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鴻海完成交棒,新一輪挑戰剛剛開始

持續了兩個月的鴻海接班人懸念終於在6月21日揭曉。

當日,鴻海董事會正式選舉劉揚偉為新任董事會主席,李傑為副主席。據悉,劉揚偉此前擔任鴻海半導體次集團總經理、芯片業務負責人(次集團即事業部),而李傑則為鴻海旗下A股上市公司工業富聯的副董事長。

對於兩人的任命,鴻海創始人郭台銘表示,兩人各有專長,劉揚偉在鴻海的時間久,從基層做起在台灣電子業佔有重要的位置,在軟體上也有優勢,他非常適合擔任董事長帶領鴻海,因為他了解整個電子的過程。李傑則在工業AI、硬體上擅長,未來鴻海透過他們的軟硬整合,一起組隊打“世界杯”。

新的管理團隊還包括了一個九人經營管理委員會。對於該委員會的職能,李傑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新的管理模式與華為)類似,但是管理規模更大。(9人)委員會將是一個很好的執行機構,可以在良好的協同作用下加快決策進程。”

這意味著,鴻海將告別郭台銘時代“家長式”管理模式,經營委員會將對企業決策和績效負責任。

鴻海集團一直被稱為“代工大王”,是全球最大規模的電子產品代工廠,也是蘋果公司最重要的代工廠。

但在外界看來,雖然已經成長為全球頂尖的製造工廠,但代工終究是寂寞而吃力的生意,擺在鴻海眼前的不僅僅是新人能否順利接班的問題,更棘手的是在低利潤魔咒下,鴻海的未來發展方向是否已經清晰。

告別“一人”時代

在股東大會上,新任董事長是否順利接棒也成為股東們關心的問題。

對於劉楊偉,郭台銘盛讚他是電子行業的“老前輩”,從基層做起,負責過很多部門,特別在軟體上有獨特的理解。

而從個人簡歷來看,劉楊偉早年曾待過聯電集團,是聯電旗下IC設計商聯陽的創辦人,並曾在鴻海旗下華升電子(華升與鴻準合並後改名為鴻準)與郭台銘共事。隨後,還曾擔任IC設計公司普誠總經理與副董、以及郭台銘特別助理等職務,此後獲得了郭台銘的極大信任,常被稱為是幹部學習的榜樣。

而從業績上看,鴻海近幾年極力衝刺半導體方向,劉揚偉2017年開始負責芯片業務,任半導體次集團總經理,去年鴻海集團積極參與東芝競標案競投標,就是由該集團負責。另一方面,鴻海旗下子公司晶宏擬跨足ODM晶片,初步構想由晶宏供應自家手機的晶片,複製“華為–海思”模式,而劉楊偉就是該業務的掌舵人,顯示郭台銘對其十分看重。

對於李傑,郭台銘則認為他擅長硬體,可以與劉楊偉配合打“組合拳”。

郭台銘表示,“大家可能對李傑比較不熟,但是他在工業AI領域聞名全世界,而且劉董事長在半導體、軟體在行,李副董事長在工業AI、硬體擅長,相信他們兩個整合,一個從半導體軟體,一個從工業互聯網,可以一起組國家隊打世界杯。”

可以看到,在管理上,鴻海徹底告別了過去的“一人”時代,管理權限更加分散。除了上述二人外,更多的管理工作需要經由“九人經營委員會”進行,該組織設立在董事會下,對企業決策和績效負責任。

董事成員之一呂芳銘在21日的股東大會上表示,之前也有這樣的經營委員會,只是現在的委員會更精細化,重在經營,是一個谘詢小組。不是決策小組,決策還是股東會。董事會提出的議案需要股東會通過的會提交到股東會。

這種模式在外界看來和華為的管理模式類似,強化了團隊式管理,弱化了個人管理色彩。

鴻海的新挑戰

目前郭台銘主張的“分拆”上市已經將鴻海推向控股公司的方向發展。曾經,外界揣測郭台銘是希望利用這種方式“賽馬”,從而選出最合適的接班人選,但現在看來,擺在鴻海面前的挑戰已經不是接班人是誰的問題。

在一周前的法人說明會上,劉揚偉表示,面對美中貿易摩擦的不確定性升高,外圍情勢日益嚴峻、發展多變,鴻海將采取全球布局本地化生產等對策應對。

他表示,鴻海在中國大陸以外地區,共在16個國家和地區設立生產基地,並在4個國家地區設立研發部門,強調在中國大陸以外的產能足以應付需求,只要環境及客戶需要,可以在16個設置的生產基地國家和地區擴建產能。

顯然,外圍環境的不確定因素讓鴻海的客戶態度開始變得焦慮。

同時,在業務多元化上,鴻海需要更快的布局以及盡早盈利。

六年前,因營收與盈利不達預期,鴻海股價遭遇重挫,當年大跌64.39%。在一場長達八小時的股東大會上,郭台銘鞠躬向股東道歉,並宣布分拆業務結構重整的決議,減少對蘋果公司產品製造的依賴,重點放在開發新技術、知識產權和電子商務上。

但目前來看,雖然郭台銘在多個場合明確表示未來將朝雲移物大智網+機器人方向發展,但資本市場並不是完全認可。郭台銘曾經放下話表示鴻海股價不到200元(台幣)不會退休。但從鴻海的股價來看,近期一度下跌至70元。

面對股價,呂芳銘表示,“股價是由市場決定,這是一個原則的說明。FII(工業富聯)上市後,鴻海每股淨值也有81塊(新台幣),經營團隊來看,我們是被低估,我們也是很委屈的。這也是為什麽要做法說會,股東大會進行交流,讓大家了解公司的價值。這兩年來,我們扎扎實實工作,目前經濟環境很艱巨,前5個月還是穩定的面對,我們也交出了業績,我們經營者也戰戰兢兢地。”

