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7位京城名校長告訴你:什麽才是小學課堂最好的模樣

有人說,教育改革最終還是要發生在課堂上。因為無論是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還是德智體美勞五育並舉,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都需要通過課堂變革來實現。

新時代,作為教育主戰場的課堂需要發生根本性的變革才能有更大的作為。那麽,小學課堂究竟如何變革才能讓學生的學習真正發生呢?

近日,“現代教育報優質教育協同發展論壇”再次開講。本期論壇我們邀請到七位京城小學的名校長,圍繞“讓學生學習真正發生——聚焦小學課堂變革”這一主題進行探討交流。

現代教育報優質教育協同發展論壇,簡稱“現教論壇”,是北京地區媒體打造的一個品牌項目。通常每兩周舉辦一次,每期一個主題,每期邀7~10位嘉賓,嘉賓以北京各區中小學校長為主,包括相關領域專家教授。本期論壇為2019年第5期,此後本報將定期組織論壇,邀請各位校長分享智慧,共享經驗。

創建適合學生自主發展的課堂

張建芬(海澱區七一小學校長)

近幾年,經過一系列的理論學習和實踐探索,七一小學確定了以“培養自主發展的人”作為課堂建設目標,提出了“七一小學大空間”這樣一個教學理念。

結合大空間的理念,為了變革40分鐘課堂教學方式,我們開展了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的研究。這個研究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以自主研究為基礎。我們認為,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就是學生開始學習的起點,要把這個起點還給學生,老師要做的就是等待,等待學生思維和學習的發生,老師再給予恰當的指導,這樣的教學才是有價值的。

第二,以大空間交流為核心。現在的課堂不僅有小組內成員的交流,還有小組與小組之間、老師與學習個體的交流,小組與老師的交流,小組成員與全體學生的交流,這是一種全渠道的交流。學生的思考在這樣的交流時空內也會更加豐富和充滿個性。在課堂上,我們老師很少做對錯的判斷,做得更多的是價值追求和判斷。在這樣的課堂上,老師由原來的傳道授業解惑,變成了和學生共同學習,從根本上改變了師生關係。

第三,以大空間活動為載體。在課堂上,學生從頭到尾都以解決問題為導向,這個解決問題的過程是學生獨立發展所必不可少的。

通過大空間課程理念的實施,我們有這麽幾點感受:一是課堂目標更加全面了,激勵學生自主學習,培養能力品格和合作精神;二是過程體驗更個性了,激發學生通過多種路徑探索知識的積極性;三是互動分享更充分了,每個學生都參與學習活動;四是效果評價更多元了,通過學生自我評價、同伴評價、小組評價、組間評價、教師評價以及家長評價等各種評價方式,促進學生自主發展的可能性。

今後我們也將以此為核心,積極改進我們的課堂教學方式,讓每一個孩子享受優質的七一教育,讓每一位教師創造獨特的七一教育。

師生是學習的共同體

劉燕君(東城區回民實驗小學校長)

在課堂上如何生發學生的可持續學習力,是我這一段時間一直關注的問題。因為,學生的學習能力更多的是在課堂上獲得的。

所有外在的因素,都不能替代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所有形式主義的花拳繡腿也不可能替代學生主動學習的品質,要讓學生的學習真正發生在課堂上,成為學習的主人,那麽師生就要成為學習共同體。

我們不能單一強調學習興趣,因為規定性必須學習的內容是“依綱靠本”的底線。就如同統編版教材的國家意志一樣,師生都不能違背,都要去讀懂它的編者意圖,借助它立德樹人,憑借它獲取學生的個性化學習能力。在這個命題下,孩子的那種依綱靠本必須達標的底線在哪兒,孩子小學階段需要打下什麽樣的基礎,要在這基礎上再來談創新。

首先,我覺得特別需要關注的是,如何讓學生真正做學習的主人。舉個例子,前兩天我要給孩子們上馮驥才的《刷子李》,在備課過程中,我和老師們一起探討的是,怎麽樣讓孩子從課堂上的精讀進入到整本書閱讀。

