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格力徘徊:優秀業績幾乎全靠單一產品支撐

在不到24小時的時間裡,中國家電製造商格力電器(000651.SZ)為投資者“製造”了多重情緒。

4月25日晚間,格力電器公布了2017年年報。數據顯示,格力電器2017年實現營收1482.86億元,同比增長36.92%。歸母淨利潤224.02億元,同比增長44.87%。兩者雙雙創出歷史新高,這是投資者意料之中的。

但意料之外的是,格力電器一反常態地宣布沒有分紅。要知道,最近10年,這家公司的高分紅是其受到機構投資者追捧的一個重要原因。按照往年分紅比例測算,格力電器每年的股息率都在4%左右,2016年年報中,更是豪擲超過108億元進行分紅。

4月26日,格力電器在交易中數次接近跌停,並以下跌8.97%報收。這又是一次意料之中——投資者用拋售給出對於不分紅的回答。不僅如此,深交所也對格力電器下發關注函,要求格力電器說明目前資金情況以及年度未進行現金分紅的具體原因及合理性,是否符合公司章程規定的利潤分配政策。

“格力這次有點違背傳統了。”在4月25日晚間的一個電話會議上,一位投資者直言。

至於不分紅原因,在年報中格力電器也給出了解釋:格力將在“技術相關多元化”的基礎上,逐步擴展到“業態相關多元化”,開始在智能裝備、智能家居、新能源領域嶄露頭角。格力電器董秘望靖東也在電話會議中提到,格力目前在做一個比較大的規劃。“未來會在製造基地、智能裝備、集成電路(IGBC)冷氣機內機主芯片這些方面會有支出。這次不分紅並不代表不重視投資者利益”,望靖東說。

顯然,這家年賺200億的公司目標已經不僅僅局限於起家業務冷氣機。從公司董事長董明珠與小米集團總裁雷軍打賭賣手機開始,格力電器就走上了一條多元化的“不歸路”。走上這條路的背後,與格力電器自身業務短板以及不斷“升”的競爭者,有直接聯繫。

但到目前為止,這條多元化之路並不順暢。格力電器不分紅要做“大規劃”也從側面佐證了這點。

業績新高背後的單一產品

細數格力電器的優點,確實不少。

首先,穩定的業績是主打牌。

格力電器是冷氣機行業當之無愧的霸主。產業在線數據顯示,2016年格力冷氣機內銷出口共計超3600萬台,穩穩佔據行業首席。2017年上半年格力中央冷氣機以18.1%的佔有率再次排名第一。

這家公司1996年在深交所主機板上市,20年時間股價增長近350倍,營業收入從上市之初的28億元增長至1100億元。2017年,格力電器營收突破了1500億元,同比增長36%。該增速遠超過去五年的收入增速。

在董明珠獨自執掌的五年裡,格力電器的營收是過去21年總和的1.9倍,利潤則是過去21年總和的近4倍。

部門:億元 來源:Wind

其次,傲視同業的毛利率。

格力電器在營收、業績穩健增長同時,還保持著較高的毛利率和傲視同業的淨利率水準。

冷氣機行業屬家電行業中毛利率表現較好的範疇。格力電器2017年銷售毛利率32.86%,在營收超過100億元的A股白電公司中最高。銷售淨利率更是遙遙領先,高達15.18%。與此同時,美的集團(000333.SZ)和青島海爾(600690.SH)的銷售淨利率為7.73%和5.62%。

來源:Wind

再次,格力電器的運營能力值得肯定。

2017年年報中,格力電器應收账款的周轉天數約為10.65天,但同期應付账款的周轉天數卻高達115天。也就是說,格力電器對於供應商的押账能力極強,但同時對於銷售方的收账能力卻沒有絲毫減弱。這兩個數據足以說明格力電器在行業內的議價能力。

來源:Wind

更別提格力電器手握著超千億的現金。

2017年年報顯示,格力電器貨幣資金達到996億元,雖相較去年半年報時1053億元略有下降,但仍接近千億元。美的集團、青島海爾貨幣資金分別為482億元和322億元,二者之和都不及格力電器。

在券商研報中,不少券商甚至將格力與蘋果公司(APPL.O)相提並論,稱兩者在現金儲備、盈利能力、產品價格高、產品結構等方面有很高的相似度。

來源:Wind

此外,還有大手筆的分紅。

格力電器每年的高分紅,也是投資者追捧的重要原因。單單格力電器每年的分紅就已經達到4%。股價的上漲對於格力的投資者而言,只是“意外的收獲”。

然而,格力電器如此優秀的業績,幾乎全靠冷氣機單一產品來支撐。

格力電器主營主品包括家用冷氣機、中央冷氣機、空氣能熱水器、生活電器、工業製品、手機等。但格力電器幾乎是A股市場上最純粹的冷氣機企業,冷氣機業務佔比高達82%。

“好冷氣機,格力造”,這一句耳熟能詳的廣告語已深入人心。格力此前也樂於在消費者心中豎立“格力=冷氣機”這一專業形象。

儘管冷氣機在家電行業領域是毛利率最高的產品之一,但依靠單一產品,所受的掣肘也十分明顯。“一家公司在規模較小時,專注於單一產品,這或許可以作為其生存之道,但在其營收超過1000億元之後,還只是以單一冷氣機為主打產品,這種策略就並不明智了。”家電行業分析師梁振鵬表示,首先,抗風險能力弱;其次,增長存在天花板。

