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全馬2小時42分!中國最快女博士:生活往往比馬拉松更艱難

人生就像馬拉松,獲勝的關鍵不在於瞬間的爆發,而在於途中的堅持。

撰文 / 朵朵、小葉

編輯 / 小葉

這個月,劉子楊過得很是匆忙。3月底,她剛參加了大滿貫頒獎禮及重慶馬拉松,舟車勞頓,導致有些發燒。

(微信號馬拉松助手:malasongzhushou)

身體不適,心情也略微不佳。

站在波馬的起點線前,她心裡一陣忐忑:因為女子精英選手是單獨提前出發的,所以她身邊沒有熟悉的跑友。「我就盡量回憶自己一個人訓練長距離時的情景,來提醒自己,單獨跑步的感覺並不陌生。」

傷心坡時,正是男子精英拍馬趕到之際,那也是比賽最艱苦的時刻。此時,劉子楊盡量不去想如何被趕超,「而是專註於自己的跑姿,加大手臂的擺動以便帶動已經降低的步頻。」在觀眾及海外華人跑團的加油鼓勵中,她頂下來了。雖然後半程掉速明顯,但還是在終點線前追趕上了另一名女子精英選手。

衝過波士頓馬拉松的終點,時間定格在了2:48:05。雖然劉子楊對這個成績不算滿意,但首次以波馬精英選手出戰的經歷,還是給了她不一樣的感覺。

更值得一提的是,這次比賽,她是華人女子第一。

很多人可能會說,跑這麼快,是不是以前練過?還真不是。劉子楊是留美之後,才開始跑步的。剛開始跑步的時候,她也走了不少彎路。從跑步小白到波馬華人一姐,這個中國最快女博士,到底是怎麼煉成的?下面來看看她的跑步生涯自述。

01

留學路上,開啟跑步生涯

2008年,大學畢業後,我放棄了安穩的工作,選擇了赴美留學。

(微信號馬拉松助手:malasongzhushou)

談到出國留學,人們習慣性地將其與鍍金、奢華、揮霍等詞聯繫到一起,其實不是。我成長於工薪家庭,家裡也並不是那麼富有,雖然拿了全額獎學金,但留學第一年的生活也格外艱辛。

在實驗室一熬就是天亮、每周一摞厚厚的必讀文獻、對著空教室反覆演練答辯過程、兜裡揣著10美元卻不敢獎勵自己一頓大餐、永遠對家人報喜不報憂......但那時候,我告訴自己,日子一天一天得過,你不能放棄也不能拋棄

就這樣,過了第一年,日子好了起來。但我很感謝那段時間的經歷,它練就了我性格中堅韌的一面,這對我的跑馬生涯也大有裨益。

說到跑步,小時候我和雙胞胎妹妹的體育就挺好的,但那時國內還沒有很多人跑步,而我們又需要專註中考和高考,所以也就是偶爾參加一下校運會。

2009年,因為實驗室的老師和同學都在跑步,在他們的影響下,我也開始跑步。小時候,我就很羨慕美劇《老友記》中的人在中央公園裡晨跑的場景。自己開始跑步之後,我會從一個街區跑到另一個街區,戴著耳機邊跑邊聽教授的課件,時間和裡程就這樣慢慢積累下來。

時間一長,我發現,慢跑是一種很好的減輕學習壓力的方式。慢慢的,我將跑步變成了一種生活習慣,沒有特別專業的跑鞋,沒有紛繁複雜的訓練計劃,雖然走了不少彎路,受了很多傷,但跑步帶給我的那份自由和寧靜使我堅持了下來。

現在,我周中每天早上從家跑到學校,晚上有時也跑一段距離到較遠的一處公車站。一來一去,大概也有20-25公里。這樣既節省了時間又增加裡程,還比開車更環保。

02

跑馬拉松,成西雅圖一姐

2010年,我們系的一位女教授跑波士頓馬拉松,大家都為她高興。當時,我才萌發了跑個馬拉松的念頭。其實,當時沒有任何指導,也沒讀訓練的書籍,就是每天10公里左右,周末有時間跑個長距離。

首馬是2010年的西雅圖馬拉松,當時我跑了3小時35分,達到BQ了(當時我那個年齡的BQ線是3:40),但因為還在讀書,沒有經費和時間去參加波馬,所以就放棄了。

(微信號馬拉松助手:malasongzhushou)

2010年-2014年讀碩士博士期間,我參加的比賽比較少,但還是每天堅持跑步作為學習的調劑。2012和2013年,我跑了兩次印第安納州的馬拉松比賽,成績分別為3小時15分和3小時03分。

2014年,經我導師同意,我決定4月去跑波馬,並在波馬實現了首次破三。

2014年底,我順利拿到了波爾州立大學人體生物能量博士學位,並在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有了份穩定的博士後研究工作。同時,我以2小時57分的成績,拿下了西雅圖馬拉松女子第一名,給了自己一份意外的博士畢業禮物。

