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從一粒藥看“中國造”

新華社北京6月28日電題:從一粒藥看“中國造”——從仿製藥到自主創新的跨越

新華社記者陳席元

新冠疫苗研發速度與數量始終處於世界第一方陣,全國累計報告接種近12億劑次……百年未遇的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大考”,中國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作為藥物研發的“國家隊”,國藥集團研製的新冠疫苗5月7日被世衛組織列入緊急使用清單,成為清單內首支非西方疫苗,也是中國防治傳染病疫苗首次獲得世衛組織緊急使用授權。

獨立自主、自力更生

建黨百年之際,一台形似滾筒的“包衣機”在國藥集團展出,靜靜講述著中國人抗擊傳染病的歷史。

這台機器被用來生產脊髓灰質炎疫苗“糖丸”。20世紀50年代,脊髓灰質炎疫情曾在全國多地傳播,感染者多為兒童,可能一夜之間,孩子的腿腳手臂就無法動彈。炎症如果發作在延腦,孩子更可能有生命危險。

當時,30多歲的顧方舟臨危受命,開始脊髓灰質炎研究工作。

“世界上的科學技術,說到底還得自力更生。”在昆明市區幾十公里外,顧方舟帶人挖洞、建房,自主研製疫苗。20世紀60年代,“包衣機”生產的糖丸疫苗開始大規模供應全國。

自1994年至今,我國已無由本土野病毒引起的脊髓灰質炎病例,“糖丸”成為幾代國人童年的“甜蜜”記憶。

維護人民健康,是中國共產黨百年來的不變追求。艱苦的革命戰爭年代,井岡山上,小井紅軍醫院藥品缺乏,醫務人員采集中草藥,煎熬後給傷病員服用;在海南瓊崖,紅軍戰士發現一種半人多高的藥用植物既可果腹,又能治病,將其稱為“革命菜”。

時間來到2020年初,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國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當年2月就成立疫苗研發專班,部署多條技術路線齊頭並進。

新冠疫苗項目從啟動,到全球首個開展臨床研究,僅用時2個月;到我國歷史上首次開展疫苗緊急使用,僅用時4個月;到我國歷史上首次開展疫苗境外Ⅲ期臨床試驗,僅用時5個月;到獲批附條件上市,僅用時11個月。

目前,在不斷築牢國內免疫屏障的同時,我國已有國藥、科興2款疫苗列入世衛組織緊急使用清單,4款疫苗列入可供對外出口新冠疫苗產品清單,為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貢獻中國力量。

原創新藥步入收獲期

不僅有“國家隊”,越來越多的醫藥企業也在創新前沿取得成果。

6月下旬,達伯舒、達攸同聯合使用獲批上市,成為全球首個被批準用於肝癌患者的PD-1免疫聯合療法。信達生物開發的這兩種藥品,正是“重大新藥創製”科技重大專項的成果。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逐步擁有了獨立自主的工業體系,缺醫少藥的局面得到緩解。到世紀之交,我國醫藥產業一度是國民經濟中發展較快的行業之一,但產品多為仿製藥,缺少專利保護。

2008年,作為我國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的組成部分,多部門實施“重大新藥創製”科技重大專項,推動我國新藥研製從以仿製為主逐漸轉變為以創製為主。

2011年,我國首個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小分子靶向抗癌藥鹽酸埃克替尼在浙江誕生,它的上市,促使國外有關專利藥物在中國降價超過50%。

“十三五”期間,僅上海一地就培育了全國五分之一以上的一類創新藥。2020年,上海浦東的生物醫藥產業規模突破800億元,累計有11個一類新藥上市。

“為讓廣大患者早日用上中國好藥,科研團隊都是十幾年甚至幾十年如一日地對藥物創新持續突破,把‘冷板凳坐熱’,才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十年磨一劍,隨著國家藥物創新技術體系初步建成,藥品審評審批制度改革持續深化,原創新藥正步入收獲期。

有好藥更要用得起

有好藥,關鍵要讓人民用得上、用得起。以人民為中心,為中國人民謀幸福,中國共產黨的初心不曾改變。

6月23日,第五批國家組織藥品集中帶量採購在上海開標,擬中選的251個產品平均降價56%,是國家組織藥品集中帶量採購規模最大的一次。

常態化制度化實施國家藥品集采,將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切實減輕了患者負擔。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胡穎廉認為,藥品治理從過去以治病為中心,轉變為以人民健康為中心,更加注重藥品質量安全和促進創新。

堅持科技創新的“四個面向”,其中就包括“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從國家急迫需要和長遠需求出發,一批藥品、醫療器械、醫用設備、疫苗等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正加快突破。

展望“十四五”,建設健康中國,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以創新引領醫藥領域高質量發展已成為共識。國家還將建設中醫藥科技支撐平台,改革完善中藥審評審批機制,促進中藥新藥研發保護和產業發展。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