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小鎮青年曾國藩來到北京以後,為什麽要學做聖人

全文共3911字 | 閱讀需8分鐘

誰年輕時沒自卑和焦慮過?

1

曾國藩為什麽要學做聖人

剛剛到北京的曾國藩不光是見識狹窄、觀念鄙俗,性格上還有很多缺點。

第一個是浮躁、坐不住。曾國藩留給後人的印象是性格厚重富於耐性。據說按“星座學”來說,這是“土象星座”比如金牛座人的特點。據說金牛座人“具有持之以恆的精神,適合從事需要頑強毅力和付出長期艱苦努力的工作”。

但是曾國藩的生日顯示,他居然是射手座。射手座人的性格特點是什麽呢?據說是“像風一樣自由”,活躍外向,坐不住。曾國藩在青年時代恰恰如此,他是一個非常愛交朋友、非常愛串門、非常愛聊天、非常愛開玩笑的人。

翰林官員是非常清閑的,通常一個月只需要初一、十五上兩天班,點個卯,其他時間都可以自由支配。因此進士們剛進翰林院,很像今天我們剛剛進入大學校園,經過多年苦讀,終於可以松口氣了。所以很多翰林都開始放任自己,給自己放羊,曾國藩也是這樣。道光二十年(1840)六月初七日他在日記中說:

“留館後,本要用功,而日日玩愒,不覺過了四十餘天。前寫信去家,議接家眷。又發南中諸信。比作季仙九師壽文一首。余皆怠忽,因循過日,故日日無可記錄。”

在翰林院工作的開頭四十天,除了寫了幾封家信和一篇文章外,什麽正事都沒做。每天就是串門聊天飲酒下棋。

翻開曾國藩日記,我們會看到他責備自己“宴起”“無恆”“太愛出門”的記載到處都是:

“無事出門,如此大風,不能安坐,何浮躁至是!

心浮不能讀書……

自究所病只是好動不好靜。

晏起,則一無所作,又虛度一日,浩歎而已。

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那時候的曾國藩還有一個愛好,就是愛看殺人。曾國藩住在城南菜市口附近,清代的時候那裡是刑場。所以曾國藩隔山岔五,就和朋友們一起去看殺人。

曾國藩性格中第一個毛病,就是靜不下來,生活不規律。他的第二個毛病是為人傲慢,修養不好。如前所述,曾國藩是同學中唯一的進士,又點了翰林,因此難免覺得自己很了不起。

到了北京之後,曾國藩交了很多朋友。他的兩個最好的朋友都說他身上最大的毛病是傲慢。陳源兗說他“無處不著怠慢之氣”,就是說你從腦瓜頂到腳底跟,每個毛孔都散發著傲慢的氣息,人家跟你交往,第一感覺是你這個人很傲,而且“自是”,也就是說什麽事都認為自己對,聽不進不同意見。曾國藩另一位畏友邵懿辰則說曾國藩“慢,謂交友不能久而敬也”。也是批評他傲慢,說他剛剛與人認識的時候,還顯得很謙遜,但是與人交往時間久了,就不自覺地露出傲慢的本色。

因為修養不好,脾氣暴躁,曾國藩到北京的頭幾年經常跟人發生衝突。有一次他跟一個同鄉—刑部主事鄭小珊,因為某事意見不一致吵起來了,隔著桌子就要動手,大家給拉開後,還彼此指著對方的鼻子破口大罵。曾國藩在日記當中說是“肆口謾罵,忿戾不顧,幾於忘身及親”,罵了很多非常難聽的話,甚至於都“問候”了對方的家人。曾國藩後來非常後悔,因為這種舉動實在是有辱斯文。

第三個毛病是“虛偽”。當然這種“虛偽”不是指他多麽大奸大惡,而是指他跟普通人一樣,在社交場合容易順情說好話,發出一些言不由衷的讚美,而且還喜歡誇誇其談,不懂裝懂。邵懿辰有一次對曾國藩說,你的缺點,除了“自是”外,還有一條,就是“偽”,“謂對人能作幾副面孔也”。