畢業後,我有了更多的時間訓練,成績也逐年提高。

比賽、成績、名次:

2015 Bellingham Bay 馬拉松 2:54:48 (女子冠軍)

2015 西雅圖馬拉松 2:58:39 (女子冠軍)

2015 西雅圖搖滾馬拉松 2:57 (女子第二)

2016 加州國際馬拉松 2:50:09

2016 西雅圖搖滾馬拉松 2:51:45 (女子冠軍)

2016北京馬拉松 2:59:52 (女子第8 ,國內女子第一)

2016 白河50英裡越野賽 8:44:19 (女子第五)

2016 Chuanuant 50公里越野 4:35:21 (女子第七 )

2017 加州國際馬拉松/美國馬拉松錦標賽 2:42:50 (OTQ)

2017 柏林馬拉松 2:48:29

2017 BMO 溫哥華馬拉松 2:54 (女子第八)

2017 西雅圖搖滾馬拉松 2:50:37 (女子冠軍)

2017 波士頓馬拉松 2:57:24

2018 北京馬拉松 2:43:10 (我要上奧運大眾組女子第一)

2018 上海馬拉松 2:43:33 (我要上奧運大眾組女子第一)

2019 重慶馬拉松 2:48:22 (國內女子第三)

2019波士頓馬拉松2:48:05(中國女子第一)

個人最好成績:

5000米17:48 (2018年7月,美國USATF認證賽道)

10000米 35:54 (2018年8月, 美國USATF認證賽道 )

半程馬拉松 1:18:53 (2018年9月, 美國USATF認證賽道)

馬拉松 2:42:50 (2017年12月, 加州國際馬拉松/美國馬拉松錦標賽)

03

PB之路,玉汝於成

雖然,現在的PB是2小時42分,也拿到了很多比賽的名次,但背後付出的辛苦,也是很多的。

(微信號馬拉松助手:malasongzhushou)

令我印象最深的,應該是2016北京馬拉松,這是我第一次參加國內的比賽。起跑前聽到國歌,我的眼眶不禁濕潤,還是挺感動的。整體比賽我覺得挺好的,兩旁的群眾都很熱情,一點也不比波馬差。

比賽的第一個5公里的速度全程最快:20分06秒,平均配速4:02。起跑那兩公里本來沒想那麼快,但是他們都往前沖,我怕被擠倒,所以也跑快了一點。我一般前5公里會稍微慢一點,壓壓速,跑21分鐘左右。

10公里過後,我就跑得很穩了,配速保持在4:16至4:20之間,第8個5K還跑出全程第三快速度。可惜最後1公里抽筋了,只得停下來抻一抻,導致最後2.2公里配速掉到4:45。

最終用時2:59:52完賽,正好完成進三的目標。當時我自己覺得成績不太理想,分析了一下原因,可能是由於嗓子有點疼,對空氣不太適應,特別渴,所以喝了好多水,每個水站都喝,有點打亂節奏。

不過,最終名次卻超出了自己的預期:女子第八、國內女子第一。

之後的一年,我就開啟了突破2:50的歷程。

2017西雅圖搖滾馬拉松,我當時是抱著衛冕的目標去跑的。結果,最終當時以2小時50分37秒的成績,摘得女子亞軍——因為在第29公里拉肚子如廁耽誤兩分鐘,未能衛冕。

跑完這次比賽後,我反思近年來的比賽和訓練,總結出一個結論:想要有所突破,需要進行系統訓練,「我參加的比賽還是太多了」。搖滾馬拉松之後,我進行了為期14周的系統訓練。

2017年柏林馬拉松,為了破250,平均周跑量達到145公里。這三個月,我幾乎一直在閉關修練,隻跑過一場比賽:9月初在鄰近西雅圖的微軟總部所在地雷德蒙舉行的美國勞動節半馬。

儘管練得還可以,但是,比賽各方面的情況都讓我始料未及。

一來,天公不作美。賽前和比賽中下雨,道路濕滑且出現不少水坑。

二來,經過長時間飛行抵達德國後,我沒有好好休息,前半程又因為感覺輕鬆,節奏沒有掌握好,跑得太快,導致後繼無力。

三來,賽前3天,我拉傷了後腰部肌肉,連走路都疼,冰敷、熱敷都用上了,好在比賽時影響不大。

雖然天時地利人和一樣也沒佔,但無論如何,我仍然完成了最低目標:成功突破250大關。賽後,我分析了自己連續PB的原因,「應該是更加專註的結果。」

之後的2017加州馬拉松,我又將PB大幅縮短5分多鐘至2小時42分50秒,創下了當年中國女子業餘選手的最好成績,成功達到當時奧運會和世錦賽報名標準。

2017年,中國田協推出了「我要上奧運」的平台。這個難得的機會推動了非專業選手對馬拉松的熱情,我也開始了更加系統專註地進行馬拉松訓練,2018年,在進一步得知「我要上奧運」項目的細節後,我把目標賽事定九月的北京馬拉松。