格力電器不是沒有體驗過風險。

2015年,中國家電市場出現大幅滑坡,一直以來作為家電增長引擎的冷氣機行業也遇冷。格力電器出現了上市以來的首次負增長,全年營業收入下降近400億元,由2014年的1400億元降至2015年的1005.64億元,降幅高達28%。

同年,美的集團則因其多元化業務更強而很好地平滑了風險,總營收僅微降30億元,降幅2%。

來源:Wind

冷氣機行業因其產品屬性,還存在著一定的周期性變化。從格力電器近幾年的季度營收數據可見,冷氣機旺季通常發生在三季度。上半年,尤其是第一季度,格力電器業績一直不算亮眼。

董明珠已意識到單一產品成為製約格力電器進一步壯大的關鍵所在。自2012年擔任董事長以來,她便開始推進格力電器的多元化進程。

2011年年報中,格力電器還以“長期專注於製冷產業,走專業化發展的路線”為傲。2012年年報中,第一次提到“多元化”三個字,但依然表示“堅持走專業化發展路線,逐步實現專業化中的多元化”。

2013年年報中,這一描述變為“逐步實現專業化中的產品多元化”,增加了“產品”二字。

2014年年報中,格力電器明確提出,“將格力電器從一個專業生產冷氣機的企業發展成一個多元化的集團性企業”。

格力電器的打法也跟著戰略在進行調整,2012年格力電器推出了冰箱產品;2013年,格力電器又成立大松生活電器,主推小家電產品。

但這一系列努力收效甚微,並未在市場激起浪花。讓人印象深刻的卻是,董明珠親自走到一線,為自家產品代言,廣告詞從帶有產品的“冷氣機”字眼變為“讓世界愛上中國造”。

在白電市場飽和度如此之高的前提下,格力電器若希望通過其他小家電進行產業鏈布局,似乎有突圍“紅海”的難度。此路不通,董明珠似乎開始思考“新的增長點繼續落在家電領域是否正確”這個問題。更何況,小家電並不是有著冒險精神的董明珠的夢想所在。

在2015年冷氣機行業展乃至家電行業最難熬的這一年,格力不在家電領域戀戰,轉而加入智能手機大戰。但是種種跡象表示,格力手機在消費者心中並未樹立口碑,撇開巨頭蘋果、華為不說,亦未乾過來自東莞的“藍綠兄弟”。

總之,以上所有的多元化努力只是讓格力電器冷氣機業務營收佔比由此前的約90%的比例,降至如今的80%。

來自競爭者的壓力

格力那麽優秀,到底為何要頻頻與自己並不擅長的手機,甚至是造車扯上關係?答案之一或許也藏在競爭對手美的集團和海爾集團身上。

白電江湖歷來有“白電雙雄”一說,將美的集團與格力電器比較一番就會發現,格力電器或多或少帶著一些遺憾。

在總收入上,美的集團領先格力電器。在2017年年報中,格力電器營業收入已落後美的集團超過900億元。

2015年至2017年年報,美的集團的收入分別為1393億元、1598億元以及2419億元,同期格力電器僅為1005億元、1101億元以及1500億元。雖然格力電器在毛利率方面略高於美的集團,但是由於收入的原因,美的集團的淨利潤略高於格力電器。

來源:Wind

來源:Wind

造成收入上差異的並非由於產品定價和市場份額的原因,而是由於收入的業務組成。

格力電器一直夢想卻未能做到的多元化,美的集團做到了。

根據2017年年報披露的收入組成,格力電器1500億元的總收入中,來自冷氣機的業務收入達到了1234億元,佔了總收入的83%;生活電器的收入為23億元,佔比1.55%。

來源:Wind

相比之下,美的集團的收入更為多元化。

數據顯示,2016年美的集團大家電收入達到978億元,與格力電器該項業務的收入差距並不大。但同時,美的小家電業務的收入達到了432億元,遠超格力電器該項業務收入。此外,還有電機以及物流等分板塊的業務收入。

