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鞭杆五陰、七手、十三法的由來

鞭杆古代棍棒武藝中的一種,是馬氏通備武學系統的標誌性器械之一。

短棒或短棍原是古代軍中和民間常見常用的武器之一,漢唐軍中即有短棒。宋朝禁兵甚嚴,以其無刃,不在禁限之例,又有教習功用,遂有“槍棒武藝”之製。宋元明三朝民間的“打棒”活動中,短棒居多,明代閩南的“荊楚長劍”,以及民間多種“擊劍”,實則都是以短棒代劍,既無傷害之虞,又有勝負之判,流行甚廣。

通備本有短棍“八把棍”之傳,其長度為八個對把,盡長三尺稍長,是雙手倒把輪劈點戳之法。馬鳳圖先生入甘肅後,見當地人雙手舞弄的叫“鞭杆”,單手的叫“鞭”,三隴各有傳法,式樣甚多,饒有古意,但大多冗長重複,單手太多。後命山西籍弟子王天鵬與妻弟羅文源二人,及王伯溫、邸世禮等廣事考察搜集,於1940年前後,在涇川縣特種稅務局任內集中進行整理組編,確定長度以三尺五寸為規製,或與自己的身高臂長相適宜。是將鞭杆平置胸前,長約“一膀半臂”,即大頭齊肘、小頭齊指。以通備步法、手法、身法為根基,取精用宏,將內容叢錯繁複的各四處鞭杆組編成為五陰、七手、十三法,自此成為定製,立為“內場武藝”,嚴格傳授,杜絕廣傳膚泛之弊。

後來鞭杆主要由羅文源傳授,他守藝極嚴,一生傳人不多,即如追隨數十年之久的關其泰、邸世禮等,也都一知半解,未獲整體。

他強調五陰是根本,強調:

1、強化鞭杆的功力訓練,五陰的五個動作(扳、砸、掠、飛、抽)要左右單操,提高熟練度和臂腕執鞭的力量,這叫“把勁”;串練必須右去左回,每次兩個來回,即一次走四個趟子。

2、凡有練伴的,要嘗試五陰的對練,由虛練過渡到實練,雙方的鞭杆應硑磕發聲,以求對“拍位”(亦稱“排子”)的理解。

3、練者每人準備一粗一細兩根鞭杆,粗者練力,細者求手,隨時把玩在手,以求精熟生巧!

正在進行的健公書院2020馬氏通備武學夏季集訓鞭杆剪影

健公書院 馮進勇 教練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