所以,整個2018年,我都在為北京馬拉松做準備。結果當然也沒讓人失望,我以2小時43分10秒的成績,奪得我要上奧運大眾組女子第一。

04

備戰波馬,艱苦訓練

時間到了2019年,最重要的比賽肯定就是波士頓了。

(微信號馬拉松助手:malasongzhushou)

波馬前的三周,我回國參加大滿貫頒獎禮及重慶馬拉松。因重馬還在波馬訓練期,也並沒有時間調整計劃做適當的減量,賽前的計劃就是前半程80-90%的馬拉松配速, 後半程依照身體狀態調整到馬拉松配速。

重馬比賽時,前半程幾乎是按計劃進行,半程過後旅途的疲勞確實顯現了出來,速度也很難維持在原來的配速。不過最後兩公里我還是加速了,最終拿到了中國籍女子第三名,並且第一次在祖國站上了領獎台。

重馬過後,就要開始備戰波馬了。針對波馬賽道及準備期較短的情況,我主要做了以下幾個調整:

1、持續高裡程7周(90-100 英裡):即使有半馬或者10k比賽,也不會有特意的減量。

一周課表舉例:

周一10英裡有氧跑

周二12英裡(訓練尾聲進行短距離速度訓練,10x45"爬坡)

周三12英裡有氧跑

周四14英裡階段配速跑(半馬進階到10k配速)

周五10英裡恢復跑

周六18英裡長距離

周日10英裡恢復跑

2、強度課+長距離

一般為周六強度課(10K,10x1K等的長距離間歇或乳酸閾值跑),周日長距離(20+英裡)。

這樣的好處是肌肉疲勞的狀態下的長距離模擬馬拉松比賽後程的疲勞感。這種結合訓練,在保證模擬馬拉松後程疲勞感的情況下,因為速度的降低對骨骼的衝擊會小一些,這也是因為我去年的兩次受傷做了些調整。

3、兩個高效的長距離模擬跑

一是本地坡度較大的繞湖22英裡配快遞減(3/23波馬前4周)。6英裡7:20-7:00+ 8英裡6:20 +5英裡 6:10+2英裡6:00 + 1英裡7:20(完成平均配速6:35)。

一是重慶馬拉松 2:48:22(3/31波馬前三周)。前半程配速6:20-6:30(英裡)後半程降到馬拉松配速。

終於到了波馬比賽當天,前20公里配速很穩,到25公里用時1小時40分21。狀態不錯,就看後面的17.195公里如何了。

可能是體能有些下降,可能是氣溫有些升高,可能是坡度越來越大,後面的10公里節奏變得不那麼穩定,波動很大。

我調整好呼吸,控制節奏,隨著一公里又一公里前進,賽道兩旁的觀眾越來越多,氣氛越來越濃烈。 此時,我還是專註跑步,雖然PB幾乎沒大可能,但我盡量不去想成績而是專註於腳下的每一公里,沒有也不曾把注意力從腳下離開過。

最後兩公里,調整呼吸,勻速通過,2:48:05!這次的波馬又一次衝破了250大關,並且跑到了華人女子第一。

05

生活比馬拉松更具考驗

很多人說跑步使自己變得更堅強了,我不這樣認為。我覺得,是自己本身有的堅毅品質,通過跑步展現了出來。

(微信號馬拉松助手:malasongzhushou)

因為,無論是作為父母照顧子女,或是員工完成項目,亦或是學生參加考試,生活往往比馬拉松更具考驗,只不過這些考驗無法用具體的時間和體力去衡量而已。

我為什麼主張跑步呢?

因為,作為女性,我們可能會扮演更多的角色,家庭負擔也會更重。所以,更需要留給自己一些時間,無論是跑步還是其他業餘愛好,不斷充實自己,讓自己更加獨立。首先愛自己,其次才能更好地愛家人、愛別人。

就如同我的PB之路一樣,不管是馬拉松還是學習、生活,追求夢想的道路不會是一帆風順的。

記得2014年冬天,遭遇了印第安納州罕見的暴雪,氣溫降至零下40℃。我從家走到實驗室的路上,雖然距離並不遠,但雪過膝蓋,氣象冷到我把自己全副武裝起來,只露出眼睛,睫毛都凍住了。當時,我錄了一段錄音,留給日後遇到困難的自己:每個人的青春有不同的痕跡,我的青春也許孤獨,遠離家鄉,少奢華,少絢麗的愛情友情,但有的是大雪中一步一步的腳印,是見證為理想努力的過程。

人生就像馬拉松,獲勝的關鍵不在於瞬間的爆發,而在於途中的堅持。縱有千百個理由放棄,你也要給自己找一個堅持下去的理由。追夢過程中都會有汗水和淚水,但留下的會是成長,是堅持,是信任,是一路陪伴的家人和朋友。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