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小米:在爭議中飛奔的互聯網巨獸

作者徐楊,老虎證券合夥人,原美國Wealthn資產管理公司CEO。超過10年的美國資產管理經驗,曾直接管理和谘詢超過50億美金的全球資產。能力圈:量化選股、價值投資、動量投資、資產配置、CTA、主動型ETF。

成績越好,爭議越大。8月22日,小米2018二季度財報發布,在小米上市的爭議聲中,財報表現可謂非常亮眼,流行的話來講,亮瞎了看客們的鈦合金狗眼。

財報亮眼重拾升勢?

小米第二季度財報出來之前,我對小米是否能如2017年度那樣飛奔是存在一定的懷疑的。

眾所周知,由於華為等複製小米的行銷模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功將小米擠下了手機頭名寶座。

市場第一,是一個護城河,代表了市場對該產品或服務的認可,如果能持續上升,將會逐漸形成壟斷。但是小米的頭名寶座並沒有坐了太久,個人判斷,這顯示了在手機業務領域,小米不存在這類護城河。

而且,國內的企業,特別是一些創業板的企業,經常的操作是上市前業績亮眼,上市後就開始虧損。

顯然,我低估了小米和雷軍的野心和實力。

上市之後,小米的第一次財報展示的業績,特別是增長速度非常亮眼。

從增長速度上來說,超過2017年的增長速度8%左右。就各業務佔比來看,與2017年有了一定的分別,小米強調的互聯網基因得到了進一步的強化。這起碼說明小米的業務發展品質是比較可靠的,為了上市,血拚業務的拔苗助長行為的概率進一步降低。

上圖可以看出,小米的手機業務佔比進一步下降,IoT與生活消費產品顯著上升,互聯網服務輕微下跌。需要注意的是,這是在小米2018年業務繼續大幅度提升的情況發生的變化,互聯網服務與IoT的總體佔比卻是進一步提升,某種意義上,這代表小米的互聯網化服務和生態體系建設的成功,但需要注意的是,相對來說,小米的硬體電商體系更加成功,因為從手機到其他硬體是比較容易跨越的,而從硬體到其他互聯網服務,則會更加困難。

小米更加亮眼的表現是在國際市場方面,這也是我們比較關注的點,小米剛成立8年,國際化收入已經佔到了36.3%,這證明了小米的思路不僅在中國可以行得通,而且在國際上也是行得通的,這也符合基本的市場認知:低價為王。

下面的數據引自小米財報:

根據Canalys的資料,2018年第二季度,我們的智能手機在印度市場繼續快速增長,

按出貨量計市場份額名列第一。2018年第二季度我們在印度尼西亞亦取得顯著增長,按智

能手機出貨量計排名第二。2018年5月,我們的西歐市場擴展至法國及意大利。2018

年第二季度,於西歐的智能手機出貨量同比增長超過2700%。

根據Canalys的資料,截至2018年第二季度,我們在25個國家及地區的智能手機市場

排名前五。

不過,雖然小米成長亮眼,但仍然有些需要注意的點:

1、小米的互聯網金融爆雷事件。在今年年中的P2P網貸爆雷事件中,小米的互聯網服務這塊也受到了波及,相當多的小米用戶深受其害,後續事件如何演變,仍需要觀察。這也表明,雖然互聯網服務可以無限擴展,但在金融這塊,小米仍需要加強風控環節。

2、小米的手機售價不斷提高,這被小米解讀為利好,是消費者行為習慣的轉變,被業內一些媒體解讀為客戶群體仍然是屌絲群體。我個人不看好這種價格的提升,因為小米有背離初心的可能。“感動人心 價格厚道”是小米之所以成功的關鍵因素,是低價為王定律的成功。小米是否會進一步提升旗下品牌的價格是值得關注的事件,因為這等於拆掉了自己成功的一大支柱。

