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面試不說話=品德修養0分”,這是對內向孩子的歧視嗎

我的成績我說不出來,很羞恥。

6月16日,西安的一個媽媽帶著12歲的女兒參加小升初面試。聽到女兒這樣說,媽媽隻以為女兒沒考好,就安慰了她幾句。

直到當天晚上9點多看到成績時,媽媽才知道女兒的情緒為什麽這麽Down。

品德修養滿分是30分,而女兒的成績單上赫然寫著“品德修養:0”。

媽媽瞬間大腦一片空白,自己的女兒是犯了什麽錯,怎就被判定為完全沒品德沒修養了?!況且,這道德是得多敗壞啊,才能得零分!

更讓人無法理解的是,遭遇0分暴擊的還不止這一個女孩。

小升初考試漏洞連連,0分判定理由在哪

就在家長群情激奮要說法的時候,學校發布了一個聲明:

“‘品德修養’的分值只是對現場答題情況的評價,與學生日常品德修養和行為表現無關”。

原來,“經調取監控錄像,品德修養得零分的學生均沒有答題。”也就是說,面試時,學生沒有說話,老師就算想給分也無從下手,那麽打0分並非不能理解。

這件事經媒體曝光後,在西安地區鬧得沸沸揚揚,很多家長都紛紛發表自己的意見。

有的說:既然學校都說“品德修養”考試與學生日常品德修養和行為表現無關,那這個科目存在的意義又是什麽?有的說:每個人天生秉性不同,有的擅長表達有的擅長行動,而一個可能因為緊張或內向、羞澀、不願表達的孩子,在面試時沒有開口,就代表了沒品德沒修養嗎?這分明就是一種歧視啊!

僅就此事而言,常爸的觀點如下:

根據公開報導,“品德修養”類的面談問題,是類似於“你同桌不小心弄壞了教室的門把手,全班同學只被你發現了。班主任在班裡調查此事時,你同桌沒有站出來承認。你會怎麽做?”的這種開放性問題,其實本身並無不妥。只是用了“品德修養”這個名字,讓人覺得低分等於品德差,是一種道德審判,不如改成“思考與表達”之類的科目名,如果表達能力差,這一項分數就低,家長也比較能接受,也就不會有“歧視”的嫌疑。

我們再挖掘得深一點,這件事之所以搞得輿論沸騰,主要是因為它觸到了很多家長的痛處:小升初入學篩選加入面談這種方式,明顯是對外向的孩子有利,那我們家的內向孩子怎麽辦?

事實上,因為性格內向被“歧視”的孩子或者工作中因內向而失去一些好機會的大人還真不少,不然大家為啥都會對孩子內向這事如此焦慮。

關於內向這個問題,常爸想和大家分享兩個觀點:

1)內向的孩子是和氏璧,就看你有沒有卞和慧眼識玉的能力了;

2)當內向的孩子被不正確地對待,可能使TA不自信,影響TA的學習和生活;所以,在這個對外向性格比較友好的社會裡,內向孩子的家長,要學會正確引導孩子。與其去糾結加入“面談”環節是不是歧視內向孩子,不如幫孩子豎立信心,勇敢表達。

下面,就這兩個觀點,和大家聊一聊。

內向的孩子是和氏璧,不過被偏見掩蓋了

為什麽外向性向的孩子在當今社會更“吃得開”呢?暢銷全美的著作《安靜:內向性格的競爭力》的作者,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和哈佛法學院的猶太作家蘇珊·凱恩Susan Cain對此做出了解釋:

進入20世紀以後,我們的社會從農業經濟發展為大商業經濟,人們開始從小城鎮搬向大城市。由於不再和熟識的人一起工作,人們不得不在一群陌生人中間去證明自己。這時候,領袖氣質和個人魅力這樣的品質突然間變得極為重要起來。也因此,我們的世界更強調個性張揚的文化。

