮的命名具有濃厚的時代特徵

博羅轉井名字的來源也是撲朔迷離,據縣志記載,“博羅轉井”是蒙語諧音,意為“青色墩台”。而在民間傳說中,此地曾經駐扎過一個名為包羅的蒙古將軍,博羅轉井就是包羅將軍的諧音。

縣城的建築大多建設於1980年前後。從全盛時期到徹底衰敗,僅僅用去了不到20年的時間。1998年,新縣城建成,縣政府正式搬遷到了幾十公里外的紅柳灣鎮,海拔降低了1000米。

縣城主乾道,由砂石礫鋪成

高海拔,高寒,交通不便,都不是真正意義上對老縣城的廢棄起到決定性作用的因素。最根本的原因,是水。

阿爾金山富集了大量的礦藏,也富集了大量的放射性元素。然而,這對於當地居民來說,並不是什麽好消息。博羅轉井鎮的飲用水源中,放射性元素鈾、釷含量超過了國家標準6-8倍,長久飲用,必然會導致當地居民患病概率上升,不利於該地區的長遠發展,水才是縣城搬遷最重要的因素。

縣中學的黑板上還保留著一些上課的印記

縣中學的教室內,牆壁上是不知名的哈薩克文塗鴉

縣委

糧站

文化館

縣中學

縣醫院

縣招待所

某不知名部門大門

小商店

縣中學的教室內,望向縣城一側的窗外風景

1998年後,博羅轉井鎮就徹底荒廢了。這段歷史實在太過於短暫,以至於很少有人有機會去見證。幸運的是,遺留下來的空城卻保存至今。它的殘垣斷壁成為了獨一無二的樣本,記錄了那個時代裡城市的模樣,這裡的時間也被凝固在了20年以前。僥幸留存下來的建築,向我們展示了這片戈壁上曾經上演過的動人篇章。縣城整體搬遷後荒廢的案例在新中國歷史上是極其罕見的,因此這裡也是中國最為獨特的廢棄建築群之一。

廢棄電影院

電影院內部

值得一提的是,這裡也吸引了一些影視劇組進行外景拍攝。由於縣城徹底荒廢且缺乏監管,劇組大量的拆除了大量當地民房,也留下了一些本不存在於此的物件,如交通崗亭和加油站。

以上三張均為拍攝電影時劇組建設的道具

從縣中學三樓的走廊望向窗外,可見縣城後身的茫茫戈壁和孤樹

我眼前見證的這片雜草叢生,被曠日持久的狂風卷起的沙石洗禮了多年的荒城,於我來說,是一處訪古與探險的勝地。於阿克塞人來說,這裡承載著鄉愁,是他們一去不複返的故鄉。

(※特別感謝:艾麗婭·傑恩斯和她的家人提供的訊息和幫助/未經允許,本文嚴禁轉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