3、互聯網服務佔比輕微下降和IoT大幅提升,證明小米可以做個很好的硬體電商平台:也就是與京東和淘寶的差一點。個人認為,這是小米可以而且應當做好的點,將會成為小米的護城河。而互聯網服務中遊戲收入的增長也是值得關注的。對於互聯網企業來說,遊戲和電商是兩大利潤支撐。如果飛速進展,那麽除百度之外的騰訊、阿里、京東三家都會有危險。

另外,從投資的角度觀察,是很難發現小米的天花板在哪裡的——就市場來說,老實厚道性價比高的產品,總是存在市場的,而且這市場是很難跨越的護城河。

當年華為要做一款低價手機,但是最後成本核算下來,是虧本的,華為就止步不前了。這也是小米最大的優勢。換句話說,世界需要老實厚道的平價產品。

問題在於雷軍的互聯網思維是否會進一步升華,將其子生態的產品也做出幾個小米來呢?

或者雷軍的生態體系成功激活,成為用戶的一攬子管家式服務商,個人認為,這將是小米最大的挑戰,一旦成功,蘋果將不是小米的對手。

當然,這是否意味著小米重新回到了高速車道?仍然是有待觀察的。

然而,短短八年時間,將一家硬體企業做到千億規模,已經是了不得的事情。我們親歷了一家還在成長的互聯網巨獸的成長過程。

同樣坐立不安的,應該還有董老闆。

 

五年之約見證小米飛奔

 

自2010年成立以來,小米一直在飛速奔跑,特別是與中國家電明星企業格力老總董明珠的“五年之約”,不僅惹人注目,而且更是見證了小米的奇跡般地成長——這樣的飛速成長,一般只有燒錢的輕資產運作的互聯網企業才有可能。

2013年12月12日,在央視2013年度經濟人物頒獎典禮現場,雷軍放話:“如果5年內小米營業額擊敗格力的話,董明珠需賠給自己1元”。

一向驕傲的董明珠自然不甘示弱:“如果被小米擊敗,願賠10億”。

看似簡單的對話,震驚了當場,更震撼了每一個人,被稱為“世紀之賭”。

這也難怪,作為將格力電器一手帶到中國家電巔峰地位的董明珠,骨子裡天然帶有王者之氣,自然難以忍受這樣的挑戰,不將賭注乘以十個小目標,氣勢豈不是被比下去了?

實話實說,在五年之約剛建立的時候,弱不禁風的小米想要超越王者般的格力,在一般人看來,根本是毫無希望的:就如同初生牛犢挑戰老虎,黃金段位約戰王者,這不是找虐嗎?!

當時兩者雖然早已功成名就,不過業界地位還是有很大差距的。

雷軍的小米剛創立3年,年營收才超過300億元;而董明珠的格力電器,早已是業內霸主,營收1200億,接近小米的4倍體量。

是誰,給了雷軍熊心豹子膽,敢叫板格力。這也許是在場的很多人的想法。

當然,這應當也是一場戲。

當時的兩位嘉賓,馬雲和王健林的馬王之約大家還歷歷在目:到2020年,如果電商在中國零售市場份額超過50%,王健林將給馬雲一億元人民幣,反之,馬雲輸給王健林一個億。

現在雷軍又與董明珠打賭,這不就是很好地博眼球機會嗎?也是眾多傳統媒體制造熱點的通常手法。

但是台上兩人的心境顯然是不一樣的。

對於擅長行銷的小米來說,這或許是一個不錯的行銷策劃,不過也顯露了雷軍不甘人後的野心;但在董明珠看來,這應該近似於一個侮辱和嘲諷。

畢竟馬雲和王健林的業界地位基本對等,一位是電商領域的老大,一位是房地產大佬,賭約一個億,怎麽都是一個小目標。

區區一個雷軍,帶著剛成立3年的小米叫板已經是業內王者的董明珠,這是在打臉,當然,打的是董明珠的臉,叫板的是董明珠的能力和格力的業界地位。

於是董明珠不僅提高了賭注,而且涉足了手機行業——雖然聲勢很響,但並不成功。

不過對於董明珠來說,這種近似於侮辱的挑釁,顯然是不能釋懷的。

今年初,在距離兩人賭約不到十個月的時候,董明珠又再一次談起那場豪賭:“到時我想最好請公證處來公證下,請審計部門來一個完整的審計,這樣得到的資訊能夠更準確”。看起來對賭約的勝利已經胸有成竹。

