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黑科技”進了中學教室,卻讓家長們恐慌了

近日,教室內的攝影頭被“黑科技”加持,再次引發網民新一波討論。

杭州第十一中學引入一套“智慧行為課堂管理系統”,通過安裝在教室裡的組合攝影頭,收集學生的課堂表現,包括閱讀、書寫、聽講、起立、舉手和趴桌子6種行為,以及害怕、高興、反感、難過、驚訝、憤怒和中性等數種表情。

進而通過大數據分析,計算課堂實時考勤、行為記錄等數據,以此來考評課堂效果。

圖片來源於網絡

被曝光在攝影頭下的學生隱私誰來保障?用大數據來評判學生的表現是否過於簡單?教室內的攝影頭該不該存在?高科技究竟該怎樣助力校園監督?

教育專家:教室內開攝影頭,學生的隱私何處安放

經中青輿情監測室隨機抽樣1000條網民觀點發現,近56%的網民認為,學生在這樣的監視下,失去了隱私和自由,須處處小心自己的行為,壓抑真情實感。

對於受訪學生來說,教室內的攝影頭讓他們感到不自在。華中師范大學第一附屬中學高一學生李琪琪(化名)對這所杭州學校的做法感到特別驚訝。

她說:“太讓人不舒服了!雖然我們教室裡也安裝了攝影頭,但只有考試的時候才開。這個學校在上課中全程開著,學生豈不是一點自由都沒有了?”

山西靈石縣第二中學初一學生溫雲陽(化名)擔心,“如果課間休息時都被監視著,那就真的一點隱私都沒有了,完全沒有自己的太空”。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老師也會感到自己是“受害者”,對攝影頭表示反感。北京某小學賈老師說,她身邊的老師都不太讚同在教室內安裝攝影頭。

“對後進生來說,攝影頭起不到促進學習的作用。對老師來說,感覺時刻被監控,講課時心裡不自在,也會覺得學校對老師教學不信任”。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公共區域安裝攝影頭,與教室裡安裝攝影頭是不同的。學生在某個公共區域出現是短暫的,監控的目的也只是維護公共安全,但在教室裡安裝監控,卻是對每個人的動作都不放過”。

圖片來源於網絡

長期從事民商法研究的北京京安律師事務所律師楊德偉,也持同樣的觀點。“教室不是徹底私密的太空,但也不是廣場、商場那樣純粹的公共太空。”

“所以,學校雖然能以監督的名義安裝攝影頭,但如果監視學生行為等非常細節的東西,從法律角度來看,是有問題的。學生如果一整天都在攝影頭下生活,就沒有隱私可言了,對孩子們的心理也會造成影響”。楊德偉說。

清華附中初一學生家長高女士則指出,“就算不安裝攝影頭,老師也在教室裡監督著學生,也能發現問題。重要的不是如何發現學生在課堂中的問題,而是發現問題後如何處理”。

一線教師:“表情”不等於課堂效果,“刷臉”不一定提高聽講效率

在樣本中,另有近兩成網民認為,“評價課堂教學效果好不好要靠‘刷臉’來打分不靠譜,人類的感情、想法豈能通過‘掃臉’就簡單劃分?教育是否成功不是監控數據說了算”。

李琪琪認為,將學生的表情、行為分類,是把學生當做機器人,“學習再好的同學也有打瞌睡的時候,上課睡覺的同學也不一定就成績差。我們上一天課特別累,尤其是冬天,一冷就犯困。”

“老師看到小部分同學睡覺了,讓沒睡覺的同學自己看書,等下節課或是自習的時候再補上。我覺得老師的做法特別人性化”。

熊丙奇認為:“教室雖然也是教師和學生的公共活動太空,但課堂首先是教學共同體。不能讓教師和學生的一舉一動都置於監控之下,這會干擾教師的教學,也會影響學生的人格發展。

圖片來源於網絡

大數據助力教育的正確“姿勢”

當校園欺凌、老師虐待孩子個案出現時,呼籲校園加裝攝影頭、全社會加強監督的聲音一度很強。

不可否認,攝影頭對於那些伺伏在校園中的惡行,能起到警示的作用。

縱觀輿論,這套“智慧行為課堂管理系統”之所以引起討論,主要在於模糊了監督和公民隱私保護的邊界,監視內容過於細致,更要將此作為考評課堂效果的一項標準。

網民@lucas的小爪認為,此舉“把社會的注意力從教學品質上轉移到了學生打瞌睡上,是一種用現代化高科技推卸責任的做法”。

監督與隱私一直被看做是矛盾的兩方面。輿論希望“惡”時刻處於監督之下,卻又不希望個人隱私被曝光。

那麽高科技、大數據助力教育的正確姿勢該是怎樣的?

楊德偉律師指出,學校安裝攝影頭,在用途上要偏向於考試監考的監督、出勤考勤的監督方面。監測的時間、監測的對象、監測的行為,都應該受到限定。

一位長期從事教育研究的研究員袁老師指出:“如果這次的‘黑科技’不是應用到如何給學生課堂行為打分,而是讓校園攝影頭監視更安全、真實、清晰,大家可能就不會如此反感。”

“比如能在校園惡性事件爆出時,有錄像可查;不讓錄像以任何形式泄露。這樣才是校園需要的高科技,才會受到歡迎。”袁老師如是說。

來源:中國青年報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