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屠呦呦:蒿草青青 呦呦晚鳴

屠呦呦獲諾獎後在家中留影

央視網消息(記者陳思源):如果屠呦呦沒有發現青蒿素,人類與瘧疾已持續千年的戰爭,也許依舊一眼望不到盡頭。在抗瘧新藥品尚未問世的時代,每年大約有五十萬人死於瘧疾,其中多數為兒童。如果以拯救了多少人的生命來衡量一個科學家的偉大程度,那麽屠呦呦一定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由於她的發現,過去二十年瘧疾的致死率降低了一半,數百萬人的生命得以挽救。

屠呦呦也許並非意識不到自己的貢獻,只是相比於站在人群中央,她更加習慣的領獎台是一間彌漫著化學藥劑氣味的實驗室。在85歲生日的前20天,她從瑞典國王手中接過了諾貝爾獎的獎章和證書,成為中國首位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科學家。

向醫而行

1930年的冬天,一名女嬰降生於浙江寧波開明街的屠家。屠家繼三個兒子後喜得千金,喜不自勝的父親吟誦《詩經》中的詩句“呦呦鹿鳴,食野之蒿.....”吟完詩又對仗了一句“蒿草青青,報之春暉”。父親沒有想到,隨口吟出的詩句,仿佛是一種預言,不僅吟出了女兒的名字,也冥冥中為女兒一生的事業埋下了伏筆。

幼年屠呦呦與母親

屠呦呦上中學時整體成績平平,唯獨生物成績較為突出。生物課上,她總是聽得津津有味,還勤學好問。14歲時,哥哥屠恆學贈給屠呦呦一張照片,照片背面寫道:“呦妹:學問是無止境的,所以當你局部成功的時候,你千萬不要認為滿足,當你不幸失敗的時候,你亦千萬不要因此灰心。呦呦,學問決不能使誠心求她的人失望。”

屠呦呦理想的萌發,來自青春期的一場大病。16歲的她患上肺結核,不得不休學,經過兩年多的治療才得以康復。躺在病床上忍受疾病折磨的少女開始思考未來的道路。“醫藥的作用很神奇,我當時就想,如果我學會了,不僅可以讓自己遠離病痛,還可以救治更多人,何樂而不為呢?”屠呦呦回憶。

幾年後,屠呦呦如願考入北京醫學院藥學系。畢業後接受中醫培訓兩年半,並一直在中國中醫研究院工作。這一工作,屠呦呦便把自己的大半輩子都“搭進去”了。

在中醫研究院中藥研究所任研究實習員的屠呦呦與老師樓之岑副教授一起研究中藥

蒿草青青

屠呦呦的個性,像極了她手中的一株青蒿。這種不起眼卻挽救了數百萬人生命的植物,幾乎在大半個中國的土地上都能找到它的身影。山谷、河邊、路旁,甚至在石縫裡也能看到它頑強生長的身影。

“執著”,是屠呦呦身邊的同事對她一致的評價。青蒿素的發現和提取過程並非一帆風順,從1969年承擔抗瘧中藥研發的任務,到1999年世界衛生組織將青蒿素列入“基本藥品”名單進行世界範圍的推廣,屠呦呦花了整整三十年時間,經歷了無數次的失敗,才最終贏得了這場“戰役”。

直到發表諾獎獲獎感言時,屠呦呦對這些經歷依舊記憶猶新:在接受研發抗瘧中藥的任務後,她開始馬不停蹄地搜集整理歷代中醫藥典籍,走訪老中醫,同時調閱大量民間方藥,編寫出以640種中草藥為主的《抗瘧單驗方集》。

然而,要從640種藥物中篩選出對瘧疾真正有效的藥物,其難度可想而知。在青蒿之前,屠呦呦還研究過190種樣品,但都沒有得到理想的結果,研究一度走入了死胡同。屠呦呦後來回憶道:“我也懷疑自己的路子是不是走對了,但我不想放棄。”功夫不負有心人,就在她一籌莫展之際,卻意外在古籍《肘備份急方》記載的“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中得到靈感,開始了對青蒿素的日夜研究。

屠呦呦在實驗室做實驗

20世紀70年代中國的科研環境十分艱苦。當時實驗室設備簡陋,連基本的通風設施都沒有,但任務時間又很緊迫,屠呦呦為了加快提純速度,甚至用水缸取代實驗室常規提取容器來提取青蒿乙醚提取物。沒有防護裝備的科研人員接觸大量對身體有害的有機溶劑,出現了各種程度的病狀,屠呦呦也得上了中毒性肝炎。

“現在往回看,確實太不科學了。但當時就是這樣。即使知道有犧牲有傷害,也要上。”中國中醫科學院前院長張伯禮說。

為了確保青蒿素用於臨床的安全性,屠呦呦甘當“小白鼠”,以身試藥,住進了東直門醫院。她向領導提交志願試藥報告時鏗鏘有力地說道:“我是組長,我有責任第一個試藥!”

對於她的選擇,丈夫李廷釗既心疼又理解:“一說到國家需要,她就不會選擇別的。她一輩子都是這樣。”

呦呦晚鳴

耄耋之年,屠呦呦的聲音終於被全世界聽到了。在發表諾獎獲獎演說時,這位85歲老人的聲音並不算十分有力,一如她顫顫巍巍的走姿。主持人在她演講過程中一直跪在地上,一隻手從後面扶著這位老人,另一隻手為她拿著話筒。

在獲獎後,榮譽也紛至遝來。2015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將在宇宙中遨遊的第31230號小行星命名為屠呦呦星。2016年,屠呦呦獲得2016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18年,她被授予“改革先鋒”稱號。她的事跡被寫入教科書,成為全國青少年學習的榜樣。2019年9月17日,她被授予“共和國勳章”。但對於人生進入第89個年頭的屠呦呦來說,她更在意的事情是“在這座科學的高峰上,我還能攀登多久?”

在屠呦呦身上,能清楚地看見一個科學家淡泊名利的品質。獲獎後的這些年,這位年近90的科學家沒有停歇,依舊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科研上。面對榮譽,她只是擺擺手:“得獎、出名都是過去的事,我們要好好‘乾活’。”她不想宣傳自己,鮮少接受媒體採訪,諾獎頒獎典禮結束後,官方組織了一場對所有諾獎得主的集體採訪,她都婉拒了。

屬於屠呦呦的時刻終於到來,她緩緩走到人群中央,接過金色的獎章。作為回禮,她贈送給世界的禮物是一座中國醫藥學的寶庫。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