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百年技藝“雕”出幸福日子

寧夏隆德縣鳳嶺鄉於河村坐落在山坳中,村裡最吸引人的建築是位於公路旁的魏氏磚雕展示館,飛簷脊獸古樸典雅,別具一格。

陽春三月,走進寧夏第一個建在田間地頭的非遺博物館,魏氏磚雕傳承人卜文俊講起了魏氏磚雕的百年傳承歷史。

清朝光緒初年,魏氏磚雕第一代傳承人魏孝祖在甘肅省莊浪縣修建羅家大寺時,給3位河北磚雕藝人當學徒,3年後自立門戶當上了磚雕匠人。此後,魏氏磚雕吸納精華,博采眾長、代代相傳,卜文俊是第四代傳承人。

魏氏祖訓“磚雕技藝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卜文俊是上門女婿,怎麽能成為魏氏磚雕的傳承人呢?

魏氏磚雕第三代傳承人魏世祥有5個女兒。1980年,卜文俊和魏世祥的女兒魏鳳萍結婚,第二年就給嶽父打下手,邊乾邊學,邊學邊悟。漸漸地,卜文俊愛上了磚雕藝術,喜歡上了磚雕行當,他想著跟嶽父學習魏氏磚雕的核心技藝。嶽父幾經考慮,決心將魏氏磚雕所有要訣傳給女婿。

圖為:卜文俊敞開魏氏磚雕的大門,村裡只要有人願意學習,他和妻子就免費傳授

卜文俊從嶽父那裡學到了魏氏磚雕的核心技藝,希望把魏氏磚雕技藝很好地傳承發展下去。他突破了“磚雕技藝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的傳統觀念,敞開了學習魏氏磚雕技藝的大門,村裡只要有人願意學習,他和妻子魏鳳萍免費傳授。

“磚雕分為軟雕和硬雕兩類,軟雕是先塑型後燒製,硬雕是先燒製後塑型,最考驗手藝的是硬雕,全靠硬功夫。傳承磚雕非物質文化遺產很辛苦,只有讓更多的人參與,才能更好地傳承發展下去。”卜文俊用腳踏實地的行動,精雕細琢心中的美好願景。

百年魏氏磚雕在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進程中,融進了時代發展新元素,形成了產業融合發展的新格局。

2011年,卜文俊投資50萬元成立了隆德魏氏磚雕有限公司,吸納周邊村民學習磚雕技藝,接收村民、留守婦女、殘疾人等30餘人就業。

卜文俊遵循古法,大膽對磚雕工藝進行改進,釀泥過程中用棉花替代動物毛髮,使泥質更加細潤,粘接力更強,解決了燒製過程開裂問題和配料短缺問題。用機械和泥代替人工和泥,節省了人力,提高了和泥效率。軟雕工藝採用現代技術手段進行翻模,產量翻番。時至今日,魏氏磚雕開發新產品300余種,生產的各類手工磚雕作品、建築用批量磚雕產品以及房脊、獸頭、貓頭、滴水、青瓦、雲瓦等仿古建築材料走俏市場,銷往甘肅、陝西、青海等地。

圖為:魏氏磚雕開發的建築用批量磚雕產品、仿古建築材料等走俏市場

2016年,隆德縣爭取到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發展專項資金,投資建設“固原磚雕(六盤魏氏磚雕)傳承保護基地”,2017年8月落成。此後,又投資扶貧資金180餘萬元建成於河村魏氏磚雕生產扶貧車間,每年可生產青磚60萬塊、磚雕工藝品5000件。

經過幾年發展,魏氏磚雕由過去的單一純手工製作向批量生產轉變,突破了手工製作成本高、生產周期長、難以走進尋常百姓家的瓶頸,昔日的家族手藝拓寬了於河群眾的幸福路。

目前,魏氏磚雕生產基地、傳承保護基地可使用面積10000平方米,這裡已成為“巧手女人”磚雕藝術能人培訓基地、隆德縣青少年非遺文化實踐基地、隆德縣中小學生研學旅行基地、“精準脫貧扶貧車間”寧夏師范學院美術學院學生創新創業試驗區。基地累計接待研學旅行學生、觀光遊客、培訓人員5萬多人次,實現了文化傳承與旅遊發展的完美結合。

於河村在脫貧前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04戶389人。魏氏磚雕技藝傳承發展,吸納村上貧困群眾就地就近學藝掙錢,人均年收入2.3萬元,雕出了鄉親們的幸福生活。

圖為:魏氏磚雕的每件作品,都要經過精細打磨

眼下,於河村魏氏磚雕生產扶貧車間復工複產。

63歲的陳義在扶貧車間開四輪拖拉機拉坯子,已經幹了5年,“一年就乾6個月時間,能掙2萬元。這裡離家近,忙了種地,閑了務工,都不耽誤。現在生活好了,住了30年的土房子改造了,村莊的變化很大,日子越過越舒心。”

村民於霞子和妯娌楊潤琴說起在扶貧車間務工的經歷,喜悅之情溢於言表。楊潤琴說,她在這裡幹了兩年多,現在會捏製工藝,就是在坯模上手工捏製各種造型的粗樣,再用刀、筆、錐、叉刻畫紋飾。於霞子在這裡乾活學到了手藝,一天能掙90元,還方便照顧家。

“人這一輩子,只要奮鬥就會有回報。好日子都是奮鬥出來的,只要大家動起手來好好乾,就一定會過上好日子。魏氏磚雕把吸收建檔立卡貧困戶學藝務工增收付諸於實踐,帶動村上人共同發展致富。”卜文俊認為,突破傳統思想束縛傳承發展魏氏磚雕技藝,不僅傳承傳統文化,還能造福桑梓,很有意義。(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張文攀 通訊員 馬建平)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