的確,現在的社會更像是一個外向人的世界:講求節奏、效率,競爭壓力大,要想在競爭中脫穎而出,需要一個人善於表現、有行動力、反應迅速。所以,很多時候,外向的人更容易在人群中表現搶眼;所以,很多家長看著別的孩子頻頻得到老師的關注和表揚,忍不住為自己悶不作聲的孩子乾著急。

實際上,內向者有很多強大到足以推動社會進步的優秀品質,可惜都被這些偏見掩蓋了。

SusanCain舉了幾個例子:

一是最有創造力的人,往往是極為內向的人。因為獨處是創造力的關鍵因素。

達爾文常一個人漫步在小樹林裡,斷然拒絕晚餐派對的邀約。

史蒂夫·沃茲尼亞克在他工作的惠普公司的小辦公室裡發明了第一台蘋果電腦,他說如果不是因為自己從小太內向老呆在家裡,他永遠不會成為那個領域的頭號專家。

二是在領導力方面,內向者也可能更具優勢。

沃頓商學院教授AdamM. Grant做過一項研究發現,相對於外向領導者,內向領導者總是能夠創造更大的效益。

因為當他們管理雇員的時候,更傾向於讓有主見的雇員去自由發揮。反之,外向的領導者更有可能不經意地對自己的主意非常興奮,這使得對其他人的想法采納幾率更低。

甘地等政治領袖也都把自己描述成內向、說話溫柔甚至是害羞的人,這反倒成為一種特殊的威力,讓人們感覺到這些領導者之所以正在掌舵,不是因為他們喜歡指揮別人,或是享閱聽人人的關注,而是因為他們認定行駛的方向是正確的。

此外,內向者往往更謹慎,溫和而有毅力,比起外向者的易衝動愛冒險相比,在做重要決定面前,內向的人會更理智。比如股神巴菲特,比如兼具內向與堅毅的比爾蓋茨。

所以,把內向的孩子比喻成和氏璧一點兒都不為過。

說到這裡,有的家長可能要說了:講這麽多,這終歸是一個外向的社會,內向還是吃虧,既然成長環境也可以影響孩子的性格,那我們就積極乾預,努力采取措施把孩子變得外向吧?

千萬別!

有一句話家長要記住:內向或者害羞不是孩子的錯誤,這只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氣質,不需要被糾正。

什麽時候需要家長乾預調整呢

當孩子因為內向而產生的過分恐懼以及害怕失敗的心態,影響到了正常生活的時候。

比如面試時非常緊張,連話都說不出來或者公共場合露怯,錯失了重要的機會等。就像文章開頭女孩的例子,她在小升初面試中出現緊張到不能答題或無法表達自己,說明已經影響到她的學習和生活了。

如果她小的時候,家長能及早察覺到孩子這個特點,並在她還沒有那麽在意外界評價、沒有那麽強的羞恥心的時候有意識地培養她在公共場合表達的能力,可能就能避免這次面試因為得分過低,影響了考試和升學,乃至未來會出現的更多煩惱。

想讓內向的孩子勇敢,父母要這樣做

1、讓孩子喜歡自己

幫助孩子建立強大的內心,第一步就是讓孩子能發現並欣賞自己的優點和獨特性。

很多家長由於擔心孩子太內向,會在上學前叮囑孩子,“上課一定要積極回答問題!”或者直接把孩子拉到同齡小朋友那裡,反覆告訴他“要多跟小朋友玩、廣交朋友!”或者會教育孩子:“有什麽想法一定要大聲說出來,不要不好意思不敢說!”甚至有時候會當著孩子的面對別人解釋:“我家孩子就是太內向了,不愛說話。”

看似家長是在關心孩子,實際上卻默默地暗示孩子:

