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2019中國航天工作怎麽乾?航天六院院長劉志讓這樣說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六研究院院長劉志讓。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隨著嫦娥四號、北斗組網衛星的成功發射,2018年中國創下37次宇航發射任務的歷史紀錄,發射次數首次超越美國,成功登頂世界第一。年初電影《流浪地球》的熱映,讓越來越多的普通百姓對航天事業產生了巨大興趣,形成一股“全民熱潮”。對於這種現象,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六研究院院長劉志讓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獨家專訪時表示“非常振奮”,一直以來宇宙給人以神秘的感覺,實際上太空探索是全人類共同的夢想。劉志讓說,這股“熱潮”是對航天人莫大的鼓舞,在2019年這個中國推動航天強國建設的重要年份,他們將帶著這份期許不懈努力。

今年是關鍵的一年

環球時報:您所在的航天六院作為“航天動力國家隊”在今年面臨何種機遇與挑戰?能否介紹一下今年的重大發展方向?

劉志讓:2019年航天科技集團將繼續開啟“30+”模式,計劃全年實施30余次航天宇航發射,每一發都與六院息息相關。今年有兩個標誌性的任務:首先是長征五號複飛,這是一個重大考驗。另外一個是在嫦娥四號去年月背著陸的基礎上,嫦娥五號不僅要著陸,還要完成巡視探測、月面采樣並返回等一系列任務。這些任務的動力均由六院提供,不能有絲毫偏差,必須確保萬無一失。

之前,我們積極查找長征五號失利原因,進行各種審查分析,進一步驗證改進措施,現在已完成了故障定位和歸零,飛行產品已準備就緒。在距離六七月份複飛的這段時間,加緊補充其他方面的考核,在地面盡可能模擬飛行環境,把工作做得更扎實。另外,北斗三號以及為2020年火星探測提供的產品驗證等工作也將陸續收尾,這都是“大仗”、“硬仗”。還有包括空間站、載人登月等在內的各項後續任務,都離不開長征五號的支持,今年顯得尤為關鍵。

劉志讓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

環球時報:圍繞“胖五”複飛,航天六院在大火箭動力方面做了哪些技術突破與努力?

劉志讓:難點在於我們必須在地面上分析清楚天上發生的故障模式,一是因為獲取的測量參數有限,二是無法對故障產品直接剖切檢查。只能根據現有的遙測參數,列出各種故障模式,逐一排除。最大的難點在於上天過程中產生的各種環境因素的影響,這種在地面再怎麽模擬也會有差距。這次雖然找到了主要原因,但始終要對類似故障模式舉一反三,用我們的說法就是“一次成功不代表次次成功”。

環球時報:按照計劃,年底將發射嫦娥五號探測器,明年又將發射火星探測器。請問航天六院在探月和探火工程方面進行了哪些技術儲備?

劉志讓:圍繞嫦娥五號工程,我們除了提供火箭整套動力系統外,還提供了著陸器、軌道器、上升器的動力系統,尤其重要的是變推力發動機的研發和應用,這實際上經過了十多年的艱苦努力。探測器最大特點就是歷程時間比較長,處於高低溫的環境。而且,火箭自身工作的時候,相當於振動源,勢必會對探測器產品產生影響,所以對於外部和內部兩方面的因素都要進行考核,過程非常複雜。

太空產品最怕“多餘物”,火星上有空氣有塵土,將來探測器停留火星工作因多餘物的影響,是否還能正常運轉,這些對我們也是非常大的考驗。另外,飛行歷程越遠,對飛行器的要求越高,必須體積小、重量輕,但這些要求是相互矛盾的。所以,我們必須不斷追求極致,確保產品性能、可靠性、重量與體積等指標達到最優,這是對我們設計能力的綜合考驗。

呼籲動力先行一步

環球時報:中國重型運載火箭是外界一直關注的一個焦點,請問有何最新動向可以分享?