到了2017年年報中,情況有了更大變化。傾向於外延式擴張的美的集團收購完成庫卡集團和東芝白電業務之後順利並表,美的集團的收入分為了消費電器、暖通冷氣機以及機器人及自動化系統三大部分,其中消費電器即之前的小家電業務、大家電業務中的洗衣機以及冰箱,暖通冷氣機即此前的大家電業務中的冷氣機。

不難發現,除了冷氣機業務,毛利率接近但市場更大的小家電業務也是美的集團的重點。2017年,美的集團消費電器業務收入達到了987億元,較2016年同期663億元的收入,增速達到30%。此外,機器人業務也為美的集團貢獻了270億元的收入,佔比達到12.2%。

來源:Wind

格力電器成績遙遙領先,美的集團卻是各科全面發展。總分相比,不偏科的自然總分就高一些。多業務收入正是美的營業收入超過格力電器的主要原因。

而兩者在資本市場上的估值也隨之發生變化,市場對美的集團似乎更為追捧。

截至4月26日收盤,格力電器的股價為45.58元/股,對應的市盈率為12倍,總市值為2742億元。美的集團的股價為51.40元/股,對應的市盈率為20倍,總市值為3384億元。自2015年以來,同屬消費家電行業,格力電器的估值明顯低於美的集團。在美的集團成功收購庫卡集團之後,這一趨勢日漸明顯。

美的集團選擇的是外延式擴張。2016年,美的集團先後拿下了東芝白色家電,收購意大利中央冷氣機企業Clivet ,收購全球機器人龍頭庫卡集團,總金額超過300億元。

其中,收購機器人龍頭公司庫卡,美的產業鏈條延伸至機器人業務。機器人及自動化系統為美的集團在智能製造的發展之路上贏得了先機。

來源:Wind

海爾集團同樣也是一位“績優生”。2017年全年來看,海爾各項業務全面開花,冰箱、洗衣機、冷氣機、廚衛四大產品市場佔有率均有所上升。更值得注意的是,向來以低價示人的海爾,2017年價格也上漲了不少,且零售價領漲行業。洗衣機漲16%、冰箱漲17%、冷氣機漲10%。

海爾集團新的“殺手鐧”是卡薩帝。這個海爾旗下高端品牌持續高速增長,帶動海爾產品整體高端化轉型。中怡康數據顯示,去年1-9月,卡薩帝整體均價超行業近3倍,1萬元以上冰箱市場佔比達36%。卡薩帝前三季度銷售增長41%,大幅帶動海爾銷售均價和收入端的增長。

同時,海爾此前收購的GEA整合效應超市場預期,並正逐漸成為公司業績新的增長極。2017年前三季度,GEA貢獻營業收入342億元,貢獻淨利潤18.8億元,分別約佔公司合並報表口徑的30%左右。

如果說美的集團、海爾集團未來路線已逐漸清晰,那麽格力電器的未來還處於摸索階段。格力電器和董明珠都知道,多元化的業務發展才是集團的生命之源。因此,手機、造車等看似毫無協同性的業務都出現。

家電行業資深觀察員劉步塵對界面新聞表示,中國三大家電巨頭,唯獨格力沒有跨國並購,是有深刻背景因素的。三大家電巨頭是兩種企業文化:美的、海爾是開放的企業文化,兼容並包;格力是相對封閉的企業文化,強調獨立自主發展。這種文化與企業性格,不是很適合跨國並購。“但是我認為,近年來格力電器最主要競爭對手美的集團、海爾集團連續實施跨國並購,企業規模迅速擴大,對格力電器管理層形成強烈刺激。格力電器很有可能在今明兩年內發起類似的大型跨國並購。這次的不分紅也極有可能是為日後的合並做準備。”

繞不開的造車夢

要知道,智能裝備並非董明珠多元化的首選方案。投資者如果還對2016年10月底的那次格力電器臨時股東大會場景有所記憶的話,就會知道董明珠志在新能源汽車。

那次股東大會上,董明珠除了“因為現場沒有鼓掌而當場發飆”之外,真正動氣的是那次大會否決了她籌劃已久的格力收購銀隆的籌資方案以及定增方案。方案顯示,格力電器擬以130億元的價格向珠海銀隆全體21名股東發行股份購買其持有的珠海銀隆合計100%股權。同時,擬向格力集團、格力電器員工持股計劃等8名特定投資者非公開發行股份募集不超過96.94億元,擬全部用於珠海銀隆的建設投資項目。

不過,董明珠並沒有放棄。2016年12月15日,董明珠個人聯合萬達集團、中集集團、北京燕趙匯金國際投資公司、江蘇京東邦能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等5家企業和個人與珠海銀隆簽署增資協定,共同增資30億,獲得珠海銀隆約22%的股權。

但是,珠海銀隆的業務能力在業內並未得到認可。

珠海銀隆的核心技術是一種基於鈦酸鋰材料而製成的新能源電池產品,由這一脈絡展開並進入新能源汽車、儲能產品的開發、生產及銷售。也就是說珠海銀隆的核心競爭力在鈦酸鋰電池技術。

