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產後抑鬱,就算你不能理解,也請不要出言嘲諷

本文由:可可的粽子媽(ID:kkdzzm)

關於產後抑鬱的文章各大母嬰號、醫學號也都不斷的在科普這個問題。但是我發現,落實到實際生活中,真的明白這個概念了的,大部分是產婦或者孕婦本人,而她們的家人,很少能真的理解,甚至還有部分產婦的家人、配偶不但不理解,還會反感、抵觸這一類科普內容。

好多年前在醫院心理科門診實習的時候就見識過這類家屬。

產婦在和醫生在訴說自己的癥狀和心情時,止不住的一直哭,而旁邊的丈夫一臉冷漠。當醫生詢問產婦是否有自殺、自傷的想法時,丈夫在旁邊甚至笑出來了,他說,醫生太小題大做了,他老婆就是內心太脆弱,鬧點情緒,根本不至於這樣。

而現實中,有很多產婦是真的很認真的在考慮自殺、自傷,或者傷害孩子,並不是她們不自愛,不愛孩子,而是她們病了。這種傷害自己傷害孩子的想法,本身就會讓她們有很強的罪疚感,家人的不理解會更加加重她們的自我懷疑,從而更讓她們覺得自己不應該活在這個世界上。

這種心境的惡性循環是很多家屬不能理解的。

有不少私下找我諮詢的新手媽媽,說覺得自己的情緒狀況不太好,我詢問過後發現,她們的抑鬱癥狀已經很明顯了,並且持續時間也不短(一般都在兩個月以上,甚至有的嚴重的長達一年多),我的建議是要先去醫院心理科做一下診斷,看看需不需要藥物幫助。

因為真正確診的中、重度抑鬱症,即使是要進行心理治療也需要在有藥物幫助的情況下進行,不然單純的心理治療起效慢,對於病人來說有可能會延誤病情。

而十個新手媽媽裡能有九個,面對我的這一提議都會退縮,她們退縮的原因出奇的一致:


「怕家人覺得我太小題大做」「怕家人覺得我有精神病」「怕家人不理解,覺得我作」

最開始我看到這樣的回復是有些生氣的,我覺得你自己的命難道不應該掌握在自己手裡嗎?如果你因為家人的不支持就不去看了,如果事態真的發展的比較嚴重了,這個後果誰來替你承擔?

後來接觸的諮詢多了,我也逐漸更理解她們了。對於我這麼一個沒有處在產後抑鬱狀態裡的健康人來說,讓別人去求助去就醫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是對於這些陷在產後抑鬱泥沼裡的女性來講,在沒有家人支持、陪伴的情況下去看醫生,真的是一件困難的事情。

其實不僅是她們的家人會在汙名化產後抑鬱,她們自己內心也有一部分默默地這樣認為。

她們也覺得產後抑鬱是有「精神病」,產後抑鬱是不負責任、不夠堅強的媽媽才會有的癥狀。她們內心深處也忍不住要質問自己:


「為什麼我媽我婆婆她們生孩子都好好的,該乾嘛還乾嘛,為什麼到了我這兒就這麼多事兒?是不是我真的是不成熟,不負責,不稱職,太矯情。」

為啥以前的產婦看起來這麼「堅強」?一部分是因為有相當多的因為產後抑鬱自殺的人根本沒機會再告訴世人自己的經歷了,另一部分是因為她們被生存議題折磨著,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情緒狀態不對可以被稱為「產後抑鬱」。

就好比有的老人經常會說以前的孩子多好養,生下來喂米湯都能長大,嫌棄現在的孩子金貴,現在的家長講究太多。但他們根本不會去看以前的新生兒、幼兒死亡率、畸形率有多高,也不會看現在孩子的整體身體素質提升了多少。

總結一下:並不是以前的人堅強,而是以前人們對心理疾病認識幾乎為零,以及那些已經因此死亡的人根本沒有機會訴說自己的故事。

2017年的流行病學資料顯示,西方發達國家抑鬱症的患病率為7%~40%。我國報導的患病率為1.1%~52.1%,平均為14.7%,也就是說,大約每100個產婦中就有近15人患有產後抑鬱症。

也許在有孩子前,甚至是懷孕的過程中,大多數人都會覺得自己絕對不會是100個裡面的那15個。很少有家裡的過來人會告訴你生孩子的過程中你要經歷怎樣的生理上的痛苦,更少有人會告訴你生了孩子後,你體會到的並不會僅僅是喜悅。

我看到過幾個醫學類微博大號,會發一些順產、剖腹產的視頻,或者動圖,下面就會有人說,不該發這些,不然把女性嚇得都不敢生孩子了。難道說,女性不看這些視頻,不看這些科普,到時候就可以避免這個過程了嗎?

有好多人的產後(前)抑鬱是從生產甚至是懷孕的那一刻就開始了,因為她們之前獲得的關於孕產的信息太少,不少媽媽都說:


「雖然我現在很愛我的孩子,如果我早知道懷孕(生孩子)是這樣的,那我打死都不會生。」

這種全民有意迴避懷孕、生產以及產後的身心上痛苦的現狀,也是造成新手媽媽普遍對產後抑鬱有羞恥感的基礎,也讓沒有體驗這一過程的男性更難理解自己老婆為什麼會因為一件「喜事」而抑鬱。

對於那些還沒生育的女孩子來說,如果你打算孕育一個生命,那請你一定要多去在靠譜的去到了解備孕、懷孕、生產、產後你可能會面臨的所有情況,而不是一拍腦門就決定要生個孩子,也請你邀請你的伴侶(如果有的話),一起參與這個過程。

對於已經生育了的、已經在產後抑鬱狀態裡的女性來說,如果你的家人不理解你,不支持你的求助、就醫行為,請你把自己的健康和生命放在第一位,去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尋求和你有同樣經歷或者可以理解你的朋友的支持。

看醫生不是非要老公和婆婆陪著去,你朋友陪你去也可以,你自己去也可以,重要的是,就算周圍沒有人認真對待你,你也要很認真的對待自己。

度過這一個難關,相信你會對自己,對關係,對生命都有更深刻的理解。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