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食蟲植物現今總共有約500種,並不是只有豬籠草之類的植物

趣話食蟲植物

常人看法是,在生物世界的食物鏈中,植物幾乎總是處於最底層,是要被動物吃的。然而有少數植物卻能吃動物,有趣 而令人驚奇。此類植物也被稱作食蟲植物。這些植物不僅可以捕食昆蟲,甚至可以捕捉一些體型較大的動物,如蛙類、小 蜥蜴、小鳥等,所以也被稱為食肉植物。

食蟲植物現今總共有約500種。其中最為人們所熟知的是豬籠草。那口袋狀葉子,很像從前農村竹編的關豬籠子。

除此之外,自然界還有不少食蟲植物,根據其捕捉獵物的方式不同,可以分為被動捕捉型和主動捕捉型兩種。被動捕捉 型食蟲植物,以自身美麗的顏色,分泌出又香又甜的蜜汁或依靠特殊的構造來引誘昆蟲,紋絲不動地就把昆蟲囚禁起來,然 後加以消化吸收,如豬籠草、瓶子草、茅膏菜等。主動型食蟲植物,則要通過自身的運動,將獵物捕獲,再慢慢地消化,如捕蠅草、狸藻等。

瓶子草的甜蜜陷阱

食蟲植物中,有一類名叫瓶子草的,屬於瓶子草科瓶子草屬,是一種相對體形較大的食蟲植物。它的葉子成瓶狀直立或 側臥,大多顏色鮮艷,有絢麗的斑點或網紋,形態上,尤其是花與豬籠草有很大差別,但其捕捉昆蟲的本領卻和豬籠草有異曲 同工之處。

瓶子草的葉子在地面叢生,開花時從地面抽出花莖,花莖頂生一朵花,花較大,很有特點。

瓶子草的「誘捕器」是由葉子變態而成的,多為瓶子狀,還有呈管狀和喇叭狀的。「誘捕器」的口部和內壁非常光滑, 生有蜜腺,能分泌出香甜的蜜汁,吸引昆蟲上鉤。瓶子草的內壁上還有倒剌,當蟲子不慎掉入瓶內想向上爬時,會被倒剌擋 住,根本爬不出來。瓶內底部則有消化液,蟲子一次次掙扎,也只能一次次掉入液體中落得被淹死的命運。液體中含有消化 酶,用以消化蟲體。

瓶子草「誘捕器」中的消化酶是由內壁的細胞分泌出來的。水分則是根部從土壤中吸收上來的。過去,人們一般認 為,瓶子草瓶底的液體來源於積存的雨水。可是,近年來科學家研究後發現,這些液體並不是雨水,而是根系從土壤中吸收 來的,即使在乾旱之年,瓶底裡也照樣有液汁。有趣的是,在瓶底的液體中還有細菌生存,這些細菌可以幫助瓶子草分解捕 捉到的「獵物」。

雖然瓶子草的消化液對多數昆蟲來講是致命的,但也有不怕者。科學家詳細觀察過瓶子草捕食昆蟲的過程,發現在眾 多的昆蟲中,就有一些不能被消化的。有種蛾子的幼蟲可以進入瓶中吃蜜汁,它也不怕瓶子草的消化酶,吃飽了仍能安然無 恙地出來。還有一種蚊子,居然將卵產在瓶子草的消化液中,並可以孵化出幼蟲,幼蟲進而再長成成蟲,絲毫不受影響而安 然飛走。這恐怕是動植物相互適應的結果,即某些昆蟲適應了瓶子草的這種環境,可以抵抗瓶中的消化酶,瓶子草反而成了 它們的安樂窩。

各種瓶子草捉蟲的方法均與上面介紹的類似,但有些草種的變態葉在形狀上會有差別,如帽蓋瓶子草的變態葉,像個長 管子,口部有個帽狀的蓋子,因而得名帽蓋瓶子草。另有一種瓶子草,猛見時嚇人一跳:它的變態葉高達1米以上,上部稍彎, 好像眼鏡蛇的腦袋,在接近瓶口處有一處葉片向下延伸部分,很像蛇吐出的信子。在信子附近有一小孔,是進出瓶子的通 道。此處還生有蜜腺,能分泌出蜜汁,引誘昆蟲入瓶。

更為奇特的是,此種瓶管狀葉子上部有許多透明的小亮塊,陽光照射在上面,酷似出口。當昆蟲循小孔入內掉下去後, 看見那透亮小塊時,以為是出去的地方,努力向上爬,結果爬了許多次皆碰壁而回,最終仍舊掉入管內液體中淹死。

