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創新是找死”,柳傳志之問對嗎?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郭朝暉】

最近,柳傳志給聯想的全體員工發了一封公開信。信中寫道:“創新是找死、守成是等死,我們到底應該怎麽辦?”這句話,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引發了社會的熱議。

要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回到問題的本源:什麽是創新?

創新理論之父熊彼特認為:創新是企業家對資源的重新配置。他還進一步解釋說:發明並不等於創新,只有將發明用於經濟活動並且取得成功才是創新。柳總是聯想公司的創始人,是中國科技企業“教父級”人物,而聯想也確實取得了經濟上的成功。按照熊彼特的觀點,他本人就是一位成功的創新者。

靠創新起家的柳總,怎麽突然害怕創新了?因為環境在變。

從創立至今,聯想的產品幾乎從來都不是世界上最先進的。聯想能發展成世界上有影響力的大公司,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配置”了“中國廉價勞動力資源”。其實,從經濟學的角度看,中國過去的經濟發展主要都是依靠資金和勞動力的投入得到的。企業的技術來源主要是引進、購買和模仿並伴隨少量的改進。很少企業擁有自己拿得出手的獨創技術。

但是,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口紅利的逐步消失、貿易戰的興起,這種模式走到頭了。在資源配置的要素中,技術的重要性越來越強。這時,“技術創新”才真正變得重要起來。

柳總說的創新,重點應該在技術,而不僅僅是資源配置。而且,他關心的技術應該不是小改小革,而是事關企業發展的技術方向。

柳傳志的觀點聽起來令很多人不舒服,但對許多企業來說卻是句大實話——他不過是那個敢於指出皇帝沒有穿衣服的孩子。

技術創新的困難遠遠超出人們的想象。美國GE公司最近被踢出道瓊斯指數名單,與其數字化轉型遭遇的挫折有關。有二十世紀最優秀CEO之稱的、原通用汽車董事長斯隆先生認為,研發管理是企業最困難的管理。最近華為公司在手機方面發展很快,為人稱道。但對公司來講,這個領域當初是“偷偷搞出來的”意外收獲,並不是公司戰略策劃出來的。如果任總知道得早,可能早就被滅掉了。

最近這些年,政府非常重視創新,也湧現出大量的成果。對於這種現象,我還可以說一句比較難聽的話:大量“重大的創新”往往是包裝出來的。相當多的成果是對國外技術的模仿和跟隨,並不是真正意義的創新。如果企業滿足於這樣的“創新”,不過是“自欺欺人”。從這種意義上講,柳傳志的頭腦是冷靜的。

大公司要面對大市場才能養活自己,而大市場的競爭一定是激烈的。對於那些市場發展緩慢、甚至日漸萎縮的競爭性行業,沒有創新轉型,企業可能會死。柯達膠卷是這樣的典型。而聯想的主流產品,也正面臨著市場萎縮的困境,“守成是等死”是肯定的。

然而,“創新就是找死”嗎?肯定不是。世界上有這麽多優秀的“百年老店”,多次靠創新轉型換發青春。正如IBM前董事長郭士納說的:誰說大象不能起舞?

所謂“創新是找死”,本質就是創新的不確定性極大。國外有人統計,能取得經濟成功的科技項目不到十分之一。有人甚至提出:隨意否決一個創新項目,有六、七成的把握是對的。

創新的這種特點,迫使我們要改變思維和做事的方式。通俗地說,在創新工作中,過於追求研發工作“靠譜”,恰恰是“不靠譜”的。由此看來,搞創新的人不能害怕失敗,“創新是找死”的態度本身就是錯誤的。

創新的風險大是事實。對於這樣的問題,正確的態度不是回避創新,而是學會創新。我把熊彼特的觀點闡發一下:技術創新本質上是企業的風險投資行為。所以,學會創新的關鍵,是在項目選擇、目標定位、資源配置、過程管理等環節學會掌控風險,實現風險投資效益的最大化。這些不是技術問題,而是技術管理問題。這裡有很大的學問。

據筆者的觀察:國內很多企業家完全沒有意識到研發管理的重要性。在有些人眼裡,創新就是科學家或發明家高手關在黑屋子裡搞研究,突然冒出來讓人眼前一亮的成果。於是,企業要提高創新能力,就要花大價錢請一位“科技大牛”做“領軍人物”。

對此,我經常懷疑持有這種觀點的人“武俠小說看多了、中毒太深”。在我看來:現代企業的技術創新,首先是研發管理者的問題,其次才是技術人員的問題。這就好比打仗:勝負首先是指揮員的事、其次才是戰士的事。越是重大的創新,越是這樣。

松下幸之助很早就提出,企業未來的興衰關鍵在研發管理能力。華為的創新工作之所以有起色,與其研發管理能力強大有關。10多年前,華為斥巨資引進IBM公司的IPD(集成產品開發)研發管理體系,才造就了今日之華為。

IPD為什麽重要呢?舉個例子:需要解決產品定位的問題——什麽樣的產品才是市場需要的,同時又是技術上可以實現的、成本上可接受的、時間上可以允許的。為此,要平衡市場、研發、採購、製造等多個部門的問題,這就是研發管理。再比如,如何配置資源,才能保證高效、高品質地完成研發工作?要避免拖期、避免設計出漏洞百出的產品,這也是管理。如果傳統的技術創新對個人的知識和能力依賴性很強,現代的創新靠的是團隊的能力。

創新管理涉及的內容還有很多。比如,項目的規模、風險的大小,合適的管理方法。為此,有的企業把研發部門劃分成兩個以上的部門,分別從事不確定性大的“研究、探索”和不確定性小的“研發”工作。有的企業則是通過購買、合作研究等方式,獲得自己所需的技術。確定獲得技術的方式,也是研發管理應該統一考慮的問題。

中國企業創新的短板,就在創新管理。有人認為,國外科技人員的勞動力成本相對較高,但投入產出比卻可能比國內高10倍以上。這與研發管理水準有極大的關係。

可悲的是:很多企業的研發管理者還沒有認識到自己的問題。管理者把自己當成“當官的”、把自己的定位成“考核者”、“評判者”。他們只要能制定出一套“客觀的”標準,給科技人員“打分”就可以了。更有甚者,某央企的研發部門,甚至直接考核科技人員的工時。這簡直是把自己當成了工地上的“監工”。

如果研發管理處於這種水準,那和世界上先進企業競爭創新能力時,就像冷兵器時代的軍隊對陣現代化軍隊——結果只能是“找死”。因為這種企業的創新不再是企業的投資行為,而是“燒錢”的行為,連賭博都不如。不死才是奇怪的事。

“創新是找死、守成是等死,我們到底應該怎麽辦?”這句話,柳總應該問自己才對。他需要通過資源的配置,提升聯想的研發管理能力。這一點,別人是幫不了他的。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