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項羽,想自盡不直接自盡,為何突出重圍後再自盡呢

其實項羽這個人很有意思,是猛將,是霸王,但是在政治上卻是一個大男孩。項羽是一個感情豐富的人,是一個非黑即白非對即錯的一個人,這樣的一個人注定只能做霸王,一心想做好事,一心想實現那個烏托邦夢想。而他的對手劉邦是一個打不死的小強,可以高傲做帝王,可以屈身鑽狗洞;項羽卻不行,項羽是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一個人。

第一,成長環境

項羽是項燕的孫子,楚國的貴族,從小就背負著血海深仇——項燕被秦國將軍王翦所殺,一起被殺的還有20萬楚軍。項梁等人結交的豪傑等人,終日聊的都是情義,項羽對秦朝的憎恨也並未隨著統一而減少。項羽的概念裡,錯了的就應該殺,仇家就應該殺。他的相對優渥的成長環境,鑄就了他對待是非非常單一的性格。也造成了他認為靠力量可以解決一切的觀念。

劉邦是楚國普通百姓,誰統一天下,對他來講都差不多。他從小生活的村子,每天想的是如何多打一些糧食,好吃飽肚子。所以劉邦的概念裡,生存高於一切,就是首先要保證自己活著。要獲得糧食,在村子裡並不容易,尤其是鄰裡之間的事情,你說不上誰對誰錯。劉邦在這時候也知道了老百姓要的是什麽——吃飽飯,沒戰亂。劉邦也知道這個世界上對和錯只是相對的。所以他的成長環境養成了他潑皮無賴但是又體恤百姓的性格。

第二,見到秦始皇

項羽說:彼可取而代之。言辭中間,是對敵人的不屑,說這句話的時候,他的叔叔還在一旁,項羽的叔叔立刻把他拉走了,這是要殺頭的。項羽在說這句話的時候,肯定是帶有很大的情緒的,項羽抑製不了自己的衝動說出來:他可以取代秦始皇,這明顯是意氣。

劉邦說:大丈夫應如是。做男人就該這樣,說明在劉邦心目中有一個這樣的形象。而且劉邦在說這句話的時候,只有他的好友蕭大人知道。劉邦對秦始皇的感覺並不是仇人,反而倒像是一個偶像。因為他沒有項羽那樣的深仇大恨。

第三,亞父范增

項羽對亞父范增的感情是複雜的,他認為亞父范增做事情太繞彎子。不如把事情躺直了去幹,在反間計上,項羽的僅憑使者一頓飯就相信了范增私通劉邦,(項羽的使者前來,劉邦置辦了有豬、牛、羊在內的豐盛筵席,端過來準備敬獻的時候,看見了使者,假裝驚愕的說:我以為是亞父的使者,怎麽反而是項王的使者呢?”接著便端走更換,用粗劣的飯菜讓項王的使者食用。使者回去後報告項羽,項王於是就懷疑范增和漢王有私交。)完全忘記了鴻門宴上范增執意要殺劉邦,這樣的情緒化的性格,情感固然豐富多彩,但是在大事上一定要理性。然而劉邦為了把范增從項羽身邊弄走,花了四萬金 。

第四,劉邦父親一家的態度上

項羽說要煮了劉邦父親,劉邦說:你我是結拜兄弟,我爹就是你爹,你煮了咱爹,別忘了分一碗肉湯給我。項羽大怒,最後還是放了劉邦父親。在這件事上,可以看出劉邦是一個地痞無賴的性格,典型的就是“我是流氓我怕誰”,為達到目的不擇手段,也不在乎自己的名聲。但是貴族出身的項羽就不同了,在做事情上很多時候會顧及自己的名聲,所以項羽有時候做事會縮手縮腳。

兩個人都跟他們的性格有關,性格跟他們的成長環境有關。對劉邦來說,面子名聲不重要,要面子自己就得挨餓,要面子自己就得受凍,為了生存平時也做不少出格的事情,劉邦覺得責任感就是讓跟著自己的人過上好生活。項羽不同,項羽雖然打仗殺敵,但是出格的事情項羽沒有做過。這也是項羽的性格,他的責任感是讓跟著自己的人做英雄。

所以項羽駭客入侵是為了帶弟兄們衝出來,自刎是因為對江東子弟的愧疚。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