該種瓶子草隻生長在美國加州沼澤地帶,因此也被叫作加利福尼亞瓶子草。前面提到的帽蓋瓶子草也產於美洲。

茅膏菜大顯身手

茅膏菜,俗稱捕草蟲,為茅膏菜科茅膏菜屬植物,多年生草本,也是一類著名的食蟲植物,分布在世界的熱帶至溫帶地 區,有少數到了寒帶。共有4屬100多種,以茅膏菜屬為大,有100多種,我國有6種。

茅膏菜捕蟲時也是靠葉子來執行任務,但它的葉子不做變態狀。以我國產的圓葉茅膏菜為例,它是一種多年生草本,高 只有10—20厘米,葉子全是基生的,葉柄長,葉片圓形或扇狀圓形,比較小,直徑將近1厘米,每個葉片邊緣有許多密生的腺 毛,多達200多根,時常呈現出鮮艷的色彩,大多為紅色。

這些腺毛長短不同,長在葉子周邊的較長,長在葉中間的較短,每根腺毛頂端有一小圓珠形的黏液體,能分泌黏液。腺 毛極敏感,有物觸及,便會向內和向下運動。每當有小昆蟲落在葉面觸動了腺毛,腺毛上的黏液就會黏住它們。當昆蟲試圖 掙扎活動時,葉子上所有的腺毛受到感應,一齊向昆蟲所在位置彎曲,將蟲體緊緊包圍在裡面,再也走不脫。被困昆蟲死後, 有的腺毛可以消化吸收有用的營養物質,也即氮類營養。因為茅膏菜的腺毛裡面有運輸組織與葉柄相通,可以迅速將分解 昆蟲後得到的養分運送到植物體內各部去。

當昆蟲逐漸被腺毛分泌的蛋白質分解酶所消化後,腺毛會重新張開再次分泌黏液,誘捕新的獵物。故而人們常常可以 在葉片上見到昆蟲的軀殼。

茅膏菜的腺毛為何可以吸引昆蟲呢?原來那長得像露珠一樣晶瑩剔透的腺毛,分泌的黏液中帶有一種香甜氣味,可以吸 引昆蟲上鉤。

圓葉茅膏菜分布在廣東、福建、浙江、湖南等省,東北的黑龍江、吉林兩省也有分布,喜生在草地中。

更為有趣的是,茅膏菜可以分辨獵物的真偽。

科學家曾做過實驗,把幾隻死螞蟻放到茅膏菜的葉片上,過了很久,也不見葉上的腺毛有任何動靜。這證明茅膏菜葉子 對昆蟲的反應不是因為對化學物質敏感形成的。科學家又取了一些小沙粒和其他小物體,放到葉片上並模仿螞蟻被粘住時 掙扎的抖動,葉子的腺毛開始活動了。但不久之後,腺毛卻不再動了。給人的感覺是腺毛似乎知道來的不是可食的昆蟲。 那麼,它是怎麼知道的呢?原來在長期捕食過程中,茅膏菜能辨別出偽造的模擬震動在振幅和震動頻率上與真正蟲子的差 別,因此它也就不再費力去捕捉假蟲子了。

茅膏菜科中還有一種叫露葉花的(屬於露葉花屬,此屬僅此一種),也是草本,它的葉子細長,長達10厘米,葉子上的腺毛 更密,有兩種腺體,一種腺體有柄,能分泌黏液。另一種腺體無柄,這種腺體的特殊之處在於,只有當它觸及含氮物質時,才 會分泌出消化酶。當昆蟲落在有柄腺體上被粘住時,雖然反覆掙扎但脫不了身,最終死亡,並被無柄腺體所分泌的消化酶分 解吸收。而有柄腺體也能分泌消化酶。這種食蟲植物分布在葡萄牙、西班牙和摩洛哥,當地居民用它們捕捉蚊、蠅等蟲子。

我國也有一種葉子細長的茅膏菜,叫長葉茅膏菜。這種茅膏菜,葉長達8厘米,有淡黃色長腺毛,葉柄上有短腺毛,分布 在廣東和台灣地區;地處熱帶的非洲、亞洲其他地區和大洋洲也有分布。

