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一顆花生米大的心臟在母腹中獲救

給一顆花生米大小的胎兒心臟動手術!上海三家醫院專家聯手攻堅,首次由中國醫生獨立主刀的宮內胎兒心臟介入手術宣告成功。昨天,市第一婦嬰保健院宣布,一個29孕周的胎兒在媽媽腹中接受了手術,目前母親和胎兒情況均良好。

二胎媽媽蓉蓉在今年5月的胎兒超聲大結構畸形篩查中,被發現心臟結構異常,肺動脈瓣重度狹窄、三尖瓣啟閉運動受限。

心心念念的二寶來了,卻在肚子裡就「病了」。這孩子要還是不要?「他在肚子裡動得很歡,我能感覺到他的快樂,我想把這個孩子留下!」為了給寶寶爭取一個機會,蓉蓉找到了一婦嬰胎兒醫學科孫路明主任。

孫路明給了兩套方案:繼續等待,等分娩後進行手術,但在此期間孩子病情可能進一步惡化;或者馬上進行宮內介入手術,即在媽媽的肚子裡就給寶寶做手術,為出生後進行雙心室修復爭取機會,但風險相當大,可能胎死腹中。孫路明問蓉蓉,「能不能接受這個有『缺陷』的孩子?如果可以,我們一起努力。」

不幸的是,在後續的幾周觀察期間,寶寶的病情更重了,原本重度狹窄的肺動脈瓣有進一步演變為閉鎖的可能,右心室變得更厚更小,並且還在惡化。

蓉蓉下定了決心:「我們夫妻倆都特別喜歡孩子,既然寶寶來了,我們不僅想給他生的機會,還要讓他活得更好。」

儘管介入手術無需孕婦開腹、胎兒開胸,但29孕周胎兒的心臟只有花生米大小,17厘米長的穿刺針要一次成功穿入4毫米徑線的右心室流出道。術中還要應對隨時可能出現的胎兒心動過緩、心臟驟停、心包腔積血等危險狀況,稍有不慎就有生命危險。為此,專家們反覆推敲手術指征,盡量周全地考慮術中的每個細節。6月20日下午4時,蓉蓉躺上了手術台,見證歷史的一刻開始了。

原本手術位置良好,但「調皮」的寶寶被麻醉後還跟醫生開了「小玩笑」,翻了個身睡過去。專家就這樣站在寶寶身邊,等待了兩個多小時,直到寶寶回到最佳的手術位置。

手術開始了,孫路明在超聲引導下,將17厘米長的穿刺針迅速穿過胎兒肋間隙、右心室壁,成功到達並穿過肺動脈瓣狹窄處;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心導管室主任吳琳將導絲及直徑3.5毫米的擴張球囊通過穿刺針送入肺動脈;當確定球囊中央騎跨在肺動脈瓣時,兒童醫學中心心內科主任李奮立即利用壓力閥加壓擴充球囊,並快速擴張2次後迅速撤出球囊。術後胎心145次/分,處於正常範圍,超聲顯示,經肺動脈瓣的前向血流明顯增加。手術成功了!

儘管手術隻持續了1小時,但回憶起當天的手術場景,專家們仍不約而同地感慨,「驚心動魄,真像打了一場大仗。」事實上,胎兒宮內介入手術50%的病例會出現各種併發症,其中10%至20%宮內死亡。此次手術過程中,胎兒也曾一度出現少量的心包腔積血、心跳過緩併發症。

蓉蓉在術後第二天即出院,「寶寶很堅強,他也在努力,想留在這個世界上。」目前,術後3周的胎兒超聲心動圖均顯示,一股「頑強的生命之血」由右心室通過胎兒肺動脈瓣流向肺動脈,各項數據提示病情已得到改善。

根據國際胎兒宮內治療註冊中心數據顯示,全球開展的此類胎兒宮內乾預手術僅有近20例,我國廣東醫生曾與國外專家合作完成過中國第一例宮內心臟介入術。此次上海醫療團隊組合出擊,是國內醫生第一次獨立完成手術,對中國胎兒醫學的發展具有裡程碑式意義。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