整本書閱讀不是讓學生隨便讀一讀或者推薦一本書給家長,讓家長和學生共讀就完了;而是要在精讀過程中,讓孩子學方法,讓孩子能夠帶著這個方法,在整本書閱讀中實踐,然後再回到課堂中,與老師同學進行精讀交流。要給孩子設計一個自主學習的整體路徑。

其次,教育的視角要更寬廣。比如老師們以前教課是一課一看,後來是要做到把單元當作一個整體來看,接著是要把小學階段作為一個整體來看,現在是要把小學初中等各學段一體化。比如馮驥才的文章也入選了初二教材,但是在小學階段學的是馮驥才是怎麽寫人物的,到初二的學習重點則是通過馮驥才的文章了解民俗文化。

所謂的一貫培養,不是只有九年或十二年的學製才叫一貫,而是要帶著學生進入學習的全過程,讓他在學習的過程中知道,雖然小學階段的教育結束了,但是他的研究課題沒有結束,他還要在假期當中去閱讀、思考,可能這個研究過程會一直延續到初中,甚至更遠的學習階段中去。而要帶孩子進入這個一貫的學習全程,師生必須成為學習的共同體。真正的學習,就是要讓孩子知道學習是一個自主的、持續的過程。

用互動式課堂延伸學習空間

王京蘭(石景山區金頂街二小校長)

我們學校的辦學理念是“金色童年,幸福成長”,小學六年是人生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階段,所以我們希望孩子邁向未來的步伐是堅實的,目光是堅定的。從大環境來說,我們要培養適合21世紀的人才,學習方式亟待轉變。

為了迎接挑戰,我認為要將知識輸入與輸出型教學轉變成能力生成和激髮型教育,切實通過減輕課業負擔來真正的讓教學提質。談到課堂教學革命,我們學校就建構互動式的課堂開展了有效研究。

首先,我們認為互聯網時代中的孩子們,思考方式具有去中心化的特點。這就決定了,必須要打破傳統的單一的靜態的輸出方式,建立雙向互聯網式的教育結構,形成具有互動性、浸潤性和動態式體驗的課堂。

什麽是互動式的課堂呢?我們認為,就是要在教育教學上逐漸實現課堂邊界的穿越,打破師生單一角色。同時,結合線上線下的教學,讓課堂從靜態轉化成動態;利用信息化的技術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實現課堂上師生和生生間的互動。如果我們把一個課堂比作一個容器,我們更希望它的長寬高都各自相長,通過這樣互動式的教學,通過課前探究的前移來延伸我們學習的長。

課前探究即指讓孩子帶著有準備的頭腦進入課堂,也是為了打破孩子們學習的時空邊界,來拓展探究學習的寬度和廣度。因為孩子們帶著有針對性的疑難問題進入課堂,所以也增加了探究學習的高度。

在課堂上,學生們借助了手持移動終端進行學習。這種學習方式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觀,讓他們成為了課堂的主人,師生與生生之間都形成了網狀信息交流。這種學習方式也提升了孩子的實際獲得感。

一方面,信息技術詳細記錄了孩子的學習軌跡和路徑,為孩子積攢了很多學習素材和經驗;另一方面,多樣的學習資源也讓孩子變得更加靈活,在課堂上能夠像主角一樣的去討論、去發言、去反饋、去質疑,這增加了孩子學習的自信心。在孩子收集處理信息的過程中,他們的邏輯思維和表達能力都得到了提升,也提高了整體的創新能力。

課堂變革從促進教師自主發展開始

殷楠(豐台一小教育集團校長)

讓每個兒童都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機會和效果,是以生為本理念的具體體現,也是我們學校開展公民教育的核心價值追求。

說到以生為本,應該從三個方面來說:一是要面向全體學生,每個學生都是重要的,就是對教育價值觀的概括,也是對教育公平的很好詮釋。二是要面對不同學生、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三是教學過程必然是學生自主發展的一個過程。學習最終的目的是讓孩子學會學習,能夠自主去學習。

