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產業AI也有人情暖意:華為雲的愚公之道

一年多之前,我曾經跟一位讀者聊過AI和行業應用的問題。

這位讀者來自湖南,是一家大型醫療器械企業的科研人員。他跟我說,他很早就在學術刊物上注意到了深度學習,並且當時第一感覺就是這種技術可以解決很多醫療檢測方面的問題。

用他的話說,“憑著一腔熱血”,就組織了一個用AI識別瞳膜病變的項目。

但結果不盡如人意。

真正上手之後,他發現能找到的算法示例很不成熟,小組也不知道如何自己開發。而且AI訓練用的顯卡非常昂貴,也無法說服企業批準相關的研發經費。

這個故事始終帶給我特別深刻的印象,這是一個典型的“願望的炙熱,遇到了AI的冰冷”——而這個故事,若乾年來,已經無數次上演在我們身邊。

AI走進行業,真的是聽上去簡單,實際無比複雜的話題。可以說,一千家企業用AI,絕對會碰到一千個以上的問題。

如何讓智能真正落地,這當然是個技術問題,但同時也是一個方法論,甚至企業文化、品牌建設的問題。作為平台級的AI技術使能者,今天不僅是要拿出AI能力與解決方案,更要找到一條道路,確保剛剛燃起熱血的AI開發者不會遇到一盆冷水。

更進一步,是要保證開發者和行業應用者,把AI用得舒服,用得放心,用得有奔頭。

在福州,這兩天最熱鬧的地方就是華為中國生態夥伴大會2019會場。不出所料,這場兩萬人參加的盛會中,華為雲和產業AI又一次成為了主角。

而我們從華為雲一系列關於企業智能的新動作中,讀出的是一條以人為本的、在今天中國市場上其實還是有些特殊的普惠AI之路。

解釋這條路的特殊前,讓我們再重新認識一下,到底什麽是產業AI。

重新認識以人為本的to B+AI

AI發展到今年,大家其實是無論用什麽詞匯包裝,最終都在說把AI融入產業這件事。

但在一個籠統的概念之下,我們要具體問這樣幾個問題:到底什麽人需要用AI?什麽事需要AI來解決?

華為雲對這個問題有個非常精準的總結。在生態合作夥伴大會上,華為雲BU總裁鄭葉來所作的《+智能,見未來 共築普惠AI》主題分享中,將AI能夠解決的問題分為三種:

1、海量重複勞動的場景,用AI來提升效率。比如華為與德邦快遞的合作,用智能攝影頭取代人工來完成分揀視頻監控工作,將重複枯燥的勞動解放了出來。

2、需要專家經驗的場景,用AI進行經驗傳承。比如華為雲與金域醫學的合作,利用AI系統學習醫院的數據與專家經驗,將特定癌症的識別準確率相比業界平均水準提升一倍,讓機器有了國際頂級專家的水準。

3、多領域協同場景,用AI來應付人力難以承擔的複雜協同工作。比如煤炭、鋼鐵等產業中,很多動作可以用AI來協同完成,而不像人類需要分步驟、分系統合作,極大提升了生產效率。

這三個方向在今天都已經湧現出大量應用案例。僅僅在華為雲EI體系中,就已經提供了數十種AI開放能力,總結出了幾百個AI應用場景。並且實際應用AI技術,還廣泛依賴個性化解決方案和行業深層數據。

可以說,產業AI的實質特徵,是應用者面對的問題千差萬別,使用的能力千變萬化,打造出的最終效果千人千面。這樣的產業現狀,也就標誌著產業AI無法成為一個高度模塊化、可複製化的產業。必須深入到行業和企業中間,由開發者、平台和應用者一起思考合適的解決方案。總體而言,產業AI在實踐中,會面臨這樣幾個主要困難:

1、AI深入生產場景時,需求指向個性化和駁雜,常常需要大量定製化開發。

2、需要構建複雜的產業鏈。一家企業應用AI,可能需要若乾供應商的配合。

3、以場景為重心,產業AI有待重新組織商業邏輯,開發者需要清晰看到商業潛力。

4、直到今天,還是有很多技術問題亟待解決,尤其是算力的稀缺與昂貴。

這些問題擺在這,必須讓我們明白,行業應用者在面臨AI時,絕不會立刻撲上去就用。而是一定有自己的所思所慮,所憂所疑。

那麽如果說產業AI這件事,在今天有一本秘籍的話,那麽只有一句話可以印在上面:以人為本。

產業需求千變萬化,但是人心卻是不變的。產業AI命題出現之後,開發者和應用者會本能地估算可能遇到的問題,評估如何通過這件事獲得收益。如果不幫他們把這兩件事想清楚,那麽產業AI永遠只能是空中樓閣。