內向是不好的,需要糾正

你就是一個內向的孩子

你就是不愛說話、不愛表現

你就是在人際交往上做不好

這幾個標簽一貼,孩子往往會越來越不自信,越來越不愛表現自己,形成真正的社交障礙。

其次,要多用鼓勵,少用批評。內向的孩子往往天生就做事謹慎,自律性強,一旦事情做錯,常常自己就開始自責。相對於外向的孩子來說,他們對批評更加敏感。所以平時應該多鼓勵。如果要批評,一定了解清楚情況,不要冤枉了孩子而使他們自信心和安全感受挫。

此外,還要關注和發掘與孩子性格優勢相匹配的興趣愛好。這對一個力量向“內”求而非向“外”索取的孩子來說非常重要,因為這能幫助他們找到生活的樂趣和未來的方向,對提升一生的幸福感與成就感非常必要。

2、拉著孩子邁出第一步

大部分內向的孩子對自己的感受關注度很高,只要覺得害怕就不敢嘗試。這時候成年人可以主動給孩子一個台階,親自上陣告訴孩子“這一切沒那麽可怕”。

我們的專欄作者小馬君就曾遇到一個台下滔滔不絕卻不敢上台的內向孩子。

在一節講昆蟲和植物關係的課上,他讓孩子自己去設計一種植物的“自我防禦”機制。有個男孩子就設計了這麽個“奇葩”的植物,他說這種植物的枝乾上有很多刺,這樣就防止有些害蟲往上爬。

這個創意驚豔了小馬君,他想讓男孩上台分享,男孩一個勁兒地搖頭,怎麽都不肯上來,還提出讓小馬君替他做分享。

於是站在台上,小馬君故意解釋得不清楚,然後時不時地請教男孩。於是男孩開始做修正和補充,越說越自然,最後還很大方地上台重新做了解釋。等他講完,全場掌聲雷動,兩個人也互相擊掌“High Five!”。

其實,孩子能不能邁出第一步,可能就在於成人首先是否能夠正視和接受他們的感受。成功完成挑戰的機會多了,孩子自然就能克服自己的膽怯,慢慢地即使沒有成人的幫助,也能開始勇敢地往前走。

3、維護孩子的“傻”問題

有時候孩子不願意表達,是因為害怕嘲笑受傷。維護孩子提傻問題的權利,降低他們對於表達的顧慮,也是在延長他們童真的保存期限。

有一次上課時,一個女孩提出“我想知道青蛙會不會放屁,因為……”話還沒說完,就引來了全班的哄堂大笑,嘲笑聲也不絕於耳。

小馬君當時很嚴肅地告訴孩子:“我很難過,這一點兒都不好笑,嘲笑是對提問者的不尊重。”

他讓孩子把問題說完,於是孩子一字一頓地說道:“因為有一次我在水塘邊上看到青蛙,然後水池裡面還有泡泡。我洗澡的時候就會放屁,浴缸裡就有泡泡。我想知道那個泡泡是不是青蛙放屁引起的。”

5歲孩子的邏輯如此嚴密讓人意外,可如果當時小馬君沒有阻止嘲笑,可能就沒法發現這個孩子的閃光點。“收獲”一個天然不足,老成有余,不願意表達和表現的“老小孩”。

內向的孩子有著自己的處事方式和思維習慣,他們並非膽小害羞,只是安靜、獨處、謹慎對他們而言更舒服而已,這些特徵也正是內向的孩子們巨大的潛力所在。

知道這些以後,我們就不要再用曾經父母對我們的不公去繼續不公地對待我們的孩子了!因為被不公對待的他們,真的很讓人心疼。

在台上侃侃而談的主持人私下可能很安靜,選擇性自我封閉的人熟悉之後才被發現原來是個逗比+話癆,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安靜——內向性格的競爭力》這本書,更印證了我們的發現:這世上沒有絕對的內向者,也沒有絕對的外向者,否則,世上便充斥著瘋子了。

最後,希望每個在傳統意義上看來“內向”的孩子,都能走出偏見,被溫柔相待。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