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漢學章太炎:以‘文’為手段的革命者之典範

章太炎:以‘文’為手段的革命者之典範

章念馳丨文

上海人民出版社在完成《章太炎全集》出版後,推出了“章學研究叢書”。最近,“叢書”有兩種新品問世。一本是旅日東京大學教授林少陽撰寫的《鼎革以文——清季革命與章太炎“複古”的新文化運動》;另一本是日本京都產業大學教授小林武的《章太炎與明治思潮》(這是國內第一部翻譯出版的日文的章太炎研究著作)。

兩本著作都是研究章太炎早年(即明治維新後至辛亥革命前夕)思想與學術的力作。兩書的論述均具顛覆性與開創性,給了人們耳目一新感覺。兩位作者對章太炎的文章、演說、書信……熟爛於胸,又對那個時代的學術了如指掌,對章太炎的早期思想與學術作出了全新論說,給國內“章學”研究帶來了一股新風。本文專論林少陽教授的《鼎革以文》,小林武教授的《章太炎與明治思潮》另文再談。

林少陽教授大著的書名實在有點拗口。這部著作與其說是一部專著,不如說是四篇單獨論文的結集。第一篇是“鼎革以文”,抓住了“文”與章太炎的關係,進行深度論述。第二篇抓住了“南方”這一概念,深入研究章太炎與清季青年的關係。並通過章太炎與《亞洲和親會》、印度、無政府主義、黑格爾等的關係,論述章太炎的“民族觀”與“國家觀”。第三篇,抓住了章太炎的“狂”與“狷”,分析了章太炎的“儒學觀”。第四篇,論述章太炎與魯迅的關係,闡述了“複古”的新文化運動與“反覆古”的新文化運動之間的關係。與其他人的“章太炎與魯迅關係”研究不同,他更多研究魯迅對“章學”的影響。

《鼎革以文——清季革命與章太炎“複古”的新文化運動》,林少陽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5月第一版,78.00元

一、

關於“鼎革以文”

章太炎是以“文”為手段投入清季革命的,他推動與帶領了清末的思想革命與文化革命,他通過“文學複古”與“建立宗教”來推動新文化運動,顛覆清政權的思想與文化的統治基礎,而這種作用與貢獻是被大大忽略了。辛亥革命的成功,無論如何不是同盟會“革命派”一家之力可以完成的,起碼還應包括“君主立憲派”及“地方自治派”等力量,以及江浙以“文”為手段的知識分子的貢獻。林少陽教授把辛亥革命置於晚清“數千年來未有之變局”中去審視,革命與改良並非完全對立,“革命只是改良不果的產物而已”,“無論革命與改良,無不重視傳統,無不重新解釋並定位中華文明”,這些都說明了“晚清思想文化運動”之影響,革命與改良之殊途同歸。而章太炎在戊戌變法前後無疑是兼革命派與改良派於一身。1897年3月3日時他還停留在“改良派”,至1899年5月撰寫《客帝》時已轉向了革命。長期以來,人們視革命即是武裝暴動,其實還應該包括思想革命、文化革命、政治革命,“晚清的章太炎,民國初年的魯迅等的實踐為代表的革命,正是以‘文’為手段的革命之典範”。林氏即是將章太炎放在晚清到民初的歷史中去評論,將戊戌變法-辛亥革命-“五四”運動聯接起來思考,找出它們的人脈與思想的共同點即“文”,故他取題為“鼎革以文”。

林氏認為,近代革命有兩種,太平天國革命是暴力型的,辛亥革命偏於非暴力的“文”式的革命。“晚清革命成功推翻清朝統治,武昌起義固然有標誌性的決定性的作用,但這是漫長的清季革命之晚期結果,更為根本的,是持續經年,日益強大的語言的力量”,即“文”的力量,但這一點作用,被後人大大地忽略了。晚清的文化革命,是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生運動,而“五四”運動則是這種運動的延伸。