從“拉攏人心”開始做產業AI,這個邏輯很好理解,做起來卻相當複雜。在華為中國生態夥伴大會2019上,圍繞“以客戶為出發點構建AI生態”這個思路,我們可以看到華為雲已經同時開展了幾個方向的生態合攻。

不是賣優勢,而是解決問題

首先華為雲要做的,是在技術和產品的主乾道上,消除產業應用AI遇到的障礙。

技術問題聽起來就是華為的強項,但實際上,真正從用戶角度考慮構建技術體系,意味著很多任務已經超出了華為的舒適區,必須去未知技術世界中,摸索還能為用戶和開發者做點什麽。

華為的優勢在通信網絡和底層計算,但是在AI領域,華為卻做了從芯片,到開發平台,再到算子集和開發工具的全棧全場景AI設施。在採訪中,鄭葉來提到“如果用戶隻用華為的芯片和底層算力,那是求之不得的。但是用戶有實際問題,所以我們才做了上面的那些工具。”

這個思路,決定了華為雲在AI應用的出發點,就已經不是把華為的技術優勢打包賣一賣,而是從用戶中心的角度,來解決實際中的問題。

今天來看,華為雲已經在產業AI這條路上解決了三大問題:

1、算力成本降下來:依靠從晟騰芯片、Atlas智能計算平台,到工具層的全流程打通,華為雲讓“AI高而不貴”正在實現中。高昂的AI算力成本,在華為雲入場後有了顯著的下降趨勢。

2、把訓練困難解決掉:根據最新的史丹佛大學DAWNBench榜單,華為雲的ModelArts AI開發平台,獲得了圖像識別總訓練時間及推理性能榜單雙料冠軍,可以說是公認的速度最快的AI訓練平台,甚至比AWS著名的fast AI快4倍。

基於ModelArts的能力拓展,開發者可以做到:訓練快,硬速度非常霸道;上線快,端邊雲一鍵式部署上雲;上手快,簡單操作,附帶大量教學資源。

一個案例顯示,一名城市內澇專家,用ModelArts訓練城市內澇預警模型,將訓練時間從3天降低到10分鐘。

3、打通智能邊緣,讓AI走向實用:基於華為雲的智能邊緣技術,應用者和開發者可以完成大量雲邊端一體化部署。讓智能發生在該發生的地方,節約算力和寬頻成本,提高數據安全度,讓AI可以真正落地。

基礎問題逐漸被掃清,產業才能快速準確得到符合自己場景需求的AI能力與開發基礎。再之後,才能在我們想象不到的地方,快速可複製地推動AI落地。

在華為雲發布AI市場時,特意請來了廣聯達作為嘉賓。這個舉動很有意思。廣聯達是一家建築行業的智能技術供應商,基於華為雲的AI能力,他們開發了視覺技術模型,來判定工人是否佩戴安全帽,以及AI業務模擬、無人機+圖像建模、鋼筋數量識別等應用。

滿是鋼筋水泥的建築行業,在一般人想來應該是跟智能八竿子打不著的部門,但在技術之路不斷被疏浚後,也得以踏入AI的大門。

硬核技術到位後,產業AI的故事就結束了嗎?在華為雲看來並非如此。

開發者的暖心之旅:從AI市場到生態踐行之道

很久以前,我跟朋友分享過這樣一個判斷:在平台級技術夯實後,產業AI本質上是一個眾創對眾需的商業模式。

用戶需要的算法和API一定是定製化多於通用化的,而他們的需求也需要各種數據服務商、算法開發者、行業解決方案提供商來進行滿足。能做到技術兼容的平台下,N家供應企業對N家應用企業,應該是未來的主流AI商業模式。

而且從實際需求上看,代表著定製化創新能力的小團隊,甚至個人AI開發者,必須要有一個交易方式來滿足生存需要。而且在AI產業剛剛興起之際,用AI的和做AI的相互不認識,也需要一個交易平台來抵消信息障礙。

