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螢火演講:家人信佛致老人未能完成捐角膜遺願 遺體用作醫學研究

馬路遙將自己在公益報導上的拍攝實踐總結為“公益三部曲”:一是拍攝鮮活的個人故事,二是為一個群體發聲,三是用榜樣的力量帶來公益理念的傳播。在螢火演講現場,馬路遙圍繞“三部曲”深入講述8個親身經歷的拍攝故事。這是“遺體捐獻小組”背後的故事。

視頻/Gravity Cat Studio

攝影/馬路遙

文字/李蘅熹

編輯/Smart

出品/騰訊新聞 中國攝影報 中國扶貧基金會

雖然馬路遙拍攝的公益報導已經為不少人帶來切實的幫助,但作為一名新聞攝影師、一個傳播者,馬路遙更看重他的內容所帶來的理念傳播。他提到“一個人的球隊”這個案例,是一位小夥子去世之後將自己的器官捐獻給不同的人,由於小夥子生前很愛打籃球,於是這些獲得他的器官的人集結在一起組成了一支籃球隊,還去參加中國大學生籃球聯賽。據統計,這件事情報導出來之後,全中國申報捐獻器官、簽訂協議的人就漲了好幾萬。馬路遙認為這樣才實現了公益理念的最大化傳播,而一個好的故事是可以帶動公益理念傳播的。

一次偶然的機會,馬路遙接觸到一群武漢的老人,他們自發組成了一個名為“留愛小組”的組織,小組的所有老人都簽訂了自己的遺體捐獻協議和角膜捐獻協議,但這事要從已經去世的鄒道毅老人說起。

鄒老是一名退休的鋼廠幹部,60歲的時候就覺得自己身體不是很好,想去世以後捐獻遺體,但當時的武漢沒有捐獻法規,得知上海、成都已經有捐獻相關的法規後,鄒老為了把自己的身體捐出去,就到處忙上忙下。他的努力促使武漢在2000年有了遺體捐獻的法規,他也成為第一批簽署捐獻協議的六個人之一,他的捐獻卡編號是00002。小組也從最初只有20人,到現在已經有七八十名成員。

拍攝這張照片時,老人家指著自己的眼睛說:“你看我這眼睛多亮,正常老人的眼睛如果不發光了,角膜就沒有用了,我現在如果走了,我的角膜一定能幫助人複明的。”

每年3月26日是中國的遺體捐獻紀念日,留愛小組的老人們每到這天就會去武漢的石門峰陵園追思他們的老夥計。有的人捐獻遺體之後就沒有了骨灰、沒有墓地,石門峰陵園裡有一塊專門為遺體捐獻的人準備的墓碑,墓碑上刻著從2000年至今捐獻遺體的人的名字,也從側面記錄了中國遺體捐獻的發展進程。

鄒老的遺體因為家人信佛的關係,在去世三天之後才能被人觸碰,沒能及時摘取眼角膜,完成鄒老捐獻遺體的遺願。但三天之後,家人還是簽訂了遺體捐獻協議,雖然鄒老的遺體沒能實現器官移植,但最後被送到了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的基礎醫學解剖系,在這裡用作醫學研究,也因此鄒老的名字仍然被刻在了遺體捐贈者的墓碑上。

作為年輕一代的互聯網攝影師,馬路遙認為自己與老一輩、從傳統媒體出來的攝影師應當有所區別,每一個時代的人都有自己存在的價值和使命,而他喜歡也渴望自己做的報導能夠真真實實地為社會帶來一些改變。從這個角度上講,馬路遙覺得不是自己厲害,做公益報導幫助了別人,而是被拍攝者和他們的故事為自己賦了能:“這些故事本身也是這些被拍攝對象賦予我的,我從內心對他們保持尊敬,因為一個真正好的攝影師,是由他拍攝的作品和他的拍攝對象來成就的。”

馬路遙

自由攝影師,夢龍影像工作室創辦人。騰訊99公益日特邀演講人,湖北省新聞獎獲得者、湖北省攝影家協會成員,2015年馬格南上海大師班獎學金獲得者,從事公益報導5年,為超過1000個家庭個人在騰訊公益籌得善款3000餘萬元。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