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魏國之殤:成也趙韓,敗也趙韓

春秋末期,強大的晉國被三大勢力瓜分,分別成為戰國七雄中的魏國、趙國和韓國。

相比趙、韓兩國,魏國有先發優勢,佔據了最肥沃的表裡山河,這可是天下最大的糧倉。

此外,魏文侯重用李悝和吳起,率先推行變法,魏國一躍成為當時霸主,稱雄戰國近百年。

其實,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魏國的成功來自於趙國和韓國的幫助。

晉分三家之初,魏、趙、韓三國的關係並不好,因為利益分配不均勻,導致彼此之間內鬥不止。

趙國想拉攏魏國攻打韓國,韓國想拉攏魏國攻打趙國,魏文侯最清醒,他知道諸侯林立,三晉想要生存和壯大,必須聯手起來,於是三晉聯盟產生了。

當時的地理位置,趙國處於北方,韓國處於東方,魏國處於西方,既然三家結成聯盟,就不應該有利益衝突。

所以對於魏國來說,想要進一步擴張勢力,只能往西發展。

魏國的西邊便是秦國,當時秦國政治混亂,國力衰弱,還不是商鞅變法之後的秦國。

魏文侯任命吳起為主將,短短兩年時間便攻佔秦國五座城池,掌握了河西之地。

《史記》有記載,“魏文侯以為將,擊秦,拔五城。”

之後,魏國並沒有進一步進攻秦國,而是建立西河郡,吳起擔任第一任郡守。

除此之外,魏文侯請當世大儒子夏到西河郡建立西河派,吸引許多秦國人來此求學,顯而易見,這是魏文侯的絕戶計,也為魏國進一步進攻秦國打下基礎。

秦國知道打不過魏國,只得拉攏齊國和楚國,但是在趙、韓兩國的照顧下,楚國和齊國只能攻擊魏國在東邊的飛地,而且形勢並不樂觀。

秦惠公忍無可忍,傾盡全國之力出動50萬軍隊進攻陰晉,結果被五萬魏武卒擊敗,只得龜縮在當初的養馬之地,沒有縱深緩衝之地,隨時都有覆滅之險。

《吳子》有記載,“君試無功者五萬人,破秦五十萬眾,此勵士之功也。”

此時的魏國處於歷史最強時期,除了不接壤的燕國,把五國軍隊都按在地上摩擦,獨霸戰國時代,誰都不敢爭鋒。

可是,實力強大的魏國沒能滅亡秦國,反而自身卻走向了滅亡,主要原因也在於趙、韓兩國。

三晉聯盟雖然不再內鬥,卻也有相互扶持的義務,照顧頂不住中山國的進攻,韓國與鄭國的戰鬥中被楚國和宋國干涉,都向魏國求救,這無疑拖延了魏滅秦的進度。

雖然在這些戰爭中,魏國取得了勝利,得到了戰果,可國力也被一點一點消耗。

更關鍵的是,魏國在這些戰爭中贏得的利益,在三晉中埋下了內鬥的種子。

魏武侯繼位後,魏國政策發生巨大改變,一是秦獻公承諾不再主動攻擊魏國,魏國不再將秦國定為攻擊目標;

二是三晉關係發生劇變,三晉已經不是聯盟關係,魏國打算兼並趙、韓兩國,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就可見一斑。

與趙國和韓國鬧翻之後,魏國再無縱深緩衝之地,四面強敵環繞,此時李悝已經去世,吳起投奔楚國,魏國就算再強,也不能抵禦六國。

更關鍵的是,齊國、楚國、韓國、趙國紛紛變法,實力逐漸強盛。

尤其是魏國將重心轉到東方,都城從西邊的安邑遷到東方的大梁,表示魏國的重心的轉移。

經過商鞅變法之後,秦國逐漸強大,重新奪回河西之地,魏國再無吞並秦國的機會。

縱觀魏國前一百年,只要能吞並秦國,就擁有戰略縱深,到時候吞並三晉,或者南下楚國都可以。

然而,成也趙韓,敗也趙韓,魏國的成功歸功於三晉聯盟,失敗也在於三晉拖住了後退,時也命也。

(參考文獻:《史記》《吳子》)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