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微軟、谷歌開打持久戰,亞馬遜雲能否繼續一家獨大?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鈦媒體注:本文節選/編譯自CBInsights平台的文章Here’s Why Amazon Is No Shoo-In To Win The $513B Global Cloud Market(2018.8.22),由鈦媒體作者先聲會編譯。

在當今數字世界中,雲計算的使用在各個行業中變得越來越普遍。

世界各地的企業都希望採用雲服務來降低基礎架構成本,加速軟體部署並提高運營靈活性。

許多公司已經在使用市場長官者亞馬遜網絡服務(AWS)的產品和服務,該網站提供的雲平台是當今最全面,最可靠的平台之一。

隨著越來越多值得信賴的第三方工具出現,企業逐漸采取“多雲策略”,向跨雲供應商遷移,管理和監控數據。

採用多個供應商,有利於企業避免過於依賴一個廠商,提高服務可靠性,降低成本。

多雲策略使與AWS激烈競爭的雲供應商受益,例如微軟Azure和谷歌雲平台(Google Cloud Platform,簡稱GCP)。

雖然多雲戰略的重要影響尚未顯現,但AWS,Azure和GCP之間的勢力分布正在緩慢轉變。

在本報告中,我們深入探討雲計算的興起,細分技術的各個層面,評估這三大雲提供商的產品,並深入了解該領域的一些新興趨勢。

雲計算簡史

立克裡德(J. C. R. Licklider)於1963年4月提出了最早的雲計算概念。在他的設想中,星際電腦網絡將實現“政府,機構,公司和個人之間的資訊互動”。

他最初的研究成為於1969年成立的阿帕網絡(ARPANET)的靈感來源。阿帕網是早期的分組交換網絡,也是第一個實現TCP / IP的網絡,它構成了我們今天所知的互聯網的基本框架。

雖然阿帕網在20世紀70年代得到了一定發展,但直到1981年才將訪問擴展到電腦科學網絡(CSNET)。CSNET連接起了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普林斯頓大學,華盛頓大學等多個高校。

CSNET的互連性實現了對整個網絡中所有計算資源和基礎設施的訪問。這種利用地理上位置較遠的共享資源的概念,為現代雲計算打下了基礎。

“雲計算”的最早使用(書面)可以追溯到1996年11月,當時這一術語出現在Compaq的技術主管在內部共享的文檔中。Compaq的高管們想要了解“互聯網雲”將如何影響他們的客戶。

此後,“雲計算”這個術語在技術圈中小範圍傳播,但直到2006年8月的年度搜索引擎戰略大會上才成為主流,當時的谷歌首席執行官,埃裡克·施密特(Eric Schmidt)表達了對雲技術這一新機遇的熱情:

“有趣的是,現在出現了一個新興模式......我認為人們沒有真正了解到這一機遇究竟有多大。它的前提是數據服務和架構位於伺服器。我們稱之為雲計算——而‘雲’ 正處於某個別的地方。”

到目前為止,亞馬遜的AWS業務已經擁有3種不同的雲產品——分別是SQS,S3和EC2。這些服務共同提供了具有連接性(SQS),存儲(S3)和計算能力(EC2)的全面雲計算解決方案。

這種方法很快博得想避免昂貴基礎設施費用的小型企業的歡心,如此一來,他們只需支付自己所需的計算資源,而無需管理或更新自己的基礎設施。

亞馬遜的舉措非常成功,而其他擁有大規模計算基礎設施的公司也紛紛效仿。

但在我們深入了解這些供應商及其服務之前,了解雲計算的不同層級非常重要。

雲計算服務層級

雲計算由3個不同的層組成:基礎架構即服務(IaaS),平台即服務(PaaS)和軟體即服務(SaaS)。

IaaS

雲計算服務層級中的基礎層,客戶向服務提供商付費以管理其網絡,存儲驅動器和伺服器,但僅此而已,機構將提供並管理自己的作業系統,數據庫和開發工具。

Paas

除了IaaS的服務,還要加上作業系統,數據庫和開發工具。機構只需要管理應用程式的開發和部署。AWS,Azure和GCP主要以其全面的PaaS產品而聞名,提供輕鬆構建和部署應用程式所需的一切。