曾國藩年輕的時候,這個毛病確實很嚴重,比如他道光二十二年(1842)十月初四日日記說,有一個叫黎吉雲的朋友來拜訪他,“示以近作詩。讚歎有不由中語,談詩妄作深語”。黎吉雲到家裡來拜訪他,拿了一疊剛寫的詩,請曾國藩點評,曾國藩感覺這詩寫得不怎麽樣,但是一開口,卻言不由衷地誇獎起來。說著說著又開始顯示自己在詩學方面的素養,說了一些故作高深的話。把黎吉雲送走之後,曾國藩反思剛才自己的言談舉止,感覺臉上有點發燒。

除了以上三點,曾國藩認為自己還有一大缺點,必須改過,那就是“好色”,愛看美女。比如有一次他在朋友家看到主婦,“注視數次,大無禮”。

今天看來,這似乎有點可笑。血氣方剛、剛過而立的他,見到美女自然會多看幾眼。這不過是正常的本能反應,然而在那個時代,曾國藩卻認為這是一個嚴重問題。曾國藩日記中多次記載自己犯這樣的“錯誤”。

道光二十二年(1842)十二月,曾國藩得知他的朋友納了一個妾,長得很漂亮,於是借故到這個朋友家,聊了一會兒天后,再三強迫這個朋友把小妾領出來讓他看看。曾國藩見了小妾,又和人家開了幾句玩笑,調笑了幾句,回家他在日記當中寫道:“友人納姬,欲強之見,狎褻大不敬。”

還有一次,他和一個朋友聊天,不知道怎麽,聊到了女人,那個朋友說起自己如何情場得意,曾國藩“聞色而心豔羨”,暗暗罵自己“真禽獸矣”。

另一次,曾國藩過年參加進士同學的團拜,到了一個大富之家,發現此人家中姬妾如雲,美女眾多,曾國藩大開眼界,拚命看了好多眼。《日記》中說:“是日,目屢邪視,直不是人,恥心喪盡,更問其他?”

曾國藩妻子歐陽氏的照片,我們今天還可以看到,長得不是很漂亮。曾國藩拜完年回到家裡,看看自己的老婆,再想想人家的姬妾,感覺自己太虧了。人比人,氣死人。碰巧歐陽氏身體不好,正在鬧病。曾國藩更加厭惡。因此“夜,心情不暢,又厭聞呻吟聲”。乾脆離家出走,出門到朋友處聊天,“更初歸”。

所以年輕時代的曾國藩在很多方面是很平庸的,不僅是智商平庸,在性格修養方面,也有很多常人常見的缺點和毛病。

2

京官曾國藩的自卑與焦慮

高中進士之後,曾國藩衣錦還鄉,在家裡休息了將近一年。道光十九年 (1839)底,曾國藩告別家人,從湖南起程前往北京當官。道光二十年(1840)春天,他參加了散館考試,被授予翰林院檢討一職,正式開始了京官生涯。

翰林院是一個比較特殊的衙門,因為它不只是一個政府機關,也是一個類似學院的機構。清代翰林院位於北京東長安街路南,與紫禁城只有一街之隔,以巨量藏書著稱於世,舉世罕見的《永樂大典》和《四庫全書》的底本就珍藏於此。西方人稱這裡為“當時世界上最古老悠久、收藏最豐富的圖書館”,把它比作中國的牛津、劍橋和海德堡。

曾國藩任的翰林院檢討是從七品,而縣令是七品,用我們今天的級別衡量,大致相當於“副處級”。官品雖然不高,但因翰林“為天子文學侍從,故儀製同於大臣”。所以地位非常清要,被稱為“玉堂人物”。

翰林們的工作任務,就是“讀書養望”,在這裡進一步深造,以備他日大用。因此齊如山說,翰林們“相當驕傲。他們不以官員自居,而以學者的身份自重。本來翰林院與其他衙門不同,所有翰林對於掌院的大學士,不稱堂官,而稱老師,原來本就是大學的性質”。

