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央視名導拍了部騷氣滿滿的沙雕片,看一集能吃下兩碗飯

(本文由Sir電影原創:dushetv)

b站最近堪稱爆款寶庫。

前有《故事王》《巡邏紀實》,都從這裡走紅。

今天Sir又挖到一部。

大師出品,卻畫風突變……

人送外號——

“怪胎片”。

《歷史那些事》

“怪”在哪?

看片名,看主創,明明是一部正經的歷史紀錄片。

監製,大名鼎鼎的金鐵木,央視歷史紀錄片名導。

代表作《玄奘之路》《復活的軍團》《大明宮》《圓明園》。

作品評分,起伏不大——橫跨8.6到9.5之間。

點開紀錄片,也是嗓音飽滿、咬字清晰的歷史片旁白。

但,看仔細。

海報上兩行小字已經提前預警——

“我們的紀錄片有點不一樣^0^~,有點新潮,有點另類。”

好了別賣萌。

這不是怪,是騷啊。

Sir就沒見過這麽騷氣的歷史紀錄片開場。

眼花繚亂,像坐上了一艘卡通片裡的時光機。

不好好說話偏要玩梗的台詞,還被解說字正腔圓地念出來。

貼心破梗:郫縣豆瓣,之乎(知乎)者也

還有這種穿越風的歷史小劇場。

古風版《在下阪本,有何貴乾》

竟然還有說唱出沒……

你肯定要說Sir扯謊,這哪算什麽紀錄片,是惡搞片還差不多。

但《歷史這些事》不承認。

開頭就嚴正聲明——

本片為實驗紀錄片,所有人物、故事均有古籍記載

歷史小劇場是以喜聞樂見的形式講述歷史,內容均有史料支撐

不惡搞,非虛構

關於歷史,人家是認真的!

只不過,方式太超前。

Sir總結了一下:

有出處的史料+歷史真人真事的事件還原+聲線渾厚的旁白=中國科普片史上最皮。

彈幕可證。

跟同類型紀錄片相比,《歷史那些事》主題松散,用詞調皮,關注點也不巨集大,甚至還出現了穿越風小劇場+敘事穿插的形式。

儘管聲明有實驗性,但作為紀錄片,確實挑戰了觀眾的觀片習慣,Sir覺得豆瓣7.5(還有人打一星)不冤。

但如果把它當做一部下飯小劇,b站網友們給它的9.7高分絕對當得起。

一共8集,每集一個故事。

主角呢,都是我們熟悉的歷史人物(真人扮演)。

比如背過他很多詩的蘇軾,一首都不需要背的萬詞王乾隆、不愛做官的阮籍、清朝最後一個皇帝溥儀等等。

30分鐘一集,短小精悍,但不缺知識點。

當然,紀錄片都不缺知識點 。

但我們常見的,是《圓明園》《大唐玄奘》《河西走廊》這種,從古籍、史料中摘取組合的直譯式,它是系統、嚴肅的。

《歷史那些事》就像是一個常年混b站的年輕人,充分了解了某個歷史人物後,把他的小趣事,像聊天一樣,用自己的語言說給你聽,是風格化的意譯。

看標題就懂——

01在下東坡,一個吃貨

02我在我家偷文物

03請回答604

04一口鍋的逆襲

05魏晉奇葩·傅粉何郎

06魏晉奇葩·愛豆嵇康

就說最近翻紅的大豬蹄子乾隆。

我們從前了解的是影視劇裡的他。

比如《還珠格格》裡笑聲爽朗的慈父,深諳中庸之道的政治家(《能言善道銅牙紀曉嵐》),或是深情的皇家少年天子(《延禧攻略》)。

但一檔文化類綜藝《國家寶藏》挖出了他的真面目。

農家樂審美、愛給詩畫題字。

審美就不說了。

他的代表作“各種釉彩大瓶”(集結了從唐朝以來最名貴的17種釉彩)一出現就登頂熱搜。

節目還以“當事人”還魂的方式,吐槽了他愛給前朝文人墨客(比如王羲之)遺作題字的不良習慣。

這種方式當時讓不少人眼前一亮。

而《歷史那些事》去到更盡。

吐槽力簡直max。

這一集標題就很b站:愛發彈幕的乾隆。

開篇介紹更是不留情面:“一個憑一己之力,將無數書畫變得辣眼的人”。

一整集也不說他的政績、他的偉業,隻再現了他“愛給詩畫注題拔”的愛好。

也不是說題跋不好,好的題跋,不喧賓奪主。

乾隆:你說誰呢!