SaaS

是指通過管理整個堆棧(包括基礎架構,中間設備和應用程式本身)來提供完整軟體產品的公司。Salesforce是SaaS提供商的一個例子,該公司管理和交付應用程式,同時還將數百萬用戶的數據輸入存儲在自己的全球數據中心。

AWS,Azure和GCP的個人分析將主要關注雲計算堆棧的基礎架構和平台層,而後來對第三方工具和收購業務的分析將主要關注SaaS業務。

雲平台戰的出現

微軟在2010年2月推出了Windows Azure平台,而谷歌在2008年發布了許多產品後,於2013年底發布了谷歌計算引擎——谷歌雲計算的核心組件。

到2014年,這些公司開始互相參照彼此的產品和服務。他們還降低價格,想要打擊對手,並吸引新業務。亞馬遜,微軟和谷歌之間的競爭自然十分激烈。

從那時起,這三家公司就開始搶佔雲計算市場份額,預計到2022年,他們的份額加起來將達到5130億美元。

雖然Azure和GCP都在各自的雲產品取得了重大進展,但AWS的起點奠定了毫無爭議的競爭力。

亞馬遜網絡服務的主導地位

亞馬遜在21世紀初擴展其電子商務業務,定期購買計算基礎設施以支持其網站的未來需求。這確保了即使對公司產品和服務的需求增長,該站點也可以在不會服務中斷的情況下穩定運行。

但與許多其他公司一樣,亞馬遜要想有備無患,不得不提前購買基礎設施。亞馬遜不再將這些多餘的資源閑置,而是將其常規計算支出轉變為經常性收入來源。於是AWS誕生了。

除了改變了亞馬遜規模擴張方式,這些服務還改變了技術業務的擴張方式。在推出時,時任AWS的副總裁的安迪·傑希(Andy Jassy) 指出這項服務為何具有變革性:

“亞馬遜S3的理念是,把基於互聯網的高品質存儲視為前提。它可以幫助開發人員不再擔心他們將在何處存儲數據,是否安全可靠,是否在需要時可用,與伺服器維護相關的成本,或者他們是否有足夠的存儲太空。S3使開發人員能夠專注於數據創新,而不是弄清楚如何存儲數據。”

AWS作為曾經唯一的雲服務供應商,受益於“良性循環”(或稱為規模經濟)。這使亞馬遜在支持其持續增長的客戶群的同時,能夠繼續創造利潤。

隨著時間的推移,亞馬遜持續大量購買基礎設施(以支持不斷增長的電子商務和AWS業務),這使得亞馬遜能夠以較低的單價購買這些資源。反過來,這又使AWS能夠將成本節約傳遞給客戶。

