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朱小黃:大數據異化及算法王道

  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朱小黃

  在區塊鏈的又一波熱潮興起時,區塊鏈問題才真正引起學界重視。站在純技術之外,觀察和思考區塊鏈應用,首先要看清楚其背後所依據的文明方向。這是因為區塊鏈的根本價值在於去中心,而中心化還是去中心化,則是人類文明選擇的大問題,不能不細察。

  一、人類社會治理中心的產生和價值

  所有的生物種群,有兩類生存方式,一類群居,另一類獨居。群體如獅、狼、鳥、螞蟻等。單獨如虎、鱷魚等。也可以說一類是有中心的生存,一類是無中心的生存。事實上從現狀來看,這兩種生存方式都有效地實現了生物種群的繁衍。

  人類從森林之始就是群居動物,但比較分散。在原始部落時期,群落擴大,有首領,有管控,有等級,也有實現公平的規則,盡量使每個成員都生存下去。可以說中心化是上帝的安排,是最有利於某些生物群體繁衍的生存方式。

  顯然,人類是中心化生存方式最成功的種群。而非中心化生存也有不少成功的范例,如號稱生物化石的鱷魚。

  達爾文認為,人類並不比其他動物高等。實際上任何動物都可能比另一種更高等,每個物種都不可思議,都完美地或近乎完美地符合它的生存環境以及它在其中的角色。他相信上帝設計了掌控繁殖的規律,允許物種按照需求去改變自己從而適應環境的變化。

  所以每種生物都選擇了自己適應環境的生活方式,有的選擇了中心化,有組織而更有力量更有活力和能力,有的選擇獨來獨往不斷地完善個體能力,就像獅子依靠群體生存而老虎個體生存能力更強。

  盧梭指出:家庭是最古老的社會,又是唯一的自然社會。然而,孩子依靠父親的這種自然聯繫也會有解除的一天。因為它只有在孩子需要父親撫養時才是必需的,孩子終有一天不再有這種需求,應有的服從和照顧一旦停止,孩子和父親就同時恢復了獨立。

  這段話隱含了中心化發展規律的全部密碼:即從一元中心走向多元中心。

  中心化是社會發展必然的自然關係,符合種群繁衍和個體生存的需要,到一定程度會產生中心分裂,產生分中心。大多數中心化模式生存的生物群體都存在這一規律。也可以說國家就是中心化文明的產物。那麽分中心在什麽時候出現呢?這跟中心化的異化程度相關。

  二、中心化的異化

  去中心化並非標新立異,而是有其哲學政治經濟原由的。主要是因為中心化社會治理所產生的異化越來越嚴重。

  政治上看,國家就是中心化文明的產物。無論歐洲還是中國,東方或者西方,人類社會遵循先建立治理中心然後尋找約束和降低成本之道。政治中心無非兩條路:一是集權。人性抵不住權力的誘惑,很容易反擊約束走向皇權或專製。在中國,秦始皇開了大一統的先河,使得治理成本越來越高,最後達到不可承受的程度,從而形成中心化的異化。另一類走向民主,以法律約束治理者,如盧梭在《社會契約論》中所說:在政治社會裡,每個人都是天生自由和平等的,如果他轉讓自己的自由,是為了給自己帶來好處。所以一切權力的建立都要服務於被統治者,這才符合人類社會設立治理中心的初衷。

  從經濟角度考察,中心化異化的主要原因是中心化運行成本不可逆的上升。許多歷史學家注意到這一點,並以此來解釋皇朝更迭的原因:就是不受約束的政府支出越來越需要加征賦稅,導致人民不可承受,從而引發革命。

  經濟運行中心化也相應走向兩端:一端是強化中心的作用,不斷擴大中心的規模和環節,增加和改善功能,意圖提高中心的效率,並盡量減少成本。另一端是約束中心功能,讓局部中心發揮作用。即分布式格局。

  由於信息不對稱的客觀性,信用的基礎必須建立在社會治理中心的基礎上,例如,主權貨幣的運行則需要依賴政權信用,並設立央行、商業銀行、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需要有遍布各地的服務網絡和貨幣結算、清算、匯率、現金、支付工具等方面的創新與管理,信用需要越大,信用管理的成本就會越高,服務效率最終會越來越低,造成異化。金融體系的資本回報率遠超實體企業資本回報率就是典型實例。

