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融古達今的中醫教授張海峰

張海峰(1915-1988),江蘇鎮江人,曾任江西中醫學院教授、主任中醫師,中華全國中醫學會理事,全國六屆人大代表等職,從事中醫教學、臨床、科研工作50多年。在中醫學術界享有很高的聲譽,是我國著名的中醫內科專家。

一、精於醫學經典的學習

張海峰教授1915年出生於一個中醫世醫家庭。其父張佩宜、伯父張心源均為江西名醫。張海峰幼承庭訓,耳濡目染,自小就對中醫有種特殊的愛好和執著,在父輩的影響下,開始了中醫的啟蒙教育。從五歲國文發矇開始,繼而要求其背誦湯頭歌訣、藥性賦,並要求背誦《內經》、《本草》、《傷寒》、《金匱》等經典的白文,後又拜江西名醫姚國美為師。並於1932年考入江西中醫專門學校,系統學習了中醫基礎理論,併兼及西醫,學問日臻完善,為他後來的成就打下了紮實的基礎。遂學業大進,臨床時能觸類旁通、舉一反三,處方能圓機活法;而教學則能旁徵博引,引人入勝。他擅長中醫內科急慢疑難病的治療,發表醫學論文數十篇,編寫中醫教材及專著數十萬字。

二、注重中國古典哲學在臨床中的應用

張海峰一貫認為中醫理論來源於實踐,又反過來指導實踐。他充分發揮陰陽五行學說對中醫的指導作用,將中國古典哲學應用到臨床實踐當中,取得較好的效果。張海峰認為,陰陽是認識疾病的總綱,五行是對陰陽的具體應用,並且五行生剋乘侮應用到具體臟腑中時,一定要注意虛實變化的影響。並指出五行的應用,治虛有補其母和抑其所不勝;治實有瀉其子和助其所不勝。如患者李某,素有咳嗽舊疾,多年來,已是形瘦骨立,惡風汗出,至冬又發胃脘疼痛,背脹喜噯,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脈細,金土兩臟俱虛,兼有肝氣橫逆,慮其成損,以固護中焦為先,處以玉屏風散合異功散加川楝子、玄胡、白芍,久久調養,諸疾漸愈。

張海峰在臨床中尤其重視脾胃理論,尤其對中醫脾胃學說的研究卓有成就。對脾胃學說有很深的造詣和獨特的見解,先後在全國各類醫學雜誌上發表學術論文數十餘篇,他主編的《脾胃學說臨證心得》一書,是其學術思想代表作,該書被譯成日文,在日本發行。1982年應邀赴日本講學,深受歡迎。

三、 主張中西醫結合

張海峰在臨床中還認識到,中醫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要借鑒西醫的理論以及診療手段。1953年,江西中醫實驗院成立後,張海峰被調至該院搞臨床科研工作。當時該院已經開始在工作中採用西醫的生化檢測等,使張海峰進一步認識到中醫和西醫在診治疾病過程中有各自的長短之處,並促使張海峰走上了「各取所長」的中西醫結合路線,並發表了《熱入營血與DIC》、《辨證論治降低轉氨酶》等文章,受到了西醫同行們對他的尊重和好評。多年來,張海峰還不斷對西醫學中的許多疑難疾病進行研究,並運用中醫藥來解決,如慢性腎炎蛋白尿,根據蛋白乃人體之精微物質,宜藏不宜泄的理論,在治療中選用益氣、固澀、通淋、補腎的生黃芪、金櫻子、芡實、續斷、爵床等中草藥用來消除蛋白尿而獲效;治療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時,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加用大劑量紅孩兒,取得較好的療效。張海峰經過多年實踐證實紅孩兒具有升血小板之功效等等。

張海峰熱愛中醫,誨人不倦,多次在全國人大為中醫事業發展奔走疾呼,對學生更是傾囊相授。他的學生遍及全國各地,可謂桃李滿天下,為中醫事業的普及和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張海峰已經辭世20年,但他所留給我們的是受益無窮的珍貴財富,他的為人和學識也一直指導著來者為中醫事業的發展、為患者的福祉更加努力地工作。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