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不一定是大道理

《詩經》是歌,是歌詞。今天的流行歌詞無法充分、準確反映人們的生活與普遍的價值觀,因而我們也就沒有道理相信能夠從《詩經》裡充分、準確掌握周人的生活與想法。

《詩經》比較能夠有效反映的,是周人唱歌的情境——當時的人在什麽樣的場合、什麽樣的狀況下唱歌?在歌中表現什麽樣的情緒與內容?什麽樣的事件、什麽樣的情感對他們來說是適合放入歌中的?這些是我們讀《詩經》時應該探問的問題。

讀《詩經》,我們不能忽視歌的形式,包括句子的字數、句子和句子間的連接、同樣句子的反覆規律,以及整首詩如何由重複及相異的句子組成特殊的結構。讀《詩經》,我們還應該特別關心字與音之間的關係,認真看待形象的符號,和口舌發出的聲響,中間是否有些什麽固定的關係?

更重要的是,讀《詩經》,不要一開始就掉進傳統的泥沼裡。《詩·大序》《毛詩》或朱子《詩集傳》的解釋,主張每一首詩都要有“微言大義”,都要有歷史影射或道德訓誡,往往非但無助於我們接近、認識這些詩,還會讓我們對《詩經》裡的作品產生不必要的距離與厭惡。

讓我們記得,在成為“經”之前,這些作品先是周人傳唱的“詩”“歌”。當他們唱這些“詩”“歌”時,絕對沒有想到有一天,其內容會變成“經”,被賦予那麽高的地位,被貼附上那麽龐大的意義。《詩》被抬高成為《詩經》,而“經”的定義就是包藏古代聖賢智慧、真理之處,於是後人就一定得要在《詩經》裡讀出配得上古聖先賢的內容。

“經”是記錄大道理的,《詩經》是“經”,所以《詩經》裡一定都是大道理。如此論理是嚴重的時代前後錯置,拿後來的定義來改寫之前的作品,強迫之前的作品要包括後來規定的內容。讓我們去除掉這種錯置,盡量將《詩經》放回其產生的時代環境中予以解讀。

END

編輯:蔡春柳

審核:趙偉

你有在看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