也是,2017年,小米營收不到1150億,而格力則達到了1500億之巨,怎麽看,格力也是穩操勝券了。

 但是今天,在小米第二季度財報公布後,相信很多人大跌眼鏡:第二季度收入452.36億元,同比大漲68.3%,環比增長31.5%;經調整利潤21.17億元,同比增長25.1%。整個上半年,收入796.48億元,同比增長75.4%,經調整利潤38.16億元,同比增長62.6%。

不過,憋著一股勁的格力,第一季度的表現也是非常亮眼,第一季度營收400億,同比增長30%,兩者之間到底最後鹿死誰手,仍未可知。

然而,我們已經借著兩人的五年之約,見證了小米近乎奇跡般的增長,隻用短短八年時間,就做出來了一個千億規模的企業,並且引領了中國手機中國製造的熱潮:可以說,正是小米,刺激了中國技術派手機華為的誕生。

無論輸贏,小米已經利於不敗之地:財大氣粗的雷老闆自然不會在乎這十個小目標的。

 

插上互聯網翅膀的手機制造商

 

小米的成功,不僅是中國手機制造商的成功,而且是互聯網精神的成功。

當年,在兩者打賭之後,董明珠或許覺得這是一種挑釁,但在互聯網人眼中,這是兩種思維的戰爭:互聯網思維VS傳統思維。

傳統的思路是先做產品,通過線下管道慢慢打開市場,穩健的成長。

但在互聯網人眼中,這種方法太過笨拙:為什麽不通過整合已有的資源,借助發達的物流體系,在線上進行行銷呢?

這種討巧的方法,見證了眾多互聯網巨獸的飛速成長:直接通過互聯網觸達用戶,實現了規模的指數級增長。

不過,必須承認,小米的路子還是非常奇葩的,直接將互聯網對接硬體製造。這創造了互聯網與傳統企業結合的奇跡,同時也成為了諸多爭議的焦點。

這也引領了一批妄圖複製小米路子的互聯網+硬體生產企業。可惜,他們至今仍然名不見經傳。

 

小米起源:鐵人三項的互聯網因子

 

小米的創始人之一林斌曾經回憶說,創業之前,雷軍在咖啡館的桌子上,鋪開一張餐巾紙,在上面畫小米的商業模式:先做安卓系統優化,有用戶了再做手機,通過電商賣手機,最後再靠軟體和互聯網服務盈利。

這就是後來著名的小米鐵人三項模式:硬體+電商及新零售+互聯網服務。互聯網思維的角度來看,就是安卓系統為手機引流,手機為互聯網服務和軟體引流。

這是雷軍在做了多年金山老闆,眼看著一個個BATJ等後輩飛速崛起後得來的思想結晶;也有不甘落後的自尊的驅動:“我想長官一家中國公司成為世界第一。”

“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起來”,這是那段時間的總結,也是廣為人知的名言。

不過,小米的模式距離風口比較遠,大多數人投資都是衝著雷軍這塊金字招牌來的,曾經有投資人說,只要估值不超過500億,我就投(大意如此,具體來源早已沉沒在爆炸的資訊流之中無可尋覓)。

不得不說,雷軍自身的廣泛人脈確實給小米提供了非常優渥的環境。

但這並不是小米飛速成長的最重要的原因。

董明珠的手機以及沉寂多年的摩托羅拉、諾基亞,還有數不勝數的創業失敗的經典案例,都證明了資金充足並不是成功的保證。

相對於風口論,小米對互聯網思維的準備把握,才是小米成長到現在這個局面的關鍵:一家跟谷歌類似的廣告和服務公司,而不是蘋果那樣的硬體企業:整合現有的資源,做性價比最高的的產品,吸引用戶。