今天,雖然AWS定價極具競爭力,但它並沒有作為成本最低的供應商廣為人知。部分原因是由於提供給客戶的服務類型較多,需要更高的價格提供給更多的開發人員和IT資源。

但AWS的情況並非總是如此。在早期,SQS,S3和EC2是該公司僅有的IaaS產品。

隨著AWS業務的擴展,該公司開始添加新產品和服務。亞馬遜的再投資做法帶來額外的計算和存儲功能,數據庫和開發人員工具。

不可避免的,AWS成為第一個全面的PaaS,為開發人員提供構建和發布應用程式所需的一切。

在19個不同類別中,AWS提供多達140種獨特的服務。一些服務著力於機器學習,AR / VR和物聯網(IoT)等新領域。

廣泛的服務類別使AWS成為許多公司的首選。AWS的服務安全,可靠,價格合理,在企業中備受歡迎。

這種良好的聲譽為AWS帶來了持續的收入(和收益)增長——一些公司每年在AWS上甚至會花費數億美元。

2017年,AWS總收入約為175億美元,而2018年的預期收入超過250億美元。如果AWS成為獨立企業,它將成為全球第五大科技企業。

按目前的增長速度,AWS的年收入可能將在未來幾年超過SAP。這種持續的收入增長也為公司贏得了IaaS和PaaS市場份額的三分之一。

雖然市場份額經常波動,但AWS仍保持相對穩定的份額。即便如此,AWS首席執行官Andy Jassy去年也承認,雲計算行業將有許多贏家:

“球場上不會只有一個成功的球員。不會有30個那麽多,因為規模在成本結構以及服務範圍方面真的很重要,但是會有多個成功的參與者,和一些尚未嶄露頭角的人。但我希望有幾位有資歷的後衛在這裡開展業務,因為他們擁有龐大的企業客戶群,銷售隊伍,以及類似的資源。”

微軟是其中一家擁有大型企業客戶群的公司。微軟的Azure是AWS後的第二大雲業務提供商,佔了IaaS和PaaS市場份額的13%。

微軟Azure的企業專長

在薩蒂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於2014年2月取代史蒂夫·鮑爾默(Steve Ballmer)擔任首席執行官時,微軟經歷了激進的轉型。

在納德拉到來之前,微軟進行了許多昂貴的投資,但並未獲得預期的回報。在2015年第四季度,微軟正式停止其音樂業務Zune,並將所有付費用戶向Groove流媒體服務轉移。

但這些舉措對微軟來說是必要的,因為這將資源重新分配包括雲業務在內的高增長業務。Azure現在仍然是微軟增長最快的業務之一。

特別是混合雲(Hybrid-cloud),一直是Azure增長的主要推動力,也是公司最具競爭力的業務之一。混合雲計算是一種將公共雲服務連接到私有,本地區域,或內部部署雲服務的基礎架構體系結構。

許多全球大公司使用混合雲,利用公共雲的可擴展性和靈活性優勢,同時保障本地基礎架構的安全性和控制。

例如,洲際酒店集團使用Azure的混合存儲,安全和管理工具來支持近跨越100個國家/地區的5,200多處房產的IT需求。

一些其他公司使用混合雲計算作為他們涉足雲服務的起點,首先使用混合架構,然後再使用公共雲。無論哪種方式,Azure都支持混合雲系統的各種使用。

一旦這些公司的需求發生變化,Azure也已經擁有了良好的業績記錄,業務也步入正軌。

微軟40年的企業技術歷史有助於和客戶就業務目標的轉變進行溝通。微軟知道CIO如何評估供應商,也知道如何留住客戶——雖然每個公司的需求各不相同,但成本始終是一個重要的考慮因素。

雲定價很複雜,往往視具體情況而定,但對於某些虛擬機(VM)來說,Azure已顯示出比AWS或GCP更大的價格優勢。

虛擬機是在當前作業系統(主機作業系統)之上運行的輔助作業系統(客戶機作業系統)。客戶作業系統在主機作業系統的桌面上的單獨視窗中運行,就像使用某個應用程式一樣便捷。

例如,可以使用虛擬機在Mac上運行Windows程式或應用。

下表說明了針對各種類型的VM實例的三個雲提供商之間的成本差異——在很多情況下,Azure都是最便宜的選擇。

AWS和GCP對VM實例以秒收費,而Azure以分鐘收費,還會舍去秒數的零頭。由於VM提供完整的作業系統(如微軟自己的Windows和開源Linux Ubuntu),因此可以運行較長時間。因此,按分鐘計費和四舍五入可以為客戶節省資金。

CIO的另一個考慮因素是訪問全球數據中心網絡。雖然Azure的數據中心不一定是最多的,但它的範圍比AWS或GCP更廣。事實上,使用Azure的區域範圍分別是另外兩個提供商的兩倍。