葉子像蚌殼的捕蠅草

茅膏菜科另一屬為捕蠅草屬,僅一種,名叫捕蠅草,是最具觀賞價值的一種食蟲植物。它的莖極短,葉輪生,貼近地面 生,葉子有變態形,分兩部分,靠近莖一端是與普通綠葉無異的葉片,有羽狀葉脈,可進行光合作用;但葉片上部則變態成肉 質的縱對,分成兩半,像個蚌殼狀,可以隨時開合。平時這個葉片是張開的,其邊緣有許多剌毛,在中央約有6根感覺毛,葉邊 還有蜜腺,當昆蟲來找蜜時,爬到葉子中部,觸動了感覺毛,葉子會馬上(約半分鐘內)閉合,葉緣的剌毛也互相交合。這樣, 昆蟲就被關在裡面出不來了。此時,葉面中間分布的許多小腺體開始分泌消化液(酶),並在葉中形成一個消化池,蟲子越掙 扎,腺體分泌的消化液越多,葉子夾得越緊,蟲子就在其中被消化吸收。有人觀察過,一隻蟲子被關住後,要20天才能被消化 完。之後,葉子再次打開,準備捕食下一隻昆蟲。如果葉子老化,就會凋落。

趣話食蟲植物

捕蠅草分布在美國卡羅來納北部地區。

與捕蠅草捕蟲方法類似的還有捕蟲堇,

屬於狸藻科陸生草本植物,葉片多片,貼生於近地面處,葉片長橢圓形,淡黃綠 色,與普通葉片無異。惟一區別在於,它的葉片肉質肥厚,呈弓形向外彎曲,葉緣則向內卷旋。葉片上面也有兩種腺體:有柄 腺體分泌黏液,無柄腺體分泌消化液。當昆蟲落於葉面,就被有柄腺體粘住。掙扎過程中,葉片受到感應,葉緣立即內卷,包 住蟲體。此時,無柄腺體分泌消化液,可以持續一小時以上,使葉內形成消化液小池,足以消化昆蟲。捕蟲堇多分布在北美 溫帶地方,歐洲也有,我國則沒有分布。

水裡的食蟲植物

在水池、水塘裡也能發現會吃蟲的植物,以狸藻最為有名。

狸藻的名字中雖然有個藻字,但它並不是水生藻類植物,而是一種高等的有花植物,屬於狸藻科狸藻屬,全球有200多 種,我國有10多種。

狸藻葉輪生,為二回羽狀分裂葉,葉上生有捕蟲囊,呈卵形。捕蟲囊有一開口,口部有一個小膜瓣,只能向內開,不能向 外開。囊的口部外有一些觸毛,具有感應性。當水蚤、孑孓(蚊子的幼蟲)等小生物為尋找庇護或者是被捕蟲囊分泌的蜜汁 所吸引來到捕蟲囊口,一旦碰觸了感應毛,原本半癟的捕蟲囊會迅速鼓起,形成一股強大的吸力,同時膜瓣打開,將囊口的水 流連同「獵物」 一起吸入囊中,並迅速關上膜瓣,整個過程只需約1%秒。捕蟲囊內壁上生有腺毛,可以分泌消化液,消化吸 收小生物體。一般只需要幾個小時至數天,即可完成消化吸收過程。消化完成後,膜瓣又會打開,將囊內殘留物和多餘的水 分排出。捕蟲囊又恢復原狀等待下一個「獵物」。兩次捕獵過程最快時隻間隔15分鐘。

狸藻在我國分布廣泛,北京就有。

植物為何要吃肉

從以上諸種食蟲植物來看,其共同點是以葉子作為捕蟲器,它們的葉子演化出多樣化的捕蟲構造,先想方設法吸引昆蟲 上鉤,然後抓住不放,致蟲於死地,再分泌消化液消化蟲體,吸收營養。這些植物為何要吃肉呢?

眾所周知,我們常見到的綠色植物都是靠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在生長過程中,植物除了需要碳、氫、氧這三種元素 外,還需要從土壤中吸收氮、磷、鉀等元素,其中氮尤為重要,它是構成蛋白質必不可少的元素。植物有了氮,才能正常生 長,長得茂盛;一旦缺少氮元素,則長得又瘦又小,呈現出病態。

但不是任何地方的土壤都含有豐富的氮素的。比如,一些酸性土壤,以及在潮濕的地方或是沼澤之地,土壤中的氮就很 少。科學家調查後發現,食蟲植物多生長在近水邊,土壤貧瘠而缺氮。同時,它們的根系不發達,有的甚至完全退化,因此若 不能從其他方面獲得氮素的補充,就無法生存。

這些植物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和遺傳變異,其葉子逐步變態成昆蟲捕捉器,設陷阱吸引昆蟲自投羅網,從昆蟲體內獲得 氮素,從而解決了缺氮問題。

需要說明的是,食蟲植物雖然會捕食昆蟲,但那隻不過是用來獲得氮源補充的一種手段,它們也能進行光合作用。因 此,若是暫時捕不到昆蟲也不會餓死。不過,如果長期捕不到昆蟲,這些植物就會長得很瘦弱,最後甚至可能死亡。

?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