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智能投顧式微,智能理財當立

作為一個百兆級別的市場,財富管理向來是新金融的戰略高地。

然而,相比移動支付和互聯網借貸的突飛猛進,迄今為止,金融科技對財富管理市場的重塑要滯後得多。

前幾年,當智能投顧概念大熱的時候,人們一度以為財富管理市場要迎來歷史性的轉捩點了,機器人將很快成為行業的主導力量。

誰曾想到,智能投顧會落到今天這番光景——哪怕多家重量級金融機構入場,這個曾經的風口依然沉寂了。

背後的原因在於,智能投顧並沒有改變傳統的理財銷售的本質,重銷售輕服務,重投前輕投後,有投無顧,沒有全流程的陪伴。

關鍵詞是服務,了解用戶,幫助用戶,與用戶一起成長。

近日,艾瑞谘詢聯合陸金所控股(下稱“陸金所”)發布國內首份智能理財分級標準白皮書——《智能理財4.0:2019全球智能理財服務分級白皮書》(下稱“白皮書”)。

有意思的是,白皮書在定義智能理財的時候強調:智能理財既輔助用戶進行理財決策、進行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又提供账戶谘詢、市場解讀、產品對比等投資者教育服務,為用戶提供更專業、更適合、更優質服務的同時提升用戶財商。

如今,隨著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等技術的日漸成熟,以及數據積累、用戶習慣與市場環境等方面的不斷進步,智能理財正在成為現實。

尤其在陸金所、螞蟻財富等頭部平台的探路下,中國的智能理財時代漸行漸近,一場財富管理市場的大變革將至。

這還意味著,一切銷售文化主導的財富管理機構都是沒有未來的。

智能投顧逐漸式微

智能投顧於2008年左右興起於美國,以Betterment和Wealthfront兩家公司為代表,開啟了智能投顧時代。

2014年以來,智能投顧開始在中國生根發芽,藍海智投、理財魔術方塊、彌財等創業公司紛紛湧現。

在人工智能的噱頭之下,借著餘額寶等互聯網理財產品的火爆勢頭,這些創業公司一度炙手可熱。然而,受製於監管趨嚴與行業降溫等因素,它們很快歸於平淡。

草根軍團偃旗息鼓之後,銀行、券商和基金等正規軍進來了。

尤其在2016年末,招商銀行推出自主研發的智能投顧產品—摩羯智投,引起市場轟動,之後工行和中行等大行相繼殺入。

眾所周知,銀行有品牌優勢,有合規保障,有強大的客戶基礎,有豐富的產品資源,那麽智能投顧是不是迎來大爆發了呢?

遺憾的是,智能投顧至今依然不溫不火,一些銀行在早期的猛推之後,也漸漸減少了資源傾斜,陷入了發展瓶頸。

根據最新的數據,招行摩羯智投和中行中銀慧投的累計銷售額超過了100億元。儘管比起創業公司規模頗為可觀,但在這些銀行每年數千億的理財銷售當中佔比還很小,更落後於以先鋒基金、嘉信理財為代表的國外智能投顧巨頭。

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受製於欠發達的金融市場環境,中國的智能投顧產品在定位上出現了偏差,更多是一種銷售創新,而非服務創新。

換句話說,這些智能投顧往往是站在怎麽更好地賣產品去思考問題,而不是怎麽更好地服務用戶,做好投資者教育和投資者陪伴。

未來屬於智能理財

如上所述,在引入智能投顧之後,用戶並沒有獲得更好的理財服務。

從機構的角度,它們不是不想服務,而是服務能力不足,或者成本太高無能為力。

所謂能力不足,指的是機構不夠了解客戶,沒有清晰的用戶畫像,更缺乏對用戶意圖的洞察,也就很難給出合適的投資建議,更不必說教育和陪伴。

你不懂一個人,如何能夠服務好呢?

