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當代藝術作品為何不能“摸”?

北京798藝術園區裡,好幾家畫廊正為太空裡擺放著展覽的作品提心吊膽,這些藝術作品體量巨大,價值千萬,一群參觀中的從事傳統領域創作的藝術家,因為好奇心大發,忍不住伸手去觸摸這些當代藝術作品,當即遭到了畫廊工作人員的堅決製止,場景頓生尷尬。

當代藝術作品可以摸嗎?這其實是個偽命題,因為絕大部分掛在博物館、美術館、畫廊裡展出的藝術作品都是不能觸碰的,因此,“不能摸”的禁令,不僅僅限於當代藝術作品,也針對傳統書畫、雕塑作品。當然,斥巨資納入囊中,使之成為私人收藏的藝術品除外,擁有者對於私人物品想怎麽摸就怎麽摸,愛怎麽把玩就怎麽把玩,旁人無權干涉。古代文人士大夫之間還有互相觀摩藏品的風雅之趣。

但是為什麽擺放在美術館、畫廊裡的當代藝術作品就那麽惹人好奇,頻頻遭人下手呢?相比較材質單一的傳統藝術,當代藝術作品所採用的材質相對豐富多樣:有用舊衣服包裹起來的巨大雕塑,有把麥田裡的稻草蘆葦照搬而來的一塊土地,有掛在牆上的被劈開的竹篾,還有幾千萬張宣紙打成紙漿做成的長30米的孔洞,仿佛連接著過去與未來……對於缺乏當代藝術視覺經驗的人而言,當目睹作品時所激發出的好奇心,大大地超越了“不可以觸碰藝術品”的已知戒律,產生摸一摸藝術品的想法便不足為怪了。

2013年,在上海玻璃博物館,兩個小男孩跑到護欄裡,用力拉扯和搖晃一幅玻璃展品。一分鐘後,展品被扯下一大塊,碎落在地。這幅作品其實原名叫《天使在等待》,是這位藝術家專門為她剛出生的女兒做的。在之後的討論中,藝術家把這個破損的作品還是原樣保存,然後改名叫做《折》,並且未向破壞者要求賠償。

在蘇黎世當代美術館裡,筆者曾經親耳所聞,梵高自畫像跟前的兩位遊客嘀嘀咕咕欲伸手摸畫上的煙霧的筆觸。可見對於現當代藝術作品油然而生的好奇,其實是一個世界性問題。

當代藝術的核心是自我經驗的表達,自我意識的投射,這直接決定了它是非常具體的,也決定了它的閱聽人的特定和有限。閱聽人能否理解和分享藝術創作者的意圖,直接取決於閱聽人和作者之間是否擁有類似的經歷和思維方式。於是,有些當代藝術作品又會強調與現場觀眾的互動性,甚至現場觀眾的反映也進入藝術家的觀察領域,成為作品的一個組成部分,比如在瀏海粟美術館進行的“中華創世神話——互聯網藝術大展”上科技和藝術相結合的作品,就需要觀者的主動參與。然而,這樣的多媒體作品勢必有其說明和操作規範,這就是說,觀者可以“動”,但不能“亂動”。

打個比方,在當代戲劇界有個很火的概念“浸入式戲劇”,即舞台被觀眾席四面環繞,在池座之間蜿蜒而穿的平坦過道間也能看到演員們的身影,他們分散在劇院各個角落,凝視著身邊的觀眾。與觀看當代藝術作品同理,觀眾若非得到邀請,恐怕是不能去“摸”演員的吧?(文/徐翌晟)

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戶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新聞的觀點和立場。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