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擁兵30多萬瓦崗大軍,為什麽邙山一戰,頃刻土崩瓦解

隋朝末年,轉戰四方稱雄中原的瓦崗軍。李密攜徐世勣、秦叔寶、程知節、魏征等名將,成為了風光一時的起義軍。但為什麽邙山一戰,讓曾經讓天下義軍推戴的盟主,勢力達到頂峰的瓦崗軍,為何突然之間風吹雲散,頃刻之間土崩瓦解?

首先,強攻洛陽是最大戰略失誤,喪失了繼續發展壯大的機遇。隋末瓦崗軍的發展壯大,李密是關鍵人物。李密曾在楊玄感麾下,向其建議直取長安,不打堅固的洛陽,結果楊玄感剛愎自用,不采取李密的建議,兵敗於隋軍被殺。教訓之深刻,但到了李密自己也重蹈覆轍。

此一時,彼一時的李密,殺了張須陀,破金堤關,還接連攻城略地,把隋朝的回洛倉、黎陽倉等幾大糧倉,佔為瓦崗軍所有,勢力迅速擴大,一下成為北方義軍的盟主。

早年李密勸楊玄感先攻長安,不打洛陽。到了李密自己有決策權力的時候,李密犯了同樣的錯誤。堅持不攻長安,先打洛陽,這就鑄成了瓦崗軍最大的戰略失誤。洛陽由王世充精兵把守,李密考慮到這一點,但李密不是一無所有的李密,而有著數十萬雄兵,有著幾十個州的地盤,拿下洛陽感覺就如同探囊取物。

瓦崗軍沒有穩定的根據地,處在流動作戰狀態。強攻洛陽沒有奏效,瓦崗軍一時無法脫離戰事,只有與王世充進行了曠日持久地拉鋸之戰。瓦崗軍在洛陽拔不出腳,無疑喪失了繼續發展壯大的大好良機。

其次,選擇與宇文化及交戰喪失了坐收漁翁之利的機會。618年,宇文化及在江都弑殺隋煬帝後,率驍果軍北上返回長安,此時的洛陽是通往長安的必經之地。李密也正好與王世充苦戰之際。如果李密選擇先放宇文化及一馬,宇文化及背負著弑君的惡名,是誰都不會放過宇文化及的。

瓦崗軍一旦放他入關,自然會有人會收拾他。特別是王世充也不能放過宇文化及。此時的李密再躡其後,一定能坐收漁翁之利。不僅解決久攻洛陽不下的難題,也解決了宇文化及的問題。李密又一次的錯誤判斷和決策,選擇了與宇文化及作戰。

李密自恃兵力強盛,但驍果軍也是隋朝最後一支主力軍,精銳中的精銳。李密帶領瓦崗軍經過激烈的惡戰,最終打敗了宇文化及,但瓦崗軍受到了重創。久戰不下洛陽,李密只得重整兵馬,繼續攻打洛陽。

李密選擇與驍果軍作戰,勁兵良馬都在作戰中消耗了差不多。再與王世充對戰,瓦崗軍的昔日之勇基本上沒有了。正是李密這兩次錯誤的決策,是瓦崗軍兩大戰略失誤。不久的將來,真地迎來了瓦崗軍的土崩瓦解。

再次,驕傲輕敵邙山之戰喪失了鹹魚翻身的時機。洛陽之戰,王世充和李密雙方各損戰將許多,激烈交戰不下於百餘次之多。瓦崗軍銳氣大減。加上瓦崗軍後勤補給跟不上,因為來自隋朝糧倉儲糧,沒有補給系統。所以久戰的瓦崗軍,越戰越沒有信心,拿不到賞賜,軍心是日漸離阻。

王世充抓住瓦崗軍軍心不穩,久戰疲憊之機,前與瓦崗軍決戰。李密在邙山南麓擺陣迎戰王世充。由於剛勝宇文化及,李密也輕視王世充,但王世充以200余奇兵突襲成功,瓦崗軍大敗。由於李密打算回到洛口倉城重整兵馬,結果敗走虎牢關。

瓦崗軍屢敗之餘,加上李密的驕傲輕敵,給了王世充喘息機會。邙山之戰大敗,徹底讓李密看到已無翻身的可能,隨後投降了李唐,不久後被殺。邙山的慘敗,瓦崗軍瓦解,是李密戰略失誤、內部失和、常年征戰等致命的原因。另外,瓦崗寨內部兩大派系火並的後遺症,也是李密兵敗的原因之一。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