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莊子:走出有用與無用的迷障

文:姚海濤

首發:騰訊道學

世人常戚戚於貧賤,汲汲於富貴,故常以有用與無用來衡量世間一切物事。何為有用?何為無用?對於這一問題的回答,可以說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其實有用與無用是一個哲學命題,是關乎人生抉擇的命題。先來看看莊子的觀點。

莊子有一次與弟子到山中遊玩,看到一棵非常高大的樹木,旁邊有一伐木工人卻不去砍伐它。莊子問何故。伐木工人說,這棵樹雖然高大,但是不中繩墨規矩,所以沒有用處。

莊子跟弟子說,你看這棵樹因為無用,卻能夠終其天年。無用才有大用,此言不虛。

當他們出山之後,到一個老朋友家裡做客。朋友讓兒子殺隻鵝來款待莊子一行。友人的兒子跟父親說,家中有兩隻鵝,一只會鳴叫,另一隻不會,那麽殺哪一隻呢?朋友說,當然殺那隻不會鳴叫的了。

弟子問莊子,您看山中樹木因為無用而得其天年,而鵝卻因為無用而被殺掉。您覺得應該怎麽辦呢?

莊子苦笑著說,我將處於有用與無用之間,處於材與不材之間。能看透有用與無用界域,並在其中自由切換,這才是世間大智慧。為何這麽說呢?

首先,有用無用之間的界限難以言明且模糊難辨。因為其間包含極大的不確定性、變動性與不可預測性。當你渴了的時候,水是有用的,而麵包就是無用的。反之,當你餓了的時候,水就是無用的。某一事物此時你視之若珍寶,而過了一段時間,可能你就會棄之如敝履。

若講實用,最實用的莫過於與我們身心最為關切的事情。比如最基本的吃、穿、住、用、行。在這個意義上,就連能供我們耳目之娛的唱歌、跳舞等都屬於不實用甚至無用之列。

“劍長三尺,用在一絲之銛刃。筆長三寸,用在一端之銳毫,其余皆無用之羨物也。”三尺之劍與三寸之筆最有用者只是很少的部分,但我們卻不能將其他的部位視為完全無用之物而剔除掉。在自然的世界裡,紅花還需綠葉配,二者都是有用的。在人間社會,人物則有角色的差異,卻很難以有用無用來比較。

其次,有用無用有時並不能一眼看穿,需要較長時間的檢驗,甚至需要較長的歷史階段來評判。

有人認為讀書無用,並舉出很多學歷不高,甚至從大學退學的成功人士來作為論據。其實李嘉誠的成功不是因為他是小學畢業,而是因為他能夠不斷地學習,適時做出正確決策。比爾·蓋茨、馬克·祖克柏並不是因為從哈佛大學退學而成功,而是因為他們眼光獨到、野心勃勃準確地捕捉到了成功的商機。

所以不能只看到成功人士的學歷,而要看到他的能力。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有些成功與時代機遇有關,也是無法完全複製的。如果邏輯不清,往往會走向反智主義。

再次,有用無用這一標準也不是萬能的標準。它不能涵蓋一切、衡量一切,而是有其適用範圍。

有用無用所能衡量的只是事實領域,而對於價值領域就無法以有用無用來衡量了。這個世界是豐富多彩的,大體看來可以分為真、善與美三個領域。在真的領域,好像可以有用或無用來衡量。而在善與美的領域,就很難用這一標準來衡量了。

生活中的我們經常會為有用與無用而糾結。其實,我們往往只看到了有錢的有用性,而看不到苦難的有用性;只看到讚賞的有用性,而看不到批評的有用性;只看到不讀書的所謂有用性卻看不到知識的有用性;只看到知識的有用性,而看不到道德的有用性。

因此,我們既要看到有用的有用性,也要看到無用之大用。有用與無用,似循環之無端,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版權聲明:本文為騰訊道學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