《鼎革以文》從“制度典章”現代化,“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學術史的重構,“文學複古”的新文化運動,“建立宗教”的新文化運動四個方面加以論述。作者指出,“複古”與“宗教”都是應該加引號的,“複古”是借用傳統,“宗教”是借用哲學,構建這場革命的倫理。這也是“光複”與“革命”區分之處,該書將“光複”定位於種族革命,“革命”則是拯救“天下”。在“亡國”與“亡天下”的雙重危機面前,“章太炎扮演了先知先覺的長官者以及理論家的雙重角色”,展示了“文”的巨大力量,促進人們的覺醒,他不僅為救國家,更關注如何救天下,這樣的角色,是不應該被忽略的。

林氏這本著作就是欲把章太炎放在二十世紀第一個十年中,放在全球史中思考,放在西學東漸的學術環境中,放在明治時代影響的環境下,探討章太炎的思想與學術,角度新穎,給人以極大的啟發。但林著將“革命派”與“改良派”混為一談,或可商榷。

二、

章太炎的民族觀與國家觀

林氏從四方面論述了章太炎的“民族觀”與“國家觀”。

1. 作者首先用大量文字與篇幅闡述了章太炎與“南方”的關係。這“南方”既是南方革命派意思,又是“南方”意識與文化的意思。章太炎毫無疑問是代表了這樣一種意識與文化,在辛亥革命中發揮了獨特的作用。“南方”構成了對“北方”不同,“南方”也構成了“文化上學術上與‘西方’的差異關係”,“‘南方’話語其實在有著國族色彩的意義上又是有著一定人工性建構性的”,使晚清的“南方話語”戴上了濃烈的政治意味。這樣的論述是相當獨特的。

2.從1897年至1910年,章太炎一直主張聯亞抗衡西方霸政,主張聯合亞洲弱小民族抗衡帝國主義與殖民主義,從聯日本到聯印度,從成立亞洲第一個《亞洲和親會》到《亞洲古學會》,他主張聯合“天山三十六國”,即張騫出西域的三十六國,也是今天所說的“古絲綢之路”的各國,團結反帝。《亞洲和親會》提出“先於印度、支那二國組成會”,即以“中印、中日”為核心的“亞洲主義”。他的“亞洲主義”核心是“人的自主與亞洲的自主”。對這一段歷史,尤其章太炎與印度的關係,以往研究是非常單薄的,而林著則以翔實史料加以闡述,大大彌補了以往研究的不足。

3.詳細地論述了章太炎與早期中日無政府主義/社會主義運動的關係,這兩個思潮是辛亥革命思想最重要的構成之一。書中梳理了章太炎與劉師培、李石曾、張繼、吳稚暉、幸德秋水等的相互影響與論戰。章太炎認為無政府主義是“無當”之“玉卮”,即中看不中用,他說“言無政府主義不如言民族主義”,他所說的民族主義“亦即同情、聯合、協助被壓迫的其他民族的民族主義”,這“民族主義非專為漢族而已,越南、印度、緬甸、馬來之屬,亦當推已及之”,是一種寬廣的民族主義。這一章節,雖然不如其他章節新意迭出,但論述亦極精細。

4.章太炎的國家觀是以“民之國”為核心。他否定國家,他認為“國家”會對“個體”與“民”實行壓製。他如饑如渴地吸收西方義理,又致力批判西方學術的謬誤。他批判無政府主義奉為金科玉律的“公理”“進化”“唯物”“自然”,他強調這世界不是單一的直線的發展的,他強調“善亦進化、惡也進化”,要“令年輕一代努力從這一直線性的,被認為不斷上升的時間觀中解放出來”。“章太炎認為這些進化論者以及其批判者,其實讀不懂真的進化論,因為真的進化論必須是善惡同時並進,他以完善進化論的方式去解構進化論,這實在是章太炎的智慧。”

林氏以很多筆墨論述章太炎對進化論與國家的批判,“是因為社會達爾文主義的社會進化論客觀上被殖民主義、帝國主義的擴張挪用”,成了“優勝劣敗,適者生存”的命題,也成為擴張主義者的借口。“梁啟超主張以國家建構為中心的民族主義,而章太炎是以種族主義為其宣傳話語,鼓吹種族主義革命,但更為重要的是,章太炎又是一個反國家的民族主義者。”“章太炎斷非坊間所想象的唯古是尊的‘國學大師’,他恰恰是以批判傳統方式去重構傳統,是一個‘複古’的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他追求的是“公義之‘國學’”。