近幾年來,學校以讓孩子們與世界溫暖相擁為核心,整體構建了學校的課程體系,面向全體開展了人文藝術、自然科學、體育健康等130多門選修課程,開設了30多個社團。多樣的課程讓有不同興趣愛好的學生有了選擇的機會,有了潛能得以實現的平台,滿足了學生個性發展需求,培養了學生積極思考、樂於探究、勇於實踐的品質。

我們學校立足課堂,深入開展以學生思維發展為核心的互動課堂教學的研究。具體通過以下三個方面,引導教師教育行為的改變:第一,開展多元培訓。我們學校在組織教師參加上級部門的各項培訓基礎上,還基於學校的問題開展了多形式、多層次、多角度、高水準的教師培訓,引發教師對教育的思考。

第二,走近名師,使教師有了新的追求。我們成立了語文名師工作站,進到學校跟老師們共同開展研究,使得老師的教學有了根本轉變。近三年,學校接待國外參訪團40多個,我們十幾位老師做了課題的交流,所以老師們更加堅定了對互動課堂的教育追求,一定要遵循學生認知規律,促使學生在真學習中獲得最大發展。

第三,機制建設使教師工作有了新的動力。多年來學校一直堅持守住底線,追求特色的管理理念,促教師自主發展。在職稱評定這塊,我們也努力體現重在看業績、看表現,形成公開的推薦機制。管理機制的變化,釋放出的信息對教師自主發展起到了很好的助推作用。所以有了教師的發展,我們想讓學生的學習真正發生才有了可能。

有學無類,孩子自然出類拔萃

崔建梅(中國教科院北京大興實驗學校校長)

讓學生的學習真正發生,到底有哪些表現?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我認為有三個詞——愛學、學會、會學。從課堂來講,孩子首先要愛學,愛學是興趣,而且這個興趣不僅僅就是外在地給他小情境的興趣,還有學生自身內驅力的問題。其次是學會,學會的標準是學以致用、舉一反三。

最終,學生要達到會學,要把學習的思想方法、獲得的思維品質貫穿一生,即終生學習。讓學習真正發生,不僅僅立足於課堂40分鐘的發生,還立足於1~6年級整個小學段的發生,立足於中學甚至一生的發生。

怎麽才能達到“愛學、學會、會學”?我認為應該尊重學習者、尊重教師,尊重學習的目標和內容,尊重知識發生的規律,尊重學校所在地域的文化本土資源等等。

中國教科院北京大興實驗學校地處大興瀛海地區,學校結合所在的地域特點,確立了一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贏海納百川,並提出了“有學無類、出類拔萃”,這也成為學校讓學習真正發生的課堂行動指南。

課程跟課堂是分不開的。除了國家課程,我們提出尊重本土、尊重本土資源。學校組織教師圍繞探尋地域文化與學科教學的整合點,做了一系列的研究。當地域資源到了學科、到了課堂,孩子們第一感覺會很親切,第二會有價值感,當讓他們為家鄉、為身邊的人解決點什麽問題,學生就能主動地投入。

除了把身邊的資源變學材,我認為還應把課堂真正地還給孩子。不少傳統的課堂都是師講生聽,課堂是老師的,而不是孩子的。我經常跟老師們說:請老師們走下講台,不要自我陶醉,要把課堂還給孩子。課堂上要有任務驅動,要設計相應的教學活動,引導孩子身心投入進去。

老師還要跟孩子亦師亦友,共同活動。有時候,聰明的老師不妨“裝傻犯懶”“煽風點火”,點燃孩子們智慧的思維火花,讓孩子們能夠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之後總結提升,積累經驗,學以致用。

兒童是天生的學習者和探索者

孟海芹(順義區張鎮小學校長)

“閨女,你是穿越來的嗎?”“是!”“你從哪兒穿越來的?”“天上。”“你在天上都幹了些什麽?”“摘了一些星星給你吃”。“還幹了些什麽?”“和星星玩了一會兒,又摘了些星星給你吃。”……這是我們學校一位老師在朋友圈分享的孩子成長中的對話。我讓大家猜這麽生動的語言出自多大的孩子,猜六歲猜八歲的都有,事實上,這是一個只有兩歲半的孩子說的。