也就是說,小米僅僅只是需要做設計、推廣和資源調配的工作,省去了大量的研發和生產環節。

當然,與眾不同的是,小米通過產品引流,每一項都可以實現收入,每一項都可以獨立出去成為一家公司的主業;特別是硬體製造這塊,還從來沒有什麽互聯網企業通過硬體製造來引流的:一般來說,這意味著巨大的成本負擔,這與純粹的互聯網燒錢模式並不太相同。

然而,雷軍給我們展示了不同的操作手法,讓鐵人三項成為了現實。

不得不說,作為互聯網人,雷老闆的操作,也讓我大開眼界。

 

不為人知的小米第一款產品:也是小米互聯網基因的根基

 

恐怕沒有幾個人會知道,小米的第一款產品是基於安卓系統的MIUI手機系統。

當時,小米根據國人的使用習慣,對安卓原生系統進行了深度優化、定製和開發,全面改進了原生體驗;系統發布後,小米的團隊還隨時響應尖端用戶在小米論壇上的反饋,並將最有發展前景的功能集成進正式版,並且每周發布新版本的MIUI。

由此,小米積累了第一批用戶,誕生了最早的一批忠實粉絲——“米粉”,總數約50萬,活躍用戶超過30萬,總共有24個國家的粉絲自發地把MIUI更新為當地語言版本,自主刷機量達到了100萬,這也為小米手機的成功發行奠定了良好的用戶基礎。

2011年,小米正式宣布創業的時候——2010年注冊成立,自稱專注於iPhone、Android等新一代智能手機軟體開發與熱點移動互聯網業務運營,軟體業務已經有手機聊天工具米聊、基於Android平台修改而成的手機作業系統MIUI、手機瀏覽器迷人,以及小米讀書、小米分享、小米便簽、小米司機等諸多產品。

這些,現在是小米手機的一部分,雖然很多人並不太重這些——這應當是小米互聯網思維的瑕疵所在。

從這裡來看,小米的最初創業狀態,跟所有的互聯網企業是一樣的。

此後,小米手機借助互聯網行銷橫空出世並迅速成為爆款,借助“投資+孵化”的模式成功搭建起了小米的生態系統——這些故事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了。

 

小米的精神:互聯網基因

 

顯然,小米的互聯網成長路徑早就在雷軍的規劃之中,並且是按照規劃穩步推進,不得不說,這體現了小米強大的執行能力,也說明了互聯網思維與傳統行業結合具有非常大的可行性,只要有合適的長官者。

細讀小米招股書,我們也可以發現,小米對自己互聯網基因的強調,特別是用戶數量的重視——這是互聯網行業普遍的共識,用戶數量才是最終決定一家互聯網公司能否長期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小米的活躍用戶數量達到了1.7億,ARPU(每用戶互聯網收入)在30元左右。

當然,小米的極速成長,也給了小米對自己互聯網基因模式深信不疑的信心:傳統行業也許需要二三十年才能做到千億級,而互聯網行業只需要幾年。

在2004年賣掉卓越網後,雷軍一直在思考,什麽是互聯網,為什麽在差不多的時間裡,金山只有不到30%的增長,而卓越網卻能獲得100%的增長。他的思考,成功孕育出了小米這樣的巨獸,而這一成功,顯然又加深了雷軍對自己本身是互聯網企業的認同。

雷軍關於“小米硬體綜合淨利潤率永遠不會超過5%,如有超出的部分,將超出部分全部返還給用戶”的表態,恐怕也是雷軍用戶至上的互聯網思維的結果:硬體成為吸引用戶、黏住用戶的流量入口,借助互聯網服務獲取利益。

雖然很多人質疑這是一次炒作,智能手機業內綜合淨利潤率達到或者超過5%的,也就只有三星、蘋果這樣的巨頭,但為什麽其他企業沒有這樣的口號?