劉志讓:作為動力來講,500噸級液氧煤油發動機、200噸級及25噸液氫液氧發動機等相關工作都在按照計劃進行,陸續完成了主要組合件的方案考核,現已進入到聯調聯試階段。

發展航天,動力先行,我們呼籲動力項目越快立項越好。目前,世界公認動力的研製周期較長,如果動力和火箭同步立項,對打造堅實可靠的動力將形成非常大的時間壓力。我國目前尚不具備大噸位火箭發動機的試驗條件,由此亟需國家先行啟動動力立項和條件建設。

環球時報:我們知道商業航天的發展速度很快,請問您如何看待航天動力國家隊與商業航天公司之間的關係呢?

劉志讓:對太空的探索永無止境,這句話是實實在在的。大家可以看到的是,我們現在承擔的好多任務,是我們很多年前就想到的、但那時認為還很遙遠,結果沒過多長時間,我們就實現了。就拿300次宇航發射來說,前100次用了37年,第二個100次用了7年,第三個100次用了4年。多樣化促使了大眾的航天熱和太空探索熱,這說明大家看好太空探索,看好太空經濟,雖然有來自同行業的競爭和壓力,但從航天的長遠發展來說是件好事。

同時,我們也要加強軍民深度融合。一方面希望現有國防工業資源最大程度的向社會開放,另一方面希望優秀的民營企業將優質的資源應用到航天領域。融合是必然的,我對此持有包容和開放的態度。希望我們能夠凝心聚力,共同為了航天事業和強國建設而努力,大家強強聯合,實現“雙贏”。

航天收入水準有待提升

環球時報:2018年是中國航天的發射大年,請問您如何看待中國航天年度發射次數創下新高?我們在這方面有何秘訣?

劉志讓:秘訣在於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就像之前提到的,生產節奏快,生產和研製數量上升,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能力和任務需求之間的差距,特別是如何保證高質量和高效率地完成任務。為此,我們主要做了三大方面的工作:第一,以過程精細量化控制為抓手,確保把“高質量保證成功”的目標要求落到實處。從單件、小批量到較大數量的組批生產,最擔心的也是最核心的是如何穩定產品質量。第二,以科研生產流程優化為抓手,確保實現“高效率完成任務”的目標要求。下功夫剖析已有流程,做好“加減法”!減,不必要的環節;加,風險控制環節。第三,建立優秀的企業質量文化,壓準壓實責任。所謂的“秘訣”無外乎扎扎實實做好每一個細小的工作。

在航天領域加班加點工作是常態,非常辛苦,可是航天企業的薪酬水準處於中等水準,但是以地區而論也有差異,但整體而言在地區絕對排不到前列,最多也就是中上水準,這也是近年來造成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即使不考慮收入問題,讓一個人每周連續上班7天也很難承受。組織上盡量在各方面給予關心,幫助其解決生活困難。可是對於很多年輕人來說,面臨著住房、醫療以及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壓力,這都需要從留人、用人、育人的環境以及收入待遇等全方位考慮從業人員的薪酬福利,提升大家的榮譽感和歸屬感。。

環球時報:長征系列運載火箭日前迎來第300次發射,相比較前面兩個100次,時間間隔越來越短,頻度越來越高。請問您能否談談第300次發射帶來的意義?

劉志讓:這是我國從“航天大國”向“航天強國”邁進的一個重要裡程,建設“航天強國”明確寫進十九大報告,航天科技集團提出要率先5年實現“航天強國”的目標。面對建設航天強國的新機遇、新挑戰,我們將以長征系列運載火箭300次發射為新的起點,進一步解放思想,大膽創新,牢記使命,擔當作為,確保我院實現“高質量保證成功、高效率完成任務、高效益推動航天強國和國防建設”的目標。下一個100次發射還要多久取決於近兩年任務的完成情況。但我相信只要保持現有勁頭,後面每個100次發射的節奏都會越來越快。(邢曉婧)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