通過這個例子,我們要從中看到,兒童是天生的學習者和探索者,具有極其精美的來自大自然的情感、潛能、本能,有基礎知識、認識結構、認識方法和實踐方法。作為教師,一定要看到這些東西,這樣才能做到了解、研究、欣賞、鼓勵、熱愛、信任、尊重、托舉學生。

我所在的張鎮小學是順義最東部邊遠農村的一所學校。針對農村孩子的特質,學校提出揚長教育,其核心就是挖掘發現學生的優勢亮點,使其得到充分的發揮張揚,然後以長育長、以長促長、以長補短,最終達到崇德尚美,自信成長這樣一個培養目標。

基於這樣的一個文化理念,學校引入了華南師范大學郭思樂教授的生本教育,其核心思想是依托學生生命的本能、天性,為學生好學而設計的教育。它是發動學生自主學習的教育、以學生為本的教育、充分徹底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教育。生本教育提倡相信學生、尊重學生、依靠學生,並提出了課堂教學的一些理念,比如讓學生先做後學、先會後學,先學後教,少教多學。

在生本課堂這一塊,我們有兩大動作,一個大動作就是主題下的學科教材內容的梳理和整合,也是解決一節課堂40分鐘的內容問題,找到學科內、學科間的知識相同點,進行知識橫向和縱向的遷移,實現1+1大於2的這樣的一個效果。第二個大動作即課堂的要求。

生本課堂強化微笑課堂,鼓勵探索合作成功。如果沒有一個微笑的課堂,孩子們就總處於一種焦慮緊張害怕的狀態,這樣一來,任何優勢和潛質恐怕都無法呈現;如果學生老是在跳卻夠不著果子,學生就不惦記著學了,學習就不能真的發生。

課堂從師生寫好字開始

張曉紅(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附屬小學校長)

新課標實施以後,對於語文教學的寫字課程各個學段都有了非常具體的要求。近年來,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附屬小學致力打造漢字語言書寫課堂,並取得很大成效。之所以關注到寫字教學,是因為當前電腦普及,很多孩子甚至是新錄用的青年教師,書寫水準欠佳。一次偶然的機會,我有幸結識了湖南長沙雨花區原教育局局長鍾克佩老師。他把漢字歸類為人形圖譜,並利用媒體技術做漢字語言書寫的培訓。

從2015年開始,學校就聘請鍾克佩老師來學校為教師培訓,重在提高教師的專業能力,給學生起到引領示範的作用。幾次培訓下來,老師們的進步都很大,現在,在我們學校,老師們練軟筆、練硬筆成了一種風氣,互相帶動。孩子們有一定的向師性,老師的字好,學生自然也就模仿。

寫字並不是苦練字,而是要掌握一種方法,讓孩子巧練。所以學校開展了一些寫字教學研究。在低年級段,我們注重引導孩子聯想想象,練好筆畫。鍾老師自己創編了一套寫字操,將寫字與體育、音樂相結合。

比如,寫字操的歌訣中唱到:“短橫拳出擊,長橫寬展臂,多橫排列似雲梯,低橫腿攤一”,將寫字與孩子的動作相結合,非常形象。到了中年級段,寫字不是語文教學的重點,我們就引導教師一起做課題研究,不同的老師錄製不同的寫字微課視頻。到了高年級段,我們就鼓勵孩子們寫字要求異創新,強調美感,要張揚自己的個性。

在我們學校,每天中午都有20分鐘的小課專門用以寫字,老師除了指導孩子寫好生字本,也指導孩子們參與一些相關的實踐活動。

比如,學校嘗試在語文教學活動融合德育、美育,組織開展了“我愛祖國詩詞”“我頌祖國山河”“我懷凌雲之志”等一系列主題活動,再比如,書寫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評選寫字小能手等等。幾年堅持做下來,學校師生的字大有進步,而且孩子們都能靜下來,直接影響並提升了課堂的效果。

(本文按校長髮言順序整理)

文:本報記者 祝願 冉陽

攝:本報記者 付磊

編輯:現教君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