或許只有互聯網思維才會產生這樣的宣傳口號,因為這本質上來說也是互聯網“燒錢換流量”模式的嬗變——只是小米的燒錢不是直升機撒錢。

 

爭議中小米:互聯網還是硬體公司

雖然小米口口聲聲自己是互聯網企業,但是對於很多群眾來說,這顯然屬於王婆賣瓜的範疇。

雷軍的一句話是這種質疑的最好注腳:8年前,我產生了一個瘋狂的想法——用互聯網做手機,那時候基本無人認同,即便是在我們開業時候來的十三個喝小米粥的人,我也不知道是否真的認同我的想法。

事實上,小米自誕生以來,一直處於輿論的焦點,這既是小米獨特的行銷手法所致,也與其本身的迅速成長和理念有關。

小米的第一款手機產品小米1甫一上市就引發了業內的關注,高性價比的硬體配置,時尚的外觀設計,不僅打破了國內山寨機的惡名,而且加上其手機訂購的饑餓行銷模式,放大了行銷周期和品牌效應,隨之而來的,是小米的高速成長:僅用八年時間,營收就迅速成長到千億量級,成為炙手可熱的互聯網巨獸,這些都讓小米始終處於輿論的焦點。

當然,在這些沸騰的輿論背後,主要是對小米互聯網身份的質疑:一家明明主業是手機的廠商,怎麽可以定位成互聯網企業?

它在2014年一筆估值460億美元的融資,不僅讓小米一度成為全球估值最高的創業公司,更是將小米推上了風口浪尖。

雷軍後來感歎說:“那個估值最終變成了一個詛咒。”

確實,那筆融資讓小米成為了眾矢之的:憑什麽小米可以估值這麽高?

如果是按照硬體估值,小米上市前的估值水準大概是100億美元。

OPPO、Vivo和華為等本土品牌心理上的巨大落差是顯而易見的。最終華為憑借技術口碑,加上小米的銷售模式,成功複製並超越了小米手機的銷量。而OPPO和Vivo也憑借線下管道,在國內市場上擊敗了小米。

在2016年的時候,對小米的質疑也達到了空前的頂峰:那一年,小米受限於供應鏈難題,營收與2015年持平,遠小於2014年。

這不得不說是雷老闆發出感歎的最真實原因所在,也讓業內開始認為小米正在遭遇手機企業普遍有的三年之癢難關。

但是雷老闆強大的整合能力,確實令人歎服,在2017年,成功讓小米實現了逆勢增長,也鋪平了小米的IPO指路。

然後,對小米的質疑也達到了頂峰。

這在證監會的《小米集團共發行存托憑證申請檔案反饋意見》表現的淋漓盡致:

“公司是一家以手機、智能硬體和IOT平台為核心的互聯網公司。報告期內,互聯網服務業務佔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4.8%、9.6%和8.6%,主要來自於廣告推廣和移動遊戲業務。報告期內公司來自智能手機的銷售收入分別為537.15億元、487.64億元和805.64億元,佔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分別為80.40%、71.26%和70.28%。請發行人結合公司主要產品、業務實質、收入佔比、利潤來源等,說明公司現階段定位為互聯網公司而非硬體公司是否準確”。

甚至很多人將小米的互聯網定位的原因直指小米估值,認為這是小米為了獲得高估值而不顧投資者利益的自私之舉。

輿論的壓力之下,正在進行上市路演的雷軍也不得不改口。

6月23日,雷軍在香港四季酒店召開的全球發售新聞發布會稱:“我不再糾結我們到底是硬體公司還是互聯網公司,我更在意的是,小米是一家獨一無二的公司。”

而在小米成功上市後,一連串質疑文章也隨之而來。即便是第一份財報業績亮眼,也斷不了質疑的目光。

這是黑公關嗎?

或許有,但顯然小米的硬體外衣確實讓人疑惑。

 

千人千面

耀眼的手機業務

莎士比亞說,一千個觀眾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掙扎於“是互聯網還是硬體”旋渦的小米,說到底是不同認知之間的矛盾。誠然小米一直強調自己是互聯網企業,卻無法阻擋大眾將其看作一家手機生產商的尷尬。

有觀察者認為,小米的竹林生態裡面,手機是其最重要的支柱,其他硬體,抑或是互聯網服務都依托於手機,如果沒有手機,小米將一無是處。並且舉出小米2016年手機銷量裹足不前造成的巨大危機。