Azure在沒有AWS和GCP的地區發展當然更加順利。例如,Azure(即將)成為這三家中第一家在南非推出數據中心的供應商。這將為Azure提供一個前所未有的機會,擴大在該地區的市場份額。

雖然AWS和GCP目前都沒有計劃在非洲推出數據中心,但它們能夠通過其全球連接的網絡提供雲服務。即使最近的數據中心位於其他大陸,它們也能以立足穩定性和高速為客戶提供服務。

特別是GCP,擁有最好的內容交付網絡之一。

谷歌雲平台的持久戰

如今,GCP擁有17個可用區域,52個地點(區域內的位置),在35個國家擁有100多個入網點(PoPs)。PoPs是谷歌通過對等操作將其網絡連接至外部互聯網的進入點,可以在跨網絡交換流量時以更低的成本,達到更好的表現,發揮更好的性能。

此外,GCP還擁有數千英裡的光纖電纜,用於處理延遲資訊。 這些元素共同構成了Google強大的雲平台和內容交付網絡。

根據Cedexis(2018年由Citrix收購)進行的研究,Google Cloud提供了最快速,最安全的全球內容交付(提供最快的SSL)。

該網絡引起了Netflix,Spotify和蘋果等公司的注意,這些公司已將數據從AWS和/或Azure平台遷移到GCP。

一個值得注意的例子是Spotify,從2016年開始將AWS的1.5B大小的檔案移至谷歌。根據Spotify最近提交的一份檔案,該公司目前正在將其所有數據存儲遷移到GCP。

Spotify是GCP早期的高增長“主要客戶”之一,提供源源不斷的穩定資金。根據最近的報導,音樂流媒體平台計劃在未來3年內在GCP上花費近4.5億美元。

隨著谷歌繼續吸引更多大企業,它將促使這些企業更多地關注新興科技,如人工智能(AI)和機器學習(ML)。

公司在該領域的主要舉措之一是其開源的深度學習庫TensorFlow,這是目前最受歡迎的機器學習庫。 它的廣泛使用創造了一個龐大的、互相參與的社區,也進一步發張了開源數據文檔。

但TensorFlow只是Google支持的眾多開源項目之一。 截至2018年8月1日,谷歌已經支持了42個專注於雲平台的開源項目,還有數十個專用於數據庫和開發人員工具的項目。

該公司還專注於物聯網等新興領域。 除了十幾個開源項目外,該公司還宣布在2018年2月公開發布Cloud IoT Core,並在2018年7月的Google Cloud Next會議期間公布其Edge TPU。

Cloud IoT Core和Edge TPU一起,可以讓企業能夠連接、管理和提取數百萬全球分散的物聯網設備的數據。該平台還允許用戶實時處理,分析和可視化物聯網數據。

根據斯倫貝謝數字技術副總裁Chetan Desai的說法,這家石油和天然氣公司已“能夠通過連接大量(物聯網核心)設備來構建快速原型......並使用谷歌雲平台數據流和BigQuery進行實時監控。 ”

這些大數據工具也是GCP的兩個秘密武器。大數據收集和分析這兩個領域也是谷歌的自帶優勢。因此,Cloud Dataflow和BigQuery為GCP提供了優於競爭對手的小小優勢。

總之,這些產品、服務以及GCP的直觀用戶界面使公司在雲平台IaaS客戶滿意度評級方面的排名高於同行。

此次調查評估了所有供應商,但GCP顯然是提供高品質雲平台上的長官者。

隨著GCP的不斷發展,它將繼續專注於新興技術,並與年輕的成長型公司合作。在最近的谷歌Cloud Next雲平台大會上,首席執行官Diane Greene強調了這一策略:

“我們在打持久戰。有人估計只有10%的工作量是在大型公共雲平台上。如果現在不在公共雲平台中,之後它也將會出現在公共雲平台中。”