鈦酸鋰材料作為負極在專業領域尚未得到主流推廣。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電池行業專家表示,國際上主流的方向主要是研究正極材料發電的使用性,其中主要包含高鎳正極材料等三元正極材料。而珠海銀隆所使用的鈦酸鋰材料目前還未成為國際上使用的主流材料。“國際上對鈦酸鋰的發展路線並不看好,短期來看,鋰電池的使用是很難受到威脅的。”

除此之外,珠海銀隆的生產資質也尚未得到認可。

據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汽車行業分析師介紹,目前珠海銀隆只是擁有純電動客車的生產牌照。而小轎車的生產資質才是真正的稀缺資源,珠海銀隆想要獲得小型轎車的生產資質並不容易。

換而言之,短期之內董明珠想通過銀隆的發展反哺格力電器的多元化戰略,困難不小。

格力的下一步

劉步塵對界面新聞記者表示,目前格力電器冷氣機產業表現良好,尤其盈利能力持續提高,做到這一點非常不容易。但是應該看到,2017年格力電器營收增幅較高,具有偶然性和不可持續性。

那如今格力電器應該做些什麽?

首先必須要堅守冷氣機優勢主業不動搖,在冷氣機領域縱向擴張。

格力取得如今的成就,與此前堅持專業做冷氣機的戰略分不開的。而今,雖數次提及多元化發展,但冷氣機主業依然要堅守不動搖。

昔日的冷氣機霸主——春蘭冷氣機的落沒就是一個活生生的案例。20世紀90年代,春蘭冷氣機曾在中國冷氣機市場佔有高達30%的市場份額,有著“中國冷氣機之王”的稱號。

1997年春蘭便開始了多元化之路,先後布局摩托車、洗衣機、冰箱、汽車底盤和壓縮機等項目。高速擴張至不熟悉的領域,其結果可想而知。如今的春蘭冷氣機早已退出一線。1994年便登陸A股市場的春蘭股份(600854.SH)淪落至2016年年營收不足2億元,市值不足25億元的殼公司,令人唏噓。

冷氣機行業遠未到頂,也是格力電器應堅守主業的重要原因。

從國家統計局的城鄉每百戶冷氣機擁有量對比可以看出,農村的冷氣機普及還遠未達天花板,市場還有很大的提升太空。同時,城市冷氣機戶均擁有量也正從1向2邁進,從基礎到高端智能,從定頻到變頻,從高能耗到節能的變化。冷氣機行業的轉型更新,也提醒著格力要繼續深耕冷氣機市場。

來源:Wind

其次,家電行業還有很多新興高毛利率產品,這些領域仍未誕生國產行業巨頭。

在尋求新的利潤增長點時,跨界並不一定是最好選擇。跨界布局一個全新的領域,尤其是新能源汽車領域,不僅經驗不足,而且投入巨大,投資周期長,回收期長,過往的產品線、銷售管道等都不能為新業務所用。一切從零開始,一旦出現風險,對企業的影響是傷筋動骨的,甚至是致命的。

但如果是高毛利的新興家電產品就不一樣了。

在格力專賣店裡擺上一台吸塵器、淨水器、空氣淨化器,顯得非常自然。格力電器擁有獨有的區域代理製和格力品牌專賣店的管道模式,同時,這家公司在工業設備製造領域積累了多年經驗。從專利設計,到生產管道,到銷售管道,從經驗到協同,如今格力電器所擁有的經驗,都能用上。如此一來,董明珠也不必為了推銷格力手機,而屢次被傳出讓員工、經銷商等捆綁購買的消息。

從消費更新這一角度看,吸塵器、淨水器、空氣淨化器、洗碗機等領域正進行著一場“從0到1”的革命,這些產品單個產品的市場規模都還很小,但爆發力極強。市場普及度在提高,市場需求在上升。

這些行業中,國內仍未誕生知名的龍頭企業。市場想象太空更大,發展前景更為樂觀。

劉步塵也同樣表示,“如果格力電器仍堅持以冷氣機為主,智能裝備獨立發展的模式,格力電器很難實現持續發展,營收規模有可能被主要對手遠遠甩下。格力電器兩條腿走路,不可拘泥於獨立自主。”

根據最新的公告,格力電器未抵住來自各方的“壓力”,稱公司將充分考慮投資者訴求,將進行2018年度中期分紅,分紅金額屆時依據公司資金情況確定。

分紅與否僅僅是短期內的問題,長期來看,格力電器最大的問題在於如何抗衡美的集團,以及自身更長遠的發展。無論如何,格力電器都需要一個全新的盈利點。會是造車、小家電還是智能裝備?格力電器似乎還沒想清楚。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