確實,在小米的成長歷程中,手機的業務太過耀眼,生生把他們第一項產品——MIUI手機作業系統擠到了不為人知的角落,也讓小米寄予厚望的互聯網服務黯然失色。

透過小米最近三年的經營業績,可以發現,雖然互聯網服務的佔比有了相當幅度的成長,相對於智能手機及其他硬體帶來的收入還是太少。即便是2018年第二季度,手機業務仍然佔據67%的份額。對於很多觀察者來說,足以認定小米是非互聯網企業。

 

傳統思維:飽受質疑的互聯網業務

小米引以為傲的用戶數,也是被詬病的一點。

觀察者認為,小米的用戶規模、活躍度無法與BAT等互聯網企業相提並論,商業價值也不可同日而語。

因為用戶使用小米手機的4.5小時,主要是用BAT等超級APP,這些APP產生的商業收益與小米公司無關;同時這些用戶與其手中的小米手機及其相關,如果這些用戶更換了手機,也就不會繼續成為小米的用戶。

還有觀察者指出,小米與其他互聯網企業存在本質的不同,他們都有特定的核心的互聯網服務,有非常高的用戶粘性,而且服務用戶的邊際成本可以無限降低。

此外,對於小米用戶價值也存在一定的爭議。小米的成功與千元機以下的市場密不可分,這群用戶的階層屬於所謂的“屌絲”群體,創造價值的能力並不大。

這些對小米互聯網企業的屬性的評論都有一定的道理。

 

互聯網角度的小米互聯網業務:已接近新浪微博

但是當我們從互聯網思維的角度進行分析呢?

仔細研究小米的ARPU,可以發現,該數據已經接近新浪微博的數值:新浪微博2017年收入11.54億美金,該年度每日活躍用戶數為1.72億,那麽新浪的ARPU值為6.71美元,相當於44元人民幣左右,而小米同期的該數值為32,現在新浪微博的市值約為204億美元。而根據小米2018年第二季度財報,我們發現,小米的廣告收入已經達到了25億元,超過了微博同期的23.9億元。這不得不說是對傳統互聯網企業的諷刺。

雖然小米沒有虛擬化的互聯網服務,但是將小米手機等硬體作為流量入口,或許有其他的不同視角——流量入口是互聯網企業最想要達到的標準。

為什麽當年馬雲屏蔽百度?背後的原因不言自明。

小米手機等硬體作為流量入口的趨勢還不是很明顯,但是萬一爆發了呢?萬一小米研發了另一款搜索引擎呢?萬一米聊代替了騰訊呢?萬一小米電商代替了淘寶+京東呢?那時候,小米市值為“騰訊*蘋果”是不是就可以實現了呢?

而且,雖然手機可能換成其他品牌,但用戶的使用習慣很難改變,這也相當於強化了用戶的品牌依賴性,用互聯網的術語就是用戶粘性。從這個角度來理解,小米用戶的粘性是很可怕,如果再成功激活用戶,前景實在足以讓任何互聯網巨頭恐怖。

 

傳統企業無法理解的草根信仰

 對被赤果果鄙視的小米用戶呢?

的確,小米最暢銷的手機是千元以下的手機,該群體,從傳統企業的觀點來看,確實價值不大;但是互聯網行業卻與眾不同,他們更加關注的是二八定律中的“八”,靠的是大數法則的勝利。

為什麽風靡的王者榮耀需要巨量的用戶群?他們不是只需要服務好那些有錢的人就行了?當然不行,沒有草根群體被富裕群體虐菜,遊戲就無法形成正反饋機制,終將成為死寂之地。

為什麽淘寶可以成為電商時代的王者,對中小商戶的重視,是至關重要的原因,沒有這些對市場敏感,行動力強的中小商戶的支持,很難想象淘寶可以擊敗高大上的亞馬遜。

另外,如果只是服務20%的少部分群體,何必用互聯網的方式,傳統的形式不是就可以了嗎。

 