雖然GCP目前在總收入方面落後於AWS和Azure,但仍然取得了重大進展。就在去年,該公司與Snap公司簽訂了為期5年、價值20億美元的合約(4億美元/年),用以支持Snapchat的核心功能和內容交付。

多雲平台戰略的興起

公司正見證雲平台提供商帶來的種種益處,但許多人發現將使用權限完全放在一個平台的效率較低。

組織採用多雲平台策略來避免供應商一家獨大,還可提高應用程式可靠性,降低成本、選擇利用每個雲平台供應商提供的最佳服務。

根據CB Insights的盈利轉錄工具,像Snap這樣的公司已經在收益報告會議上討論了他們的盈利多雲平台策略。前首席財務官Drew Vollero強調了Snap的多雲平台戰略如何為公司節省了資金:

“通過執行多雲平台戰略,我們已經能夠緩解用戶成本的增長。具體而言,每位用戶的託管成本從一年前的0.72美元下降到本季度的0.70美元。在銷售額增長一倍以上且參與度指標大幅增長的一年中,這無疑是巨大的進展。”

Snap並不是唯一採用和討論這些策略的公司。根據CB Insights的數據,多雲平台策略一直是近期收益電話的熱門話題。

根據雲平台管理公司RightScale進行的年度調查,81%的受訪者(專業技術人員)現採用多雲平台策略,平均利用雲平台次數是4.8。

支持採用多雲平台策略的主要驅動因素之一是越來越多微服務的使用。微服務作為較小的單獨服務(代碼片段)運行,它們連接在一起形成一個綜合應用程式。例如,零售商的電子商務應用程式可能具有各種微服務,一個用於登錄驗證,另一個用於商店定位服務等。

微服務存在於容器中,提供獨立運行微服務所需的一切(庫,配置檔案等)。即便如此,這樣的容器也是輕量級的,這資源密集程度更低,成本更低,並且可以跨雲平台移動。

容器使用應用程式編程接口(API)進行通信。API允許微服務協同工作來運行完整的應用程式,無論它們位於何處(甚至跨多個雲平台提供商)。

當需要更新應用程式時,開發人員只需編輯單個微服務。不再需要更新整個應用程式。

例如,如上文提到的零售商想要在其應用程式上編輯商店定位器功能,則可以在不更新整個應用程式的情況下執行此操作。

但是,雖然微服務和容器的引入改進了軟體開發,部署和運行時間,但它們還帶來了額外的複雜性——外部運條件越多,運行的組件越多。

因此,出現了許多第三方工具來改善當今的雲平台計算生態系統。

GCP甚至已經建立了自己的專有容器管理和編排工具。但與AWS和Azure不同,Google的工具是開源的,可用於跨多個雲平台管理容器。

事實上,GCP公開鼓勵採用多雲平台戰略。而谷歌的開源多雲平台容器編排平台Kubernetes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自4年前發布以來,Kubernetes已經在所有雲平台上實現了大幅增長。即便如此,Docker仍是當今最流行的容器管理和編排工具。

2018年6月13日,Docker項目負責人宣布了其在多雲平台環境中應用程式管理的初始支持。Docker首席產品官Scott Johnston強調,需要一個可以在不同環境中管理分布式容器的單一平台:

“目前有85%的企業IT組織採用多雲平台戰略,因此客戶擁有用於管理整個應用程式組合的”單一平台“變得越來越重要。 [Docker]通過為客戶提供容器化應用程式的可移植性優勢以及跨所有基礎架構對這些容器化應用程式的可移植管理,實現了對雲平台的承諾。“