  正因如此,解決信息對稱結構的技術運用能起到減輕中心化負擔的作用,這就是區塊鏈技術的基本出發點。

  中心化治理是社會信用與秩序的背書,即使市場全球化條件下,缺乏這種背書市場是無法交易的,但中心造成的負擔使所有的交易無法圖利時,人們就不能不去尋找新的秩序。即分中心。就像父親已經變得衰老、保守或奢侈無度,兒子便要自立。

  為了完善社會治理和秩序,需要建立無數的制度和社會狀況監控工具與輿論工具,如實名登記制度、戶籍管理制度、信用管理制度、產權制度,以及治安紀律機構、司法機構、市場管理機構、電子監控網絡、各類政府機構和網站、無數的媒體等等。這些本來是服務大眾的機構,一旦賦予權力,很容易成為大眾自由度的阻礙,使得去中心成為一種嚮往。

  三、去中心的誤區

  去中心化容易使人聯想到蒲魯東和克魯泡特金的無政府主義。

  克魯泡特金通常被視為無政府共產主義最重要的理論家,在他的著作裡描繪的經濟理想是合作會比競爭更有益,主張借由人們自行“沒收全社會的財富”來廢止私人財產,並以一個由人們自願組織、無階層分別的網絡來協調經濟運作。他主張在無政府共產主義裡“房屋、田地、和工廠都不再是私人財產,而是歸屬於公社或國家的。”而貨幣、工資、和貿易將會被廢止。個人和團體將會使用並控制他們所需要的資源,無政府共產主義的目標便是將“收割或製造出的產品分配給所有人,讓每個人自由的使用他們”,主張“佔有他們所能耕種的土地大小”的小耕農們、“居住在對他們人數而言大小適當的房屋”的家庭們、和“使用他們自己的工具或紡織機”的工匠們都能自由的選擇他們想要的生活。

  這很像是對去中心化的追求。

  其實無政府主義者並不是去中心主義者。他們強調的是個人自由,但也主張公社和政府的存在,也可以說是有限中心論者。

  共產主義理想對未來社會描述的主要特徵是: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物質生產的極大豐富、共同的勞動環境、文化的家庭關係、生產的市場計劃。可以說這就是去中心化理想。但共產主義是有計劃社會,當然存在社會中心。

  在網絡環境下,去中心帶來流量大增。但流量大的未必是品質好的。決定經濟有效性的因素更主要還是制度安排,即中心化格局。不要以為技術規範可以代替制度規則,物理條件可以代替市場競爭。

  社會信用不僅是信息對稱的產物。經濟主體的信用是市場環境,公平與效率是交易的重要基礎。但信息對稱只是交易過程真實公平的條件,卻不是效率的必然條件。信息真實和保密技術的運用只能帶來交易的公平,不能產生交易的效率。

  人類文明的進步常常以中心化為標誌,如二戰之後布雷頓森體系的建立,聯合國的建立,以後各種全球和區域合作聯盟的成立,各種民間NGO組織等等,包括中國經濟發展中產生的長三角經濟區、珠江三角洲大灣區、環渤海,京津冀,都是中心化取向下尋求新秩序來平衡利益關係推進共同利益的措施。到目前為止,從人類文明的價值上看不到徹底去中心的需要。

  在中心化運行的價值判斷上,需要厘清民主與自由的絕對化和相對性。中心權威的強化無疑會導致個體自由的弱化。但顯然徹底的去中心會導致個性自由的泛濫。

  四、去中心還是多中心

  中心化的合理性問題是一個成本與效率問題,如果成本、效率控制在合理區間,去中心化就缺乏動力。現實的需求常常是更換中心結構,或者由一元中心裂變成多元中心,信息由集中儲存演變成分步儲存。

  中心化的優勢在於:

  1、集中資源,更加有效地配置,整體上效率大幅提升。賦予優質產品更多資源和流量,增加社會效用;

  2、統一信用標準,更有利於提高信息對稱度,便於評估風險;

  3、行政與貨幣的統一促進交易與秩序。

  中心化的缺陷在於:

  1、如果中心權力失去約束,則資源的配置和使用產生幾何級的不公平擴散;

  2、失去控制的中心化擴張使得維護中心化的運行成本逐步增加,甚至超過其收益,最終不可持續。

  去中心化的優勢在於:

  1、稀有資源通過分布式存放增加共享;

  2、可以把某種規則放在最適合運行它的區域;

  3、大幅度降低社會治理成本,尤其是信用成本;