然而實際上,這種AI商場模式雖然在邏輯上說得通,實際做起來卻困難重重。算法模型的對接和買賣,在今天是一件費力不討好的事情,其行業規則模糊,技術兼容性問題眾多,創始期匹配率不足,都嚴重製約著這件事的既得利益。

所以說,算法交易平台的價值很多人都認同,但國內實質上始終沒有這樣的平台。

華為雲剛剛做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基於ModelArts生態,華為雲發布了華為雲AI市場,其主要包括AI模型市場、API市場、WIKI數據集、競賽Hub和案例Hub等模塊。事實上,這是國內第一家AI模型市場。

或許在華為雲來看,AI市場是一個必須解決的問題,那就不能等到某一天水到渠成之後再解決。哪怕這件事很複雜,甚至不討好,也有必須做的理由。

甚至於,為了補充AI市場的初期活力,華為雲將投入資金對教育雙方進行補貼。這其中蘊藏著企業對AI前途的一種理解:去相信和支持那些今天還岌岌無名的開發者,他們是明天的寶藏。

“AI合夥人”,需要多一點點關懷

讓我們再來說一個意料之外的發現。

在華為雲的峰會中,發布了跟企業智能相關的一系列新產品、新計劃。其中尤其引起我注意的,是華為雲發布了計劃與夥伴和客戶一起打造的聯合品牌行銷計劃:“凌雲行動”。

所謂凌雲行動,就是一向低調形象示人的華為雲,將在今年開啟與合作夥伴的聯合行銷行動,將自身的傳播與品牌資源與合作夥伴共享,共同深入行業,進行全方面的品牌行銷和傳播。

在採訪中,華為雲中國區Marketing部部長張鵬透露,EI品牌是今年華為雲的工作重點之一。在AI領域,華為雲也將開啟一系列與合作夥伴共享的品牌傳播與組合行銷計劃。

說實話,以我們對今天產業AI領域的理解,這個計劃的價值舉足輕重。

或許會有人懷疑,做AI的把算法弄明白不就行了嗎?搞那麽多品牌傳播幹什麽?

事實上,今天的AI產業中,資本熱度逐漸降低,企業生存負擔開始加重。然而大量AI開發者和初創企業,都是以純技術背景團隊為主,在行銷和獲客上既缺乏經驗,又缺乏資源和渠道。

而華為體量巨大的傳播網絡,毫無疑問是今天雪中送碳的關懷。

AI合夥人,在今天的中國還處在幼苗狀態,需要有人扶上馬,擋擋雨,送一程。

“髒活累活,會變成門檻”

我們從三個側面,解釋了華為雲剛剛展示的產業AI生態賦能方案。

大體上,我們可以看到華為雲的目標分為兩個方面:

1、消除開發者困難:EI智能體解決方案,訓練工具、底層算力成本、邊緣計算,等等技術與工具體系都圍繞這個目標。

2、構建共同利益:建立AI市場,提供聯合品牌傳播行動,多方位的合作夥伴服務,都圍繞著技術以外的利益共同體建設。

只有沿著這兩條路不斷走下去,AI開發者與應用者身邊出現的問題,甚至是還沒出現的問題,被一個個解決,利益越來越充足,目標越來越清晰,才會最終有更多行業願意嘗試AI,更多人才願意投身AI。

環繞AI場景,平台把技術內外的複雜工作完成更多,合作夥伴和用戶就會更簡單愉快。而只有蛋糕越來越甜,生態鏈才會主動走向產業AI。

致力於普惠AI的華為雲,或許可以被理解為正在追尋產業AI的另一條路:不盲目尋求可複製的高速擴張,而是通過一個個細節的投入和建設,追求產業AI生態鏈之間的信賴感、成長感——在信任構建和積累中,尋求市場的質變。

鄭葉來有個“金句”,這次又被提到了:“To B是需要服務的,苦活髒活乾多了,也會變成門檻。”

在產業AI領域的特質中,這個邏輯尤其意味深長。或許路只有一條,就是服務好客戶,AI才有未來。

那麽這條路上的所有山石疊障,就用技術、用產品、用服務,一個個移開搬走。最終行業用戶和開發者通向AI的路上再沒有障礙,修路的愚公也自然會被記得。

產業AI更是一門見人心的生意。AI再超前,人心卻是不變的——從業者看在眼中的人情與暖意,就是智能時代的金山銀山。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