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盧中南:寫柳楷的人為什麽這麽少?

按:寫柳楷的人為什麽非常少?這是相對於其他三家“歐、顏、趙”來說的,比起學歐、顏成名成家的,學柳成家的確實比較少。現在,盧中南先生給出了一個比較好的答覆,總的認為是柳楷自身特點及現代人的審美差異造成的,我們可以了解一下,也歡迎各位書友在文末評論中提出自己的意見。

柳公權《神策軍碑》

“任我行”網友向我提出了一個問題:現在寫柳體楷書的人為什麽這麽少?我當時回復他說:“我個人粗淺的理解是,柳體已經不符合當今人們的審美需求了,因此學的人很少。加之柳體過於較勁,有些過分強調筆鋒、骨力和弓張弩拔之雄強,從宋人以後還真是很少有人學柳體能夠寫出來的。當然這個中原因還有很多,恕不能一一詳述。我也正還琢磨這個問題呢。不正之處請指教。”現在再多說幾句。

啟功先生臨《玄秘塔碑》局部

作為中晚唐著名的楷書大家柳公權,活了88歲,是位高壽的書法家。一生在皇帝身邊作官,經歷七朝皇帝。《舊唐書》說他:“公權初學王書,遍閱近代筆法,體勢勁媚,自成一家。”可見他對前輩的書法下力深厚,在楷書方面的造詣更兼得歐顏筆法和結構之妙。啟功先生在《書法概論》裡這樣評價他的《玄秘塔碑》:“其書體端莊俊麗,左右基本對稱,橫輕豎重,而短橫粗壯,且右肩稍稍抬起;長橫格外瘦長,起止清楚;豎畫頓挫有力,行筆乾淨利落。從結字的整體來看,主要是內斂外拓。這種用筆遒健,結字緊勁,引筋入骨,寓圓厚於清剛之內的藝術風格,是柳公權繼承、融匯晉唐楷法而獨出新意的成功之處。

盧中南先生的柳楷

我們現在回過頭來看柳體的長處,其長處也就是難處。歷來學書指導入津皆是歐顏柳趙。它們作為初學楷書的範本是當之無愧的。在這四大家裡,柳體是最講究法度的,也是技巧性最強的,就用筆點畫之精微細致,結構之規矩嚴謹而論,非柳公權莫屬。故宮博物院張志和先生說他是唐代楷書藝術的最後完善者,應該是貼切的。要想在楷書技法上超越唐人,特別是技法完備的柳體,正如李白所說“難於上青天”。要知道,把字寫得盡善盡美不可能,事物永遠不可能求全責備。多少人都想把維納斯的胳膊補上,終究徒勞而放棄。也正因為如此,宋人知難而退,另辟蹊徑,我楷書寫不過你唐人了,不跟你玩了。不尚法而尚意了。開句玩笑話說,該吃的他都吃了,我吃啥?他都寫成這樣了,叫我寫成啥樣?

柳公權《玄秘塔碑》

在審美取向多元化、注重書法表現性的當下,許多學書者的目光更多地投向“弄潮兒”的不斷創新,即便是關注楷書發展的書人學者,也更青睞於魏晉小楷或民間碑版。柳體的自身缺陷在如今這種個性張揚溢於言表的環境裡,企望能夠得到觀照才是咄咄怪事。換句話說,柳體壓根就不招人待見,誰還去寫?

我在《楷書教程》(華文出版社2006年1月版)裡談及柳體:“總的感覺雖然精悍利落,有骨有血,筋肉豐滿,但是初學者要善於學習,此碑筆畫過於瘦勁,個別字有鼓努之勢,結構也有不盡人意之處,應該避免流於‘骨瘦如柴’之嫌。鉤畫、捺腳等筆畫的重頓,乃由於回鋒所致,如果不注意這些問題,容易過分強調而形成一種‘骨節’,使筆畫顯得累贅和多餘,成為缺陷。”個人的特點如果不加控制,一味強調和突出,就會成為缺陷,長處會變成短處。書法家能夠自選其利,初學者如果缺乏指點,誤取其弊則是在所難免的。

黃自元臨《玄秘塔碑》局部

寫柳體真是難呀,前面有高峰,爬不上去,旁邊又有柵欄,又進不去,還學他幹嘛?現在,“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主兒少了。

當然我不是說柳字不能學,前賢法帖都要學。向別人學習一定要先搞清楚為什麽,才能確定學什麽和怎麽學。前一階段我主要是臨習王羲之的《佛遺教經》,今天我試著臨習了柳公權的《神策軍碑》中的“滿招損謙受益”, 互相找一找感覺,我覺得挺有收益。只不過把鉤畫處理得鋒芒畢露我是不太認同。

沈傳師楷書《柳州羅池廟碑》

唐人學柳字的有沈傳師、裴休等。自宋以來學柳體的人肯定不少,可是目前我們所見到的寫出來成家的卻很少。這是為什麽呢?首先,有一個普遍規律要知道,“學者多入牛毛,成者鳳尾麟角。”具體到學柳體的人為什麽少和為什麽寫不出來的問題,還是想多聽聽諸友的高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