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袁紹有六次機會挽回官渡敗局?卻都被他完美避開了

發生在建安五年(200年)的官渡之戰,袁紹以多打少,兵力明顯佔據優勢,袁軍士氣也很高,將士也不可謂不用命,但結果卻慘敗而回,幾乎全軍覆沒。

袁紹的失敗,不得不歸究於其本人在指揮上的嚴重失誤,因為在整個官渡之戰期間袁紹取勝的機會原本很多,即便有一兩次失敗,都不至於影響戰爭結局,可所有取勝的機會都被袁紹“完美”地避開了。被袁紹浪費的機會,少說有6次之多。

一、不聽勸阻急於發動決戰

建安五年(200年),基本統一了黃河以北四州的袁紹志得意滿,決定主動發起對曹操的全面決戰,對此其內部有一定分歧,以田豐、沮授為代表的本土派們表示反對,雙方矛盾一度公開化。

田豐、沮授並不是一味反對袁紹用兵,而是認為時機不成熟,北方四州雖定,但時間尚短,應該再鞏固一下,發展經濟,進一步積蓄力量,把握更充足之後再戰也不遲,但袁紹不想多等,他急於統一天下。

田豐反對的意志很堅決,袁紹一氣之下將田豐下獄,對沮授也不再像以前那樣信任。沮授在袁紹手下以奮威將軍的名義任監軍,權力很大,在郭圖等人的建議下袁紹將沮授監軍之權一分為三,分別由沮授、郭圖和老將淳於瓊擔任。《獻帝傳》說,袁紹出發前,沮授把本族的人招到一塊,把家財分了分,對他們說:“勢如果在則威無不加,勢如果不在則不能保一身,悲哀呀!”他有一個族弟說:“曹操怎麽能是袁公的對手,您何必擔憂?”沮授說:“以曹操的明略,加以挾天子以為後盾,我們又剛剛打敗公孫瓚,士兵疲弊,主將驕縱,成敗已經很明顯了。”

二、派顏良進攻白馬

建安五年(200年)2月,袁紹親率大軍由鄴縣南下,兵指黎陽,曹軍無意在黎陽與袁紹作戰,因為在這裡自己的部隊難以接續,在實力懸殊的情況下有被敵軍全殲的危險,所以曹軍未作抵抗,迅速撤到黃河以南。

袁紹佔領黎陽後,派部將顏良為先遣部隊渡河攻擊南岸的軍事要地白馬,這項決定遭到了沮授的反對,沮授勸袁紹:“顏良這個人生性偏狹,雖然驍勇,但不能獨立擔當大任。”但是,袁紹不聽。顏良的情況不詳,卻很有威名,當時在軍中的地位和名望遠遠超過關羽、張飛等人。

袁紹曾經對沮授很倚重,幾乎言聽計從,但這次卻不接受沮授的建議,大概與沮授之前反對出兵並四處散布“失敗論”有關,然而事實證明沮授是正確的。4月,顏良率部渡過黃河,直指白馬,曹操親自北上解白馬之圍,雙方發生激戰,袁軍大敗,顏良被在此戰中被關羽臨陣斬殺。

三、急於尋找曹操復仇

曹操雖然解了白馬之圍,但自知袁紹的大軍隨後便到,於是決定從白馬撤軍。袁紹果然指揮主力渡河,對此沮授又表示了不同看法。《獻帝傳》記載,沮授建議不管白馬,而拿下已經喘手可得的延津,憑借這裡的渡口優勢,將主力源源不斷運過黃河,之後鞏固延津,使其作為一個戰略支撐點,進可以直取許縣,退可以從容撤回黃河以北。

沮授的話袁紹特別不愛聽,在袁紹看來此行壓根沒有戰敗撤回這樣的選項。同時,首戰即在白馬挫敗讓袁紹失了面子,在哪裡跌倒就要從哪裡爬起來,袁紹非拿下白馬找回面子不可。沮授聞知,站在黃河邊上歎息說:“黃河啊黃河,我知道這一去就回不來了!”於是以身體原因請辭,袁紹很生氣,把沮授所部交由郭圖來統率。