林氏的論述與研究方法是新穎獨特的,顯示了作者對二十世紀初前後十年歷史的熟悉。他的章太炎研究不僅深刻,言人所未言,而且已不僅僅是對章太炎的研究,而是將讀者帶到了那個時代,深刻了解那個時代的歷史與人文,將給讀者以更多啟發。

三、

清季章太炎與革命儒學

這一章節是很獨特也很難讀懂的章節。作者抓住了章太炎的“狂”“狷”,來論述章太炎與儒學的複雜關係。

什麽是狂狷呢?作者引用了郭紹虞先生的話——“只有狂狷精神可以促民主,爭取民主;也只有民主制度才可以培養狂狷精神”。章太炎是以“瘋”出名,他的瘋癲正是他的狂狷。要推翻舊制度,沒有這種精神是斷不可成的。舊制度是“二帝以德治天下,三王以禮治天下,孔子以學治天下”,要打破舊德舊禮舊儒學,非要有狂狷精神不可。

章太炎一生被人尊為“大儒”,他對儒有尊重的一面,有批判的一面,他的尊孔與非孔,都是在兩個重要語境之中:“一是他與康有為的論爭,康有為尊孔,仿效基督教視儒教為國教,孔子為主教,為章太炎所斥。另一語境是章太炎素持古文派立場,作為學術史家強調以諸子學為中心的多元學術史觀,有別於今文派孔子中心的學術史觀。”他的非孔與尊孔,又有不同時段,早年“非孔”,晚年“尊孔”,也都是有特定的時代背景。

四、

章太炎與魯迅之關聯及斷裂

寫到章太炎就不會不論及他與魯迅的關係。一般人都是寫章太炎對魯迅的影響,這本文集當然也寫了章太炎對魯迅的影響,但他是從國家觀、政治觀、宗教觀、寫作觀等方面去論述,這比一般人論述得更深入全面。魯迅對老師的深切懷念,並非僅僅是師生之誼,而是表達了魯迅“拒絕告別革命”的心態,“面對一個並無共和之實卻徒有其名的‘民國’,構成了魯迅對其師‘章太炎’念念不忘的最為重要的背景”,“讓‘太炎先生’重新成為現實中革命的思想源泉之一”。魯迅在紀念章太炎的兩篇重要文章中,重新定義“太炎先生”,重新定義“章門”,是要讓章太炎作為“革命先賢”流傳下去,而不是以一個“純粹的大儒”流傳下去,“魯迅正是以章太炎戰鬥精神之正統後人自居”。這些論述是非常精彩的。

但林著與前人論章太炎與魯迅更大不同是他以很大篇幅“論魯迅對章太炎的影響”,這是很新穎的。他認為沒有魯迅研究熱,也就沒有章太炎研究熱,甚至魯迅對章太炎的論述,成了描寫章太炎的固定模式與套路。半個多世紀來,章太炎研究沒有跳出魯迅論章太炎範疇,如“先期革命,後期落伍”;“前半身,後半身”等等。林著可以說突破了這種模式。

“清季革命之後,尤其新文化運動到來之後,一個‘章太炎’被年輕的一代分成幾塊,各取所需;胡適片斷吸收章太炎的‘國故’;周作人則與沈兼士等將章太炎作為小學研究之方言音韻‘挪用’於辦《歌謠》雜誌;魯迅曾忠實地追隨章太炎的新文化運動,然後將之翻轉為反覆古的新文化運動……”章太炎變成了“支離破碎的‘章太炎’”。林著說得真好。

半個多世紀來,由於各種原因章太炎研究是冷清的。一般人不敢言章太炎,連一般編輯也不敢發這類文章,因為章太炎這座大山太高,爬上去路又太崎嶇。而林氏的這部大作,讓我們看到了海外章太炎研究的高度,令我們感到慚愧。

(本文作者為章太炎先生嫡孫)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中華讀書報

轉自:章黃國學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