  4、去中心化讓每個人都有可能創造出新的產品,但不一定是優質的產品。

  但去中心化很容易掉進難以自拔的陷阱。

  在網絡觀念上,去中心化,不是不要中心,而是由節點來自由選擇中心、自由決定中心。簡單地說,中心化的意思,是中心決定節點。節點必須依賴中心,節點離開了中心就無法生存。在去中心化系統中,任何人都是一個節點,任何人也都可以成為一個中心。任何中心都不是永久的,而是階段性的,任何中心對節點都不具有強製性。

  也可以說,去中心化是為中心化提高效率服務的。可見,去中心是一個偽命題,實際上是多元中心和一元中心的取捨。

  五、去中心化的陷阱

  在信息對稱與真實及時上,客觀上不可能完全實現。即使區塊鏈技術也只是相對安全與真實保持信用,但世界的本質是不確定性的,決定了信息不對稱的客觀性,去中心可能會帶來社會治理失控的災難性後果。

  信息不對稱是絕對的,對稱只是風險管理的相對成果。完全的去中心化,達到信息對稱的完美程度,實際上是不切實際的幻想。

  網絡並不是一個能從本源上脫離現實世界的虛擬世界,而是現實世界的映射,也應遵從中心化發展的規律。被技術引領而超現實需求追求去中心化,不僅不能減少治理成本,反而會增加風險。例如不可能完全以虛擬貨幣代替主權貨幣,沒有主權貨幣的貨幣世界只有能以主權國家中心的消亡為前提,目前還看不到這種可能性。去中心的核心問題在於破壞了中心化的規則而不能以去中心化的規則替代,模糊了秩序,使得網絡成為與現實世界之間的風險隱蔽所,如P2P一樣,反而增加風險總量,釀成大禍。

  民主制度與權力集中之間存在一個合理的關係區間,既能使權力得到約束又能使民主免於泛濫而影響社會治理總效率。社會的進步總是圍繞對權力的約束和對民主的規範進行,也就是完善中心化模式而不是去中心化。

  所以去中心化只是一個狹義的提法,廣義上是要在中心化體系下找到多中心的通道和中心與自由的合理關係,即某種均衡點。

  去中心的本質是掙脫中心規則對個體自由的束縛,增加社會創造能力,新技術提供了這種可能,但自由也是有代價的,那就是在新的技術規則和技術迭代更新中被新的中心所控制。當前的人類文明程度,還擺脫不了這個陷阱。

  所以一個國家,一個社會,一個經濟生態圈,需不需要去中心化,需不需要運用網絡和類區塊鏈技術建立多中心化的社會治理功能,並不是由技術能力決定的,而是對社會狀態的綜合計量和社會學、法律學等多方面綜合考量來決定的。如果現狀還處在大致均衡有效的狀態,去中心就是危險的行為。如果現狀已經不可持續,則去中心會使社會獲得更新發展的機會。

  六、俯視區塊鏈

  在區塊鏈所謂點對點不可更改的安全交易中,除非交易平台公益化,無規則,否則平台一旦制定規則並有收益,在人性的推動下,實際上就是中心化結果。

  區塊鏈技術對於交易場景的信用環境尤其是信息對稱來說,應該說是向真實可察邁出了巨大步伐。但其建設成本巨大,對於當前的中心化社會而言,區塊鏈僅是技術建成,遠非經濟建成,所以缺乏運用的基本動力。就像太陽能發電技術一樣,只能在某些特定領域或局部環境下運用。但這並不是去中心,而是分中心的建設。

  所以去中心的說法是不準確的。信息世界都是由多個小中心連在一起的,中心與中心之間互動信息。類似的情況在通訊方面也存在。在寬頻、光纖等信息傳播的速度和帶寬不夠時,中心很小,現在通信技術、互聯網技術、數據算法、5G等的發展,總中心可以支持分中心的廣度和深度都成幾何倍數增加了。仍然是一個總中心和分中心的關係。在信息世界中,每個分中心就是一個小物聯網,連起來就是大物聯網。每個分中心之間通過通信協議進行數據互動管理,分中心與自己的各個單元進行數據互動。這大概就是區塊鏈的本質吧。

  由此可見,分步式多中心前提下的區塊鏈技術和各種運用,是不是到了一個巨大的機遇期,是否存在經濟成本的動力優勢,是否能提高交易效率,是否是社會文明的進步方向,尚需更加深入的評估。

  (本文作者介紹:原中信銀行行長)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