來到北京前,曾國藩是相當躊躇滿志的。曾國藩以前曾非常自卑,但是科舉的成功讓他找到了自信。二十四歲中了舉人後,曾國藩已經“銳意功名,意氣自豪”。二十八歲中進士、點翰林,讓曾國藩更是顧盼自雄,睥睨一世。

他離家進京的時候,曾請求老祖父給他兩句囑咐,曾玉屏雖然不識字,但是對他說了這樣一句話:“爾的官是做不盡的,爾的才是好的……爾若不傲,更好全了”,就是說你是有才能的,做官肯定是有前途的,你要是把身上這個傲的毛病改了,就更好了。可見他言談舉止中已常露出飄飄然之概。

但是到了北京之後不久,曾國藩卻又一次陷入深深的自卑當中。

翰林院集中了當時全國精英中的精英。在翰林院裡,曾國藩見到了很多氣質風度和他以前在湖南結識的完全不同的讀書人,在他們身上發現了一種新的風范、新的精神面貌、新的氣質。這種氣質,就叫作學者風范,大儒本色

和他們一比,曾國藩發現自己身上有很多嚴重缺陷。剛到北京的曾國藩是一個典型的湖南土包子,一口難懂的湘鄉土話,長得土頭土腦,穿得也土裡土氣。這些還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還沒怎麽讀過書。

已經中了進士,還沒有讀過書?

確實,曾國藩以前讀的,基本都是應試教材。

因為世代沒有讀書人,曾家以前根本沒有什麽藏書,只有幾本教材和考試范文。青年時代,曾國藩的全部精力都用在八股文上,除了四書五經之外沒讀過什麽書,也根本談不上什麽學術修養。考中進士後,曾國藩衣錦還鄉,道光十九年(1839)三月二十二日到湖南鄉間一個讀書人家拜訪,看到了很多沒讀過的書。曾國藩在日記中說:“大雨住蔣家。蔣頗有藏書。是日閱余所未見書,有《堅瓠集》《歸震川古文》、鍾伯嚴選《漢魏叢書》及諸種雜書。”

《歸震川古文》等都是當時讀書人家常見的藏書,別說進士,很多秀才都讀過,曾國藩卻前所未見。對於一位翰林而言,這樣的學識未免顯得過於寡陋。

因為沒讀過什麽書,入京為官以前的曾國藩,從氣質到觀念都是非常庸俗的。出生在普通農家的他從小所聽聞的,不過是鼓吹變跡發家的地方戲;頭腦中所想的,不過是功名富貴。讀書是為了當官,在他頭腦中是天經地義的。好友劉蓉說他當時“銳意功名”,他自己也說當時最大的心事不過是“急於科舉”。當然這也是無可奈何之事,因為人畢竟是被環境決定的。在道光二十三年(1843)的一封家書中他說:“兄少時天分不甚低,厥後日與庸鄙者處,全無所聞,竅被茅塞久矣。”

然而,到了翰林院,他才知道什麽叫學術,什麽叫心性之學,才發現自己是多麽鄙陋。他認真研讀明代大儒王陽明的《傳習錄》。王陽明少年時曾問自己的私塾老師:“何為第一等事?”什麽是天下最重要的事?塾師回答說:“唯讀書登第耳!”那當然是讀書做官。王陽明卻不以為然,回答說:“登第恐未為第一等事,或(也許是)讀書學聖賢耳!”

科場上的勝利不是最重要的事,人生最重要的事是做聖賢!

後來王陽明進士考試,也經過兩次落第。人人都以落第為恥,但王陽明卻說:“世以不得第為恥,吾以不得第動心為恥。”大家都以落第為恥,我卻以落第後不能保持平常心為恥!

讀了這些,曾國藩悚然一驚。他這才發現和這些聖賢人物比起來,自己的視野多麽狹窄,境界多麽低劣。和別人一聊天,說出的都是沒有什麽見識的話,身上的鄙俗之氣在衝了人家一個跟頭之後再折回來,自己也聞得清清楚楚。

如何洗刷自己身上的鄙俗之氣,成了曾國藩新的焦慮。

本文來源於:張宏傑《曾國藩傳》(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