乾隆那種,就屬於“糟糕的題跋”。

在畫作上見縫插針,蓋章,寫觀後感。

(據說為了這項愛好,他收藏了一千八百多方印章,常用的就有五百方。)

乾隆的彈幕作,上原為東晉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下為元代趙孟頫《人騎圖》

歷史劇場,還原了乾隆“毀畫”的普通一天。

閑來無事,聽聞有人進貢了兩帖書畫,手癢了。

誰還沒個愛好怎的。

有愛好不打緊,身邊人還會在你耳邊推波助瀾那就更了不得。

沒人敢挑錯,只有人跪舔的乾隆,心裡越來越沒點*數。

太監:皇上這是跨越了千年的文化交流

穿越了時空的藝術碰撞

太監OS:沒點詞匯量還真混不了職場

這個在常見歷史紀錄片裡,不過是這個帝王性格注解的小愛好,在這裡卻成了主線。

它的原則:風格勝於意義,有趣大過全面。

它想帶你認識一個人,而不是一個已經被歷史蓋棺定論的角色。

再比如,北宋豪放詞人蘇東坡(蘇軾)。

我們對他的印象……

除了“老被貶”、背過全文的《赤壁賦》,就是那碗以他名字冠名的“東坡肉”。

但三個關鍵詞,能為你拚湊出一個活生生的,曾經也在這片土地上存在過的人嗎?

不能。

《歷史那些事》每一集說的故事,就像在聊隔壁鄰居、或者是久未見面的老友。

你真的了解蘇軾嗎?

如果不是要考試,你不會對仕途失意但文采斐然的他感興趣。

但他有個身份,你絕對親切。

吃貨。

還給自己取了一個外號,老饕(老吃貨)。

很多人不知道,蘇軾是豬的世仇。

在宋代,不管是宮廷還是民間,最主要的肉食是羊肉。

豬肉是最下等的肉,最不受人待見。

“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

唯獨蘇軾,因為窮,開發了豬肉的新吃法。

還吃出了格調,著文《豬肉頌》為豬肉正名。

文化人就是不一樣,人家吃美食,還能把食譜變成詩

不過這個菜單,既宣告了蘇東坡是豬世仇,也為那碗東坡肉抹去了名人濾鏡。

來聽聽最正宗的東坡肉怎麽做:

淨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無料無鹽,隻洗淨,清水小火慢煮。

最重要的秘訣,竟然是耐心:“待他自熟莫催他。”

哈哈哈,想不到吧——

赫赫有名的東坡肉,其實就是塊清水燉肉!

後來時興起來的,才是我們熟悉的那碗:以肥瘦相間的豬肉,輔以糖、料酒、醬油精心烹製而成。

良心打假圖

敢自稱老吃貨,一碗東坡肉當然不夠。

烏台詩案(北宋文字獄)後,蘇軾因站錯隊被有心人陷害,三次被貶。

河南開封(當時宋朝首都汴京)湖北黃州廣東惠州海南儋州。

越來越南,越來越閉塞,條件也越來越苦(當時)。

被貶後,他心裡不爽,但嘴巴動得卻越來越歡,解鎖了N多食物。

烤羊腿骨、東坡豆腐、野菜、生蠔……

(到海南時,還因為吃到免費美味的生蠔寫家書炫耀。)

親身示範什麽叫——化悲憤為食欲!

先生一笑而起,渺海闊而天高。

第一次,從他本人而非詞句,Sir明白了蘇軾為什麽會被歸為豪放派。

(要是早知道這些,估計當年的那些詞也都好背些吧。)

看完這些小故事,Sir想起一句被誤傳的胡適金句:

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胡適不認,Sir也覺得這種說法武斷地抹殺了歷史研究者的工作。

而《歷史那些事》甚至告訴我們——

在“打扮”她們之前。

你連她那張臉,都還沒看清。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Sir電影原創,微信ID:dushetv

微信搜索關注:Sir電影

微博搜索關注:毒舌電影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