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期市開放:三大交易所制定“國際定價中心”路線圖

  期市開放下一站:三大交易所制定“國際定價中心”路線圖

  本報記者 董鵬 鄭州報導

  相比於信託、保險,期貨行業前幾年發展緩慢,但自2015年10月方星海上任證監會副主席,並分管期貨市場後,場內、場外衍生品市場發展大幅提速。

  面對早前存在的投機程度高、定價能力弱的問題,監管層開出的“藥方”是推動期貨市場機構化、國際化,如今效果開始顯現。

  9月8日至9日,“2018第三屆中國(鄭州)國際期貨論壇”便釋放了多個關鍵數據,PTA期貨法人客戶持倉量佔比66%、原油期貨境外投資者成交量佔比10%、鐵礦石期貨境外開戶數逾八十多個這為當前市場機構化的特徵,以及國際化的趨勢提供了有力佐證。

  法人漸成“主力”

  “目前鄭商所上市交易18個期貨品種和1個期權品種,主要品種成交量位居全球同類品種前列,法人客戶日均交易量佔比達到53.9%,棉花、PTA、菜粕等品種持倉結構接近國際先進市場同類品種水準。”鄭商所理事長陳華平9月10日介紹稱。

  新湖期貨董事長馬文勝9月8日也指出,5年前市場交易者多以自然人為主,通過買賣獲取價差收益。如今,每筆成交涵蓋了大量機構參與,既包括了實體企業的風險對衝頭寸、資管產品的頭寸,還包括了風險管理子公司的期現業務頭寸。

  鄭商所數據則顯示,2018年1-8月,參與PTA期貨交易的法人客戶持倉量佔比達66%,同期白糖期貨法人客戶日均成交4.84萬手,日均持倉16.95萬手,佔持倉總量的47%。

  “PTA期貨價格已成為現貨貿易的定價基準,目前有90%的PTA生產企業和貿易企業,80%以上的聚酯企業都在利用PTA期貨規避風險。”鄭商所副總經理喻選鋒9月9日表示。

  此外,受益於期權、場外業務的發展,實體經濟風險對衝的“工具箱”得到進一步豐富。從傳統的套期保值業務,衍生出了基差交易、倉單融資等多種形式。

  國際化“成績單”

  當前期貨市場的轉變包括兩個層次,服務實體經濟引發的市場結構變化為“對內”,推進市場國際化進程則為“對外”。

  方星海更將其形容為,品種、機構和投資者“三箭齊發”,這對應了原油期貨上市、《外商投資期貨公司管理辦法》的發布,以及上期能源、大商所在港注冊為自動化交易服務(ATS)提供者。

  “原油期貨目前已完成開戶的境外投資者有53個,包括了來自中國香港、中國台灣,以及新加坡、英國和美國的投資者,還有大量來自中東、南美、澳洲的投資者開戶工作也在進行中。”上期能源副總經理陸豐9月8日表示,“境外投資者近期持倉量大致在10%到30%之間,佔總成交量的10%。”

  接力原油的鐵礦石期貨,國際化情況也較為樂觀。

  大商所國際合作部副總監鄭賾瑜8日表示,截至8月中旬,鐵礦石期貨境外開戶數八十多個,大概分布在亞洲、大洋洲和歐洲,“已圓滿完成了國際化平穩啟動的既定目標”。

  反觀鄭商所和上期所,PTA和20號標膠引入境外投資者亦在籌備中。

  “境內三家商品期貨交易所都已制定了一兩個品種在一定期限內成為國際定價中心的路線圖,正積極推進落實,證監會將對落實情況進行定期檢查考核。”方星海9日表示。

  此外,方星海還釋放出“期貨交易所擴大國際合作”的信號,包括產品互掛、股權互持等。

  (編輯:巫燕玲)

責任編輯:吳化章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