“此外,大家覺得鴻海好像就是代工廠,但是鴻海不是,從機械材料、到機械工程、電子工程,從移動裝置、電腦、到通訊,實際上是非常複雜的。我們現在每一個事業部門,拆開來,都是可以和其他幾個做PK的。過去幾年我們都覺得很委屈,我們在做轉型升級,2017年我們提出了方向。2019年發表了技術產品,競爭的結果讓各位股東有信心。我們過去幾年覺得委屈,但不能蒙在棉被裡哭,只能往前衝。”呂芳銘說。

在呂芳銘看來,往工業互聯網升級是必須要走的一條路,下一波機會中,5G、高速電腦的需求,鴻海會“想辦法贏”。

此外,在股東大會現場,有多名股東要求增加股利,有一名股東直言“不一定是要2元、1元,就算增加0.5元也好,這是態度問題。”

呂芳銘回答稱,“我跟你一樣,多希望多分一點股利,但是公司必須要遵守法規,我們承諾後面一定會討論這個事情。今天提臨時動議我們可以過,但是這個臨時議案最後還要送主管機關核準。

以下是第一財經記者整理的部分股東大會現場提問內容:

股東:我是鴻海的忠實股東,今天在場很多股東都是衝著郭董事長長期在經營這家公司的績效。但是最近這三年,鴻海公司可以說是節節敗退,關於公司股價暴跌,董事長或者主席這邊不知道有什麽看法?

呂芳銘:股價是由市場決定,我們必須要做一個原則的說明。在2018年底,我們每股的淨值實際上是87塊(新台幣),去年FII(工業富聯)上市淨值增加是6塊錢。把這6塊錢扣掉,我們(鴻海)的淨值還有81塊,所以經營團隊來看,我們是被低估,我們也是覺得很委屈的。

因為我們經營團隊也都是股東,股價也是我們的激勵,所以這一部分實際上我們很努力的,這也是為什麽跟股東溝通,我們也希望來做法說會,透明,來讓股東了解公司的價值。這兩年來,我們的成果不是憑空掉下來的,雖然目前經濟環境很艱巨,但是前5個月還是穩定地面對,而且我們也交出了業績,經營團隊也戰戰兢兢地做出公司價值。

股東:郭董事長曾經承諾我們股價到200元(台幣)時他才會退休,現在郭董事長要先暫時離開鴻海,如果他在明年達成這個規劃,鴻海要在多久股價能上200元?

呂芳銘:郭先生對200元是放在心上的,這個不取決於郭先生,更關鍵的是我們的經營團隊肯定必須要把公司經營好,把價值創造出來。經營團隊有這個承諾,我們會戰戰兢兢好好經營這個公司,讓公司價值往上。

股東:9人小組的角色是什麽,是團體性的CEO還是董事長?

呂芳銘:我們在組織上隻增加了副董事長,所以組織結構沒有改變,9人小組算是經營谘詢委員會,因為我們希望把經營做好。郭董事長在經營的的時候實際上也有類似這樣的經營委員會,不是沒有,現在9人小組也是一樣,只是在功能上更精密,把好的建議,公司治理的一些建議送給董事會決議,董事會提出的議案需要送到股東會的當然會提交到股東會,所以9人小組不是決策小組,是經營委員會,決策還是在董事會,最後到股東會。

股東:鴻海據我以前觀察在前年以前股價從來沒有破過淨值,是不是近兩年公司是不是做了太多無效率並購,對並購太樂觀?公司有沒有在解決效率的問題?

呂芳銘:大家覺得鴻海好像就是一個代工廠,如果股東更深入了解的話,台積電隻做一門,即晶圓代工,或者有人做封裝測試,但是鴻海不是,鴻海從機械材料、機械工程到電子工程,而且是不同領域,我們從移動裝置、電腦、通訊,實際上是非常複雜。在每一個領域裡面,我們現在每一個事業部門,如果拆開來實際上都是可以和其他幾個做PK的。郭先生確實策略方向帶得非常穩健,大家說鴻海是一個高執行效率的團隊,實際上是根據每一個事業部門,我們中央周邊的這些部門,大家一努力執行出來,所以每一個領域我們是非常複雜的,所以為什麽每個領域內的專家都要戰戰兢兢。

過去幾年我們都覺得很委屈,我們在做轉型升級,2017年我們提出了策略方向,2019年我們敢在現場發表我們所有的技術和產品,我們競爭的結果讓各位股東有信心。過去幾年我們覺得委屈,但我們不能蒙在棉被裡哭,只能往前衝。

轉型升級,我們往工業互聯網升級是必走的,在工業互聯網裡面,我們得到“燈塔工廠”,在燈塔工廠裡面,光一個關燈工廠我們效率增加了30%,庫存降低15%。因為是關燈工廠,我們把原來的作業員減少了82%,他們變工程師和技術員。這是轉型升級,需要做投資,要資本支出,我們到今天終於看到一些成果。轉型升級我們必須要繼續做。

第二,下一波AIOT、5G、高速電腦這些計算需求,我們也經過這些年努力,部署到一個基礎,競爭還是有,我們想辦法贏。

現在對於環境的紛紛擾擾,尤其是中美貿易戰爭,雖然郭先生目前淡出公司,但是我們管理層每個禮拜戰戰兢兢面對,沒有松懈。有關股價,我跟各位一模一樣,我們覺得股價低估了,沒有反映我們鴻海真正的價值。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