曹操料定袁紹會命主力來攻白馬,他下令白馬軍民全部隨軍撤離,向延津方向運動,文醜率軍緊追不捨,結果被曹操在延津打敗,文醜又“壯烈犧牲”了。

四、否決兩路夾擊方案

這時許攸提出一個分兵進攻的作戰方案,具體是:以主力的一部在正面吸引曹軍主力,然後分另一部主力悄悄繞到曹軍背後直接進攻許縣,把漢獻帝掌握在自己手中,奉迎天子反過來討伐曹操,曹操即使不潰敗,也會首尾難顧。

類似的方案沮授也曾給袁紹說過,袁紹曾進行過一個小規模嘗試,派出韓猛繞行南下,但由於兵力有限,所以沒有成功,但袁紹認為此路不通,就不再提了,許攸提出類似的方案,袁紹想都沒想,直接否決。

其實許攸的建議有很大價值,袁紹應該認真考慮,曹操將精銳都壓在了官渡正面,背後及兩翼是軟肋,應該繼續在曹軍薄弱的地方攻擊,但袁紹過於自信,認為正面戰場足以戰勝曹操,不必多此一舉。

許攸的合理化意見被否決,心裡大概挺不痛快,恰在此時許攸家裡出了點事,審配又一直在找機會收拾許攸,許攸又氣又怕,乾脆叛逃到了曹營,這一下袁紹麻煩大了。

五、不全力救援烏巢

許攸叛逃到曹操那裡,提供了烏巢有袁軍大批軍糧的情報。正苦於找不到突破口的曹操抓住機會,親自率兵攻擊烏巢。負責防守烏巢的淳於瓊很有經驗,加上袁軍的總人數是曹軍的一倍以上,在短暫的慌亂之後他們迅速組織反擊,雙方展開激戰,淳於瓊同時派人向大本營求救。

烏巢距袁紹在官渡前線的大本營只有40多裡路,騎快馬不用花太多時間就能到達,袁紹得報後立即召集兒子袁譚以及審配、沮授、張郃等人商議對策。袁紹認為,曹操攻擊烏巢,他的大營必然空虛,此時不如置烏巢於不顧,直接進攻官渡正面的曹軍,讓曹操有出無回。

但張郃卻認為不妥:“曹操敢攻烏巢,率領的必然都是精兵,淳於瓊將軍肯定會被攻破,如果是那樣的話就大勢已去了,不如先去救他。”然而郭圖支持袁紹的想法,認為應該先攻曹營,張郃還想堅持:“曹營很堅固,之前已經打了很久也沒有攻破,現在倉促之間能不能拿下實在沒有把握。而淳於瓊將軍如果被曹操俘虜,我們也都得當俘虜啊。”

隻到這時,如果袁紹頭腦很冷靜,他仍然不至於失敗,因為從總體實力上看他仍舊比曹操強大。但袁紹思維已亂,又急於一戰定勝負,所以堅持已見,僅以少部分輕型機車馳援烏巢,結果可想而知,烏巢被曹操最終攻破。

六、派張郃進攻曹軍大營

烏巢丟了,但這還不是壓垮十萬袁軍的最後一根稻草,到了這時袁紹仍有翻盤的機會,他應該迅速收縮防線,由進攻轉為防禦,同時急調後方軍糧來前線,穩定下來後再與曹操決戰。即便這樣做有一定難度,最差的也可以向後撤退,退至黃河以北,休養一兩年,待元氣恢復後再來,從雙方綜合實力比較看,曹操仍不如他。

但袁紹慌亂之中又走出一步昏招:下令由張郃、高覽率所部對曹軍大營發起攻擊。這道命令太有問題了,因為作為主將的張郃思想與自己很不統一,雖然“理解要執行、不理解也要執行”,但由於不理解,執行效率就大打折扣,再加上曹軍準備充足,其大營果然短時間內無法攻破。

面對這種情況張郃非常憂慮,他知道自己這位領導一向疑心很重,害怕事後被追究,乾脆來了個“戰場起義”,這一下子袁軍才徹底崩潰。

參考資料:《三國演義》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