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那些影響了大師們的作家與作品

法國《巴黎評論》(The Paris Review)是一個季刊類的英語文學雜誌,創刊於1953年,它專注於創造性的小說與詩歌,鍾愛原創型的作品。雜誌分為藝術、文化、訪談、文學這幾個部分,其中,“作家訪談”這個版面最受人們歡迎,並逐漸演變成了雜誌中最持久也最具特色的一部分。

《巴黎評論》一期不落地刊登當代最偉大的作家長篇訪談,其採訪的第一位作家是弗斯特,之後陸續採訪了艾略特、海明威、博爾赫斯、馬爾克斯等300多位著名作家。囊括了二十世紀下半葉至今世界文壇幾乎所有最重要的作家。作家訪談已然成為《巴黎評論》的招牌,同時樹立了訪談這一特殊文體的典範。

《巴黎評論》的訪談提問都有一個套路,基本圍繞著何時開始寫作、受哪些作家及其作品的影響、寫作時有哪些怪癖和對自己作品的解讀等幾個大方面展開。訪談結束,你對某位作家的那點“小性情”算是有個譜了。

不知道你是否有這樣的經驗?從一個作家的訪談或日記中,你發現了另一個作家的身影,於是你按圖索驥,就此發現了更為廣闊的文學世界。作家與作家之間,總是有著隱秘的傳承。作家既是創作者,同時也可以成為引領我們閱讀的向導。

下面的十位作家,在接受《巴黎評論》的專訪時透露了自己在閱讀上的喜好,以及影響過他們的作家們。

杜魯門·卡波蒂

代表作:《冷血》《蒂凡尼的早餐》

卡波蒂以《冷血》聞名於世,在訪談中,他提到早期作品受惠於福克納、韋爾蒂、麥卡勒斯和凱瑟琳·安·波特。

至今仍熱愛的作家有:福樓拜、屠格涅夫、契訶夫、簡·奧斯丁、詹姆士·喬伊斯(著迷許久)、E·M·福斯特、莫泊桑、裡爾克、普魯斯特、蕭伯納、薇拉·凱瑟和詹姆士·艾吉。

十三歲至十六歲喜歡而後熄滅的青春火焰:托馬斯·沃爾夫、愛倫坡、狄更斯、斯蒂文森。

喜歡看驚悚小說,更喜歡一流的小說,但近幾年閱讀集中在書信、日記和自傳上。

歐內斯特·海明威

代表作《老人與海》《太陽照常升起》

海明威被認為是20世紀最著名的小說家之一,是美國“迷惘的一代”(Lost Generation)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作品中對人生、世界、社會都表現出了迷茫和彷徨。他一向以文壇硬漢著稱,他是美利堅民族的精神豐碑。海明威的作品標誌著他獨特創作