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曹中銘:IPO撤單率上升 須探究背後的深層次原因

  文/專欄作家 曹中銘

  針對擬IPO企業撤回率上升的現象,個人以為既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更需要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進行應對。對於存在違規行為的擬上市企業,建議建立“黑名單”制度,並在五年內不受理其IPO申請材料。

  據統計,2023年一季度,A股IPO撤單數達到79例,較去年同期的65單增長約21.54%。其中,創業板佔據45單,科創板、北交所、滬深主機板分別有18單、8單和8單。步入全面注冊製時代後,IPO撤單率提升,有必要引起重點關注,也有必要探究背後的深層次原因。

  IPO出現撤單現象,如今已經成為常態。但撤單數量較多,且撤單率上升,顯然不能再解讀為“常態”。對於這種不太正常的“常態”,個人以為有必要引起市場的足夠重視。

  表面上看,IPO撤單率上升,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包括政策調整與監管進一步強化。政策調整方面,去年末,監管部門對科創屬性評價、創業板定位進行了修訂,導致眾多申報企業不再符合板塊定位而不得不撤單。像深交所發布的《創業板企業發行上市申報及推薦暫行規定(2022年修訂)》,從研發投入複合增長率、研發投入金額等方面,設置符合創業板定位的具體衡量指標。如果任何一項指標不達標,那麽將無緣登陸創業板。

  市場監管方面,現場檢查、現場督導的持續開展,對IPO申請企業所產生的壓力是不言而喻的。近幾年來,IPO抽查多次出現一查就撤現象,顯然並不是偶然的。而且,值得注意的是,IPO現場檢查抽中企業的撤單率呈現出居高不下的態勢,甚至抽中5家企業,其中就有多達4家企業撤單的故事上演。

  現場督導方面,發現的問題亦比比皆是。相對於發審人員看申請材料的“紙上談兵”,現場檢查與現場督導,能夠發現更多在審核過程中無法發現的問題,對擬IPO企業所產生的威懾力是不言而喻的。現場檢查、現場督導的持續開展,對於擬IPO形成巨大的壓力,再加上監管部門推行“申報即擔責”的監管理念,也導致多家擬IPO企業不得不進行撤單處理。

  眾多擬IPO企業因現場檢查與現場督導紛紛撤單,或與這些企業抱著一種僥幸的闖關心態有關,其蒙混過關的意圖非常明顯。然而,在監管部門強化監管的背景下,成為漏網之魚的可能性其實並不大。如此,撤單或成為明智的選擇。

  不過,注冊製下撤單率的提升,顯然還須關注更深層次的原因。注冊製以發行人的信息披露為核心,而且,在全面注冊製時代,無論是科創板、創業板還是滬深主機板,企業上市條件也更具包容性,客觀上講,這對於擬上市企業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不排除某些擬上市企業以為,只要履行了信息披露義務,就能實現上市的可能。然而,注冊製下上市條件更具包容性,但並不意味著沒有標準與門檻。

  而且,撤單率的上升,也與某些中介機構沒有扮演好看門人的角色有關。統計顯示,某券商1季度有IPO項目48個,其中7個撤回,佔比14.58%。另一券商有IPO項目52個,其中6個撤回,佔比11.54%。個人以為,這兩家券商的撤回比例其實並不低。中介機構保薦項目撤回比例高,與其沒有把好關有關。個人以為,或也與其沒有勤勉盡責,過度追求自身利益密切相關。

  針對擬IPO企業撤回率上升的現象,個人以為既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更需要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進行應對。比如對於撤回率比例較高的保薦機構,對於其保薦的項目,應全部進入現場檢查或現場督導名單。由於現場檢查或現場督導更能發現問題,無形中能夠進一步壓實保薦機構的責任。此外,對於存在違規行為的擬上市企業,建議建立“黑名單”制度,並在五年內不受理其IPO申請材料。而對於未勤勉盡責的中介機構,當然有必要進一步提高違規成本。

  (本文作者介紹:獨立財經撰稿人 在三大證券報等多家媒體發表文章數百篇)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