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文藝做使者 青年當先鋒(文化隻眼)

第九屆中國青年文藝評論家西湖論壇·天山會議近日落下帷幕。46位專家和青年文藝評論家圍繞“‘一帶一路’·文藝交流·文明互鑒”這一主題和相關議題進行深入研討。本屆論壇不僅匯聚了國內大專院校、科研院所、文化傳媒機構等方面的資深專家與作家、藝術家,而且邀請到來自美國、委內瑞拉等國家的專家學者,他們有的長期從事國際文化交流,有的身處對外交往一線,對“一帶一路”視域下的文藝交流與文明互鑒保持密切關注。他們既有從宏觀角度探討文藝在“一帶一路”上的價值作用,又有結合自身經歷對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鑒的深入思考,還有從文學、戲劇、影視、音樂、美術、舞蹈、曲藝、書法、雜技魔術等十多個不同藝術門類出發,對文藝如何表現中國文化符號、塑造中國形象、傳播中國聲音、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路徑探索,視野開闊、見解獨到。


作為文藝評論界落實全球文明倡議、推動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一次重要實踐,此次會議取得了豐碩的理論和實踐成果,在思想上達成了共識——


文藝對自身文明要有高度自覺,對自身文化要有高度自信。文藝是一個民族自身文明和文化的重要載體,是對文明和文化的形象表達,任何一種文藝都有它的文化屬性和文化身份。優秀的文藝創造要基於對自身文明特性和文化內涵的高度自覺和自信,對文化主體性的高度認同和堅守。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綿延五千年沒有中斷,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文藝要深刻認識並把握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從連續性上理解新時代中國文藝的精神根脈,從創新性上傳承中國文藝創造進取的民族基因,從統一性上塑造中華民族的身份認同,從包容性上體現新時代中國文藝的開放多元,從和平性上踐行新時代中國文藝的天下情懷。在充分認識自身文明基礎上建立起的文化自信,才是更深層次的文化自信,才能真正熔鑄於文藝作品之中,體現全民族的精神氣質與文化品格,這是我們從事文藝交流、文明互鑒的前提和基礎。


文藝要以開放的姿態、包容的胸懷擁抱人類文明。當今世界上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2500多個民族、6000多種語言。不同歷史和國情,不同民族和習俗,孕育了不同文明。人類文明多樣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徵,也是人類進步的源泉。不同文明只有和諧共生、相得益彰,才能共同為人類發展提供精神力量。中華文明的包容性,不僅要超越地域鄉土、血緣世系、宗教信仰等,把內部差異極大的廣土巨族整合成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還要對世界上其他人類文明秉持兼收並蓄的開放胸懷。“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文藝工作者要以開放包容的姿態和胸懷擁抱人類文明,向著人類最先進的方面注目,向著人類精神世界的最深處探尋,努力破解“古今中西之爭”,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借鑒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文明成果,從中尋求智慧、汲取營養,並結合中國實際,運用多種方法、形式和手段,創作更多展現中華民族特色、精神和氣派的優秀文藝作品,推動中國文藝事業更加繁榮發展。


文藝要致力於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創造性地提出了“一帶一路”倡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和全球文明倡議,從中華文明的優秀傳統出發,倡導新型的人類文明觀。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凝聚了人類不同文明的價值共識,超越了意識形態、社會制度和發展水準差異,是反映世界各國人民普遍認同的價值理念的最大公約數,也應成為文藝要大力弘揚和表現的價值取向和精神內核。文藝作品要將目光從民族、國家敘事擴展到人類敘事,不斷去凝練概括能夠表現全人類共同價值的文化符號、敘事方式和表現形式,用文藝的方式落實全球文明倡議,推動文明交流互鑒,豐富世界文明百花園,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開創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美好未來作出貢獻。


向世界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是文藝交流、文明互鑒的重要目標。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中國式現代化的成功實踐讓世界再次聚焦中國。但是,我們在國際上還存在信息流進流出的“逆差”、中國真實形象和西方主觀印象的“反差”、軟實力和硬實力的“落差”,部分西方媒體對中國形象仍有“有色濾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誤解、扭曲的情況。因此,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好中國形象尤為迫切。文藝是對外傳播的首選載體,在塑造國家形象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文藝工作者要從中國悠久的文明歷史和當代最火熱的生活實踐中擇取最能代表中國變革和中國精神的題材,以最能打動人心、引起共鳴的方式進行藝術表現,塑造更多為世界認知的中華文化形象,努力展示一個生動立體的中國,展示我們文明大國形象、東方大國形象、負責任大國形象和社會主義大國形象。文藝評論工作者要積極投身國際化的文藝評論實踐場域,以更具闡釋力、說服力和包容度的“國際化批評”向世界推介中國文藝,開展精準到位的創作引領和審美評論,闡釋中華文明精髓、呈現中國藝術魅力,為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貢獻文藝力量。


文藝要成為文化交流、文明互鑒的使者。文明是文藝的根,文藝是文明的燈。以文化人,更能凝結心靈;以藝通心,更易溝通世界。不同文明、不同國家、不同民族民眾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不盡相同,但是對美的事物的感知和審美產生的愉悅卻是相通的。古往今來,文藝總是具有跨越民族、穿透心靈、溝通思想的作用,是不同文明之間交流互鑒的紐帶和橋梁。在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道路上,文藝要成為先行者,通過國外民眾看得懂、聽得進的好故事好作品來充分展現中國的繁榮發展和中國人民的奮鬥歷程,深化對中國文化的認知和對中國文明的理解。在把外國文化“引進來”的道路上,文藝也一直是領路者,通過引進各個國家優秀的文藝作品,來加深對世界其他文化文明的感受和思考。“東海西海,心理攸同”,文藝魅力帶來的審美共通和情感共鳴,可以消除偏見和隔閡,促進彼此了解基礎上更深層次的文化交流、文明互鑒。文藝工作者、文藝評論工作者要擔當起時代賦予我們的神聖使命,在促進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鑒中,充分發揮文藝獨一無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作者:徐粵春,系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中國文聯文藝評論中心主任)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3年08月28日 第07版)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