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不讓老年人“被互聯網拋棄”,更顯社會人文溫度|新京報快評

一個善治的社會圖景中,一定不會任由技術進步“拋棄”那些相對弱勢者。

▲八旬老人用現金交醫保被拒?回應:系未帶證件 已溝通其兒子辦理。新京報我們視頻出品。

文 |侃人

老年人正被互聯網拋棄?

國家“不答應”。

據新華社報導,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就進一步推動解決老年人在運用智能技術方面遇到的困難,堅持傳統服務方式與智能化服務創新並行,為老年人提供更周全、更貼心的便利化服務作出部署。方案聚焦老年人日常生活涉及的出行、就醫、消費、娛樂、辦事等7類高頻事項和服務場景,提出了包括完善“健康碼”管理、 禁止拒收現金在內的20條具體舉措要求。

這樣一紙方案,無疑頗具現實針對性。

就在昨天,“八旬老人獨自冒雨交醫保被拒收現金”的話題竄上熱搜。

雖然當地官方做了澄清——事發地市醫保局稱可以現金支付,社區稱當時只是建議代繳或手機支付,不存在拒收現金,鎮政府回應稱那位工作人員是在給別人講解政策,並非與這位老人對話,但這激起的社會疑慮卻是真的,那就是擔心某些地方、場所的繳費方式對老人“不友好”。

而無論是前兩天備受關注的“94歲老人被抱起做人臉識別”事件,還是更早之前引發爭議的“老人因沒有手機掃健康碼被公交司機拒載”事件,抑或是不時曝出的老人現金付款被拒收、醫院取消線下掛號窗口等現象,都將一個現實問題拋在了公眾面前——

智能化時代該怎樣避免老年人成為被落下的一群人?

雖然“數字難民”的說法有些誇張,但大量老年人成為數字化浪潮下的邊緣人群,卻是不爭事實。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今年9月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20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9.40億,其中60歲及以上的網民佔10.3%。簡單估算可知,2.5億年逾60周歲(含60歲)人口中有超過六成不是網民。

這些互聯網絕緣人群作為前浪中的前浪,已被貼著“數字原住民”標識的後浪拍在了互聯網沙灘上:他們不懂移動支付,不會線上掛號,不知怎麽操作健康碼,不知怎麽在網上購物……有些老人縱然會用即時通訊軟體,也是養生帖重度消費者與謠言擴散機。

互聯網社會儼然隔開了一道天塹,年輕人在這頭,老年人在那頭。技術不斷更新迭代,可有些老年人被留在了原地,淪為了掉隊者。

怎麽幫老年人越過數字鴻溝,成了擺在全社會面前的現實課題。

事實上,社會多方對此亦有正視:“技術發展,也該等一等老年人”的呼聲,“對老年人的數字掃盲不能忽視”的提醒,早已在坊間泛起。

而從2018年7月起,央行就在全國範圍內啟動了拒收人民幣現金整治,雖然針對的是侵害民眾支付自主權現象,但考慮到老年人是拒收現金“最大受害者”,這也是對他們自主選擇支付方式的基本權益的保障。

很多地方層面也將解決該問題納入了“構築適老化環境”的視野:今年國慶中秋“雙節”期間,無錫火車站對使用老人機、沒有微信、無手機的旅客開辟了無健康碼專用通道,後來不少地方見賢思齊。

而北京市為解決部分老人、兒童“無手機、無碼亮”導致的“進場難”問題,北京健康寶在原有“他人代查”功能的基礎上,11月21日凌晨發布上線了“老幼健康碼助查詢”功能。

▲當地政府回應。

這些舉措,都是輻輳在“助老”議題上的積極作為,值得肯定。但單弦不成音,這仍是零碎化的動作。

在此背景下,國家層面頒布的系統性方案,既是為解決現實痛點而生的靶向施策,也體現了系統治理的思路。

針對“無健康碼寸步難行”的現象,方案明確,各地不得將“健康碼”作為人員通行的唯一憑證,對老年人等群體可采取輔助行程證明等替代措施;有條件的地區和場所要設立“無健康碼通道”等。

針對拒收現金的情況,方案重申,必須保留傳統金融服務方式,強化支付市場監管,加大對拒收現金等歧視行為的整改整治力度。

既要在智能技術發展的當下為人工服務、線下辦事渠道留下空間,也要完善適老化智能產品供給,這是從“供”“需”兩側發力,應老之所呼,解老之所需。

將“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問題”提上日程,還頒布專門規定進行台账化梳理、清單化明確,這絕非小題大做:讓技術進步的利好惠澤老年人,讓老年人不被互聯網浪潮給落下,能體現社會人文的溫度、文明的水位,不是矯情感喟,而是應有的人文感知與文明認知。

而在“清單明責”後,顯然有必要以確責促履責、以督責促盡責、以追責促強責,形成“清單明責+照單履責+按單問責”的責任鏈路,真正對老年人負責,讓他們搭上“數字列車”享受其便利,而不是被其甩在後面。

可以肯定,一個善治的社會圖景中,一定不會任由技術進步“拋棄”那些相對弱勢者包括老年人,但一定會用“定向”關照與技術普惠,打開他們跟智能化社會的“接口”,為公共生活裹上更充分的人性化底色。

□侃人(媒體人)

編輯:陳靜 校對:劉軍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