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秋 :月圓如盤,桂花浮玉

每天都有精彩書法內容

點擊影片收看

中秋節,

時在農歷八月十五;

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

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

至明清已與元旦齊名,

成為我國的四大傳統節日之一

關於中秋節的起源大致有三種:

起源於古代對月的崇拜、

月下歌舞覓偶的習俗、

古代秋報拜土地神的遺俗。

中秋節自古便有

祭月、賞月、拜月、

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

流傳至今,經久不息。

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

為寄托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

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

中秋習俗

賞月

“月是中秋明”,賞月古稱玩月,跟其他景物一起觀賞更有韻味。

吃月餅

“月餅”一詞,最早見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中,那時,它也只是象菱花餅一樣的餅形食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嚐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的象徵。

錢塘江觀潮

在浙江一帶,觀潮可謂又一盛事。

祭拜月神

我國自古就有在中秋節祭月的習俗,《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相傳在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的儀式,向明月寄托對未來的希冀。

燃放花燈

花燈懸於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鏡,可謂良辰之美景,然而對此人們並未滿足,於是便有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

湖廣一帶用瓦片疊塔於塔上燃燈;在江南一帶則有製燈船的節俗;在廣東香港等地,張燈最盛,作果品、鳥獸、魚蟲形及‘慶賀中秋’等字樣,上糊色紙繪各種顏色。中秋夜燈內燃燭用繩系於竹竿上,高樹於瓦簷或露台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於家屋高處。

玩兔兒爺

兔兒爺是中秋節期間,給孩子們玩耍娛樂的一種泥塑玩具。

兔兒爺最早原本是人們祭月的對象,由泥製成,外型如人端坐一般,供人們祭拜;從清代開始,逐漸變為兒童的中秋玩具。舊時北京東四牌樓一帶,常有兔兒爺攤子。在民間藝人手中,兔兒爺有了兔首人身,手持玉杵的形象,成為孩子們的絕妙玩具。

聽香、偷菜

聽香,又叫拈香,古代還可占卜。偷菜,台灣有句俗語“偷著蔥,嫁好郎;偷著菜,嫁好婿”。這是台灣過中秋吃的三大件月餅、柚子、烤肉之外的“福利”。

聽香是指中秋夜婦女們在深夜點香默禱,表明要問的事情,然後拈香出門,聽到有人說話就擲杯請示神明答案。如果不是,重新卜問聽香,一直等到解所問之事。偷菜指少女們在中秋夜到別人家園偷菜,如果沒有被發現,就表示馬上會遇到如意郎君。

舞火龍

中秋舞火龍,多集中在南方。

舞火龍是每年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的漢族民俗文化活動,代表地是香港。據說舞了火龍後可以趨吉避凶,風調雨順。以前用稻杆扎成龍頭、龍身的形狀,插上燃著的香,由青壯小夥子赤膊上陣,揮舞舞動。

飲桂花酒

每逢中秋之夜,人們仰望著明月,聞著陣陣桂香,遙想吳剛砍桂,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合家甜甜蜜蜜,歡聚一堂,已成為節日的享受。

我國飲用桂花的歷史十分久遠,在屈原《九歌》中,便有“援驥鬥兮酌桂漿”、“奠桂兮椒漿”的詩句。每逢中秋之夜,欣賞桂花,在陣陣桂香中喝一杯桂花蜜酒,也是一些地方的傳統習俗。

中秋品詩

《望月懷遠》

唐?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

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

昨風一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

花好月圓

花好月圓夜,中秋團圓時

禪茶君在此祝願大家

月圓人圓,心中夢圓!

中秋節快樂吉祥!

全家團圓!幸福安康!

丨謝謝觀看,歡迎點讚分享丨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