爭議的背後:估值之爭

 對於小米這麽大爭議的背後其實是估值之爭,是小米到底值不值得投資:如果是互聯網企業,那麽估值明顯偏低——八年的互聯網企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如果是硬體公司,小米極有可能已經遇到了天花板,現在的估值有些偏高。

不過,對小米估值的質疑,在資本市場上表現的並不是太明顯,自7月9日上市後,小米最低價15.52元,與小米上市前的暗盤出現的低點15.2差不多,但是此後反轉,8月22日,小米收盤價為17.68元。

從投資的角度來看,估值看的是公司的未來。很多大的獨角獸公司,在上市的初期,股價表現一般都會比較平庸,比如Facebook上市破發,阿里上市表現也不太好。

從價值投資的角度來說,用戶需要看長遠趨勢,中國經濟正在走向以新經濟為代表的全面崛起之路,而投資基於中國紅利的新經濟也是一個偉大的命題,小米成立至今只有八年,現在的國際業務已經達到36%,如果增加到50%,那麽小米的估值肯定還會進一步提升。

另外,需要補充的是,雖然小米現在的市值不是騰訊*蘋果,但卻相當於7個“剛上市的騰訊*剛上市的蘋果”,計算方式為:小米上市市值約為439億美元,騰訊上市市值為6億美元,蘋果上市市值約為13億美元,439=6.9*(6*13),這也是很好玩的事情。

寫在最後

 小米自誕生之日起,創始人雷軍就為他注入了極深的互聯網信仰:以【硬體+互聯網電商及新零售+互聯網服務】的模式運營,接著抓住中國手機產業鏈完善,中低端缺乏優質產品的特殊時機,實現了快速爆發;創業過程中,雷軍及管理團隊又將互聯網運營方式使用的出神入化:整合思維、去中介化、用戶至上、快速迭代等等;同時還構建了用戶至上的互聯網企業文化,隻用八年時間就實現了千億銷售額:如以GMV計算,大致相當於2013年的京東水準。

 

可以說,小米締造了屬於自己的傳奇,在傳統思維禁錮至深的行業裡,用互聯網開拓出了新世界。

 

然而小米雖然具有互聯網的基因和核心,它的未來仍然不太明確:到底會成為一家互聯網企業,還是成為一家硬體企業?

 

互聯網企業是小米的精神內核,但是手機為代表的硬體卻佔據了極高的比例;正在構築的生態鏈,還沒有真正成型,其所規劃的【硬體+電商及新零售+互聯網服務】模式的第三階段才剛開始。而這一階段,其實是最難實現的,而這一階段的核心,並不是簡單的硬體堆砌。

 

雖然目前小米的生態鏈企業已經超過了210家,其中90家公司專注於研發智能硬體和生活消費產品,每月活躍用戶達到了1.9億,鏈接了超過1億台設備。但是,參照蘋果的硬體能力,小米硬體能力還遠沒有達到相應的水準。

 

同為互聯網行業的從業者,個人認為,小米的整個規劃已經與阿里、騰訊一樣,走到了一個瓶頸:需要的不是打通最後一公里,而是改變用戶的觀念:用戶產生了可以由一家生產商提供全部服務的理念。

 

互聯網公司跨界很容易,阿里、騰訊就是很好的例子,他們一家已經成為了電商+金融的巨無霸,另外一家則是社交+遊戲的霸主,美團跨界計程車,滴滴嘗試外賣也是鮮明的例子,但是這些跨界又受到至今無人能解的莫名其妙的阻隔:阿里進不去社交,騰訊進不去電商。

 

到底是【互聯網 +硬體】還是【互聯網 x硬體】,這兩者的估值,可以相差幾個數量級。前者只是單純的疊加,而後者是融合互補。

 

還好,雷軍對小米的認知是很清晰:小米正走在偉大的路上。

他並沒有躺在已有的功勞簿上,還在繼續進取。或許,雷軍將會找到破解所有互聯網公司困境的方法,那個時候,小米成為【騰訊 x 蘋果】就不是一個玩笑了。

 

當然,我們也希望咱們中國出來越來越多的小米,因為只有競爭,才是對消費者的最大利好。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