當然,如果像金融機構服務極少數高淨值客戶那樣,借助高強度的人力投入,完全可以做好服務。但是,面對中低淨值的普羅大眾,靠人力做好服務無法覆蓋成本,在商業上立不住。

這可以解釋,為什麽所有面向大眾的財富管理機構,很難跳脫銷售文化——投入產出比例決定了人力服務的缺失,於是形成了服務為表、銷售為實的結果。

正如白皮書所提到的那樣,在傳統理財服務模式下,產品銷售業績導向的價值定位,使得專員不一定完全根據客戶需求給出理財建議,可能產生較嚴重的風險錯配問題。

從這個意義上而言,智能投顧的困境早就被埋下了伏筆。因為中國一直缺少成熟的人力投顧服務,投顧作為一種商業模式尚未被證明。

概言之,現階段的智能投顧產品,很大程度上是用AI的新瓶子裝了理財銷售的舊酒,是一種先天不足的金融科技創新。

隨著資管新政的頒布,財富管理行業正在全面進入淨值化、去剛兌的時代,這對機構和用戶都提出了全新的挑戰,理財銷售的老路將難以為繼,智能理財服務是大勢所趨。

三大主要潛在選手

從當前的智能理財服務的市場格局來看,初步形成了傳統金融機構線上平台、互聯網一站式綜合平台、垂直化平台是等三大主要潛在選手。

陸金所是互聯網一站式綜合平台的典型代表。截至目前,陸金所的產品鏈已覆蓋14個品種,全站更有超過7000隻細分產品,已成為國內規模第一的線上理財平台。

白皮書認為,與金融機構和垂直平台相比,互聯網一站式綜合平台積累了大量交易、消費、支付、社交等方面的用戶數據,便於提高畫像精準度;同時,部分平台不僅具有較強的金融實力,還帶有典型的互聯網基因,在不斷優化產品、提高智能化水準方面具備優勢。

以陸金所為例,近年來致力於大數據、區塊鏈以及人工智能等方面的研發與應用,目前多項智能理財服務已經在平台上投入使用。而早在2015年,陸金所就在業內首家推出了結合大數據的KYC/KYP體系。

在7月9日舉行的白皮書發布會上,陸金所首席運營官崔永平表示,目前陸金所全平台底層已經布局了超過10萬個“神經觸點”,成為業內首個實現全流程布點的金融平台。

“通過它們,陸金所全程跟蹤投資者從來到陸金所後投前、投中、投後的每一個理財動作,覆蓋注冊、綁卡、交易、調倉、贖回在內全部生命旅程,幫助我們及時發現平台運營和客戶服務中的‘斷點’,優化平台流程,同時提升服務的準確性和及時性。”崔永平說。

與此同時,陸金所在10萬觸點的底層基礎和原有KYC/KYP的基礎上,獨立開發了KYI(Know Your Intention)體系,即覆蓋用戶全理財生命周期“意圖預測模型體系”,進一步強化了該平台動態化、場景化、精確化了解用戶畫像的能力。

基於KYI,陸金所通過大量用戶行為與數據,結合人工智能深度學習能力,得以形成意圖識別與預測的能力,以此幫助其了解用戶在每個時點的意圖和需要,甚至下一步的動作——這賦予了陸金所“選時”的能力,可以在合適的時間為用戶提供合適的服務。

這一整套的智能理財服務能力,得益於陸金所過去7年多來的技術投入和數據積累,也正是陸金所的最大競爭優勢。

“一座城市不是一天建起來的,尤其是地下管網等基礎設施不是一天建起來的,這些管網恰恰是保證城市正常運轉的最基本的東西。”崔永平說,“如果你想做這件事情,至少要先去把這些基礎的東西做好,否則你完全不是跟我在一條起跑線上。”

邁向智能理財4.0

據艾瑞測算,2016年中國智能理財服務市場規模僅300.7億元,到2018年已上升到2546.9億元,年複合增長率達191%。

可以預期的是,在監管支持等多重因素驅動下,智能理財服務的智能化水準將不斷提升,龐大的線上理財用戶也將快速轉化為智能理財用戶,智能理財服務市場規模將快速增加。

艾瑞預計到2022年,中國智能理財服務市場規模將超7000億元。

可以作為對照的是,美國智能投顧市場正處於高速發展時期。根據Statista預測,2019年美國智能投顧AUM(資產管理規模)將達到7497億美元,並在2019-2022年間保持18.7%的複合增長率,2022年將達到12525億美元。

基於互動體驗、智能匹配、投資者教育三大維度,白皮書在國內首次發布智能理財分級標準。

在此基礎上,白皮書將當前機構理財服務智能程度劃分為四大等級,即1.0理財自助答覆功能、2.0機器人理財助手、3.0智能理財互動系統、4.0智能理財服務生態。

受技術發展、數據積累、用戶意識等因素限制,當前中國智能理財服務的最高智能化水準還處於3.0階段,暫無企業或機構達到4.0的智能化水準。

艾瑞分析認為,未來,隨著監管層的進一步支持、行業競爭激烈程度增加、數據與技術的快速發展和理財用戶的激增,中國智能理財服務將逐步邁向4.0甚至X.0階段。

屆時,智能互動體驗、投資者教育等維度將繼續迭代升級,理財用戶與產品之間的匹配也將更加精準化,用戶需求與智能化系統將呈現雙向促進的態勢。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