根據之前引用的RightScale調查,近一半的受訪者今天使用Docker。它不僅是最受歡迎的容器化工具,而且它也是最受歡迎的DevOps工具之一。

儘管亞馬遜,微軟和谷歌擁有自己的專有工具,開發人員通常更喜歡這些第三方產品,這些產品可以跨雲雲平台提供更高的可移植性。

越來越多像Docker這樣的第三方服務為希望吸引客戶注意力離開AWS的提供商提供了優勢。

三方博弈

最近幾個月,Azure和GCP都吸引了大量業務。在2018年7月,沃爾瑪與Azure簽署了一份為期5年的協定,而谷歌首席執行官桑達·皮采宣布,Target“將其業務的三個領域遷移到谷歌雲雲平台”。

自2017年初開始遷移遠離AWS以來,Target一直與谷歌合作。該公司繼續採用多雲平台戰略,但Target旨在避免威脅其核心業務的供應商,沃爾瑪也一樣。

儘管AWS的運營獨立於亞馬遜,但它確實提供了公司的大部分收益。反過來,這些收益推動了公司的擴張。

隨著亞馬遜繼續參與越來越多的行業,AWS業務可能與之產生利益衝突。由於亞馬遜日益佔據主導地位,沃爾瑪和Target成為第一批抵製AWS的企業,沃爾瑪已經要求其部分供應商開始遷離亞馬遜的雲平台服務。

這些類型的戰略遷移是否會影響AWS善未可知。即便如此,Azure和GCP正在盡一切努力吸引客戶遠離AWS並縮小市場份額差距。

自2013年以來,Azure和GCP收購的雲平台相關公司的是AWS的兩倍。AWS僅收購了12家企業,而Azure和GCP各自收購了24家企業。

在此期間最著名的收購之一是微軟近期收購了GitHub(2018年6月實質75億美元),為全球超過2800萬開發商提供版本控制和源代碼管理工具。

雖然Azure肯定會受益於GitHub的專有工具和57M +存儲庫,但社群可能會為業務提供持續的潛在客戶。

據Business Insider稱,GitHub從企業客戶那裡獲得了大約1億美元的收入。將此業務與Azure的雲平台服務套件相結合,可能會為微軟帶來巨大的業務。

但是,獲取外部業務並不是Azure採用的唯一策略。

2015年,微軟自2011年以來首次超過亞馬遜年度雲平台計算專利申請(Azure首次發布後一年)。在接下來的一年裡,微軟與雲平台相關的專利申請是亞馬遜的兩倍(比谷歌的高出近6倍)

也就是說,如果微軟的應用程式和收購步伐繼續下去,可能很快會擁有一大批知識產權來進一步區分其服務並改善其市場地位。谷歌也一樣,如果它繼續收購有前途的企業,並開展像Kubernetes這樣促進多雲平台戰略的採用。

Azure和GCP的年增長率超過AWS的近2倍,但重要的是要注意AWS是一個比Azure和GCP更大的業務。

如果這些增長率繼續下去,那麽行業動態肯定會轉向青睞Azure和/或GCP。

結語

雖然亞馬遜仍然是IaaS和PaaS聯合市場的主導力量,但企業再也無法在一家雲平台提供商中得到滿足。特別是可能威脅到其客戶核心業務的產品。

採用多雲平台策略可以使組織從一個提供商那裡獲得多樣化的依賴,降低成本並提高可靠性。

雖然Azure和GCP的雲平台收入與AWS的25億美元+運行率相比相形見絀,但其增長速度卻是其兩倍。這是Azure和GCP的一個有希望的標誌,兩家提供商繼續收購更多公司,申請更多專利(微軟),支持更多的開源項目(谷歌)。

但是,這些努力不一定會搶走AWS的市場份額。隨著市場整合,儘管Azure和GCP的速度更快,每個提供商的份額增加的可能性更大。

雖然雲平台戰的未來尚未明確,但有兩個明顯的事實:首先,激烈的競爭將以各種方式使雲平台客戶受益。第二,用AWS首席執行官安迪·傑希的話來說,“球場上不會只有一個成功的球員……會有多個成功的參與者,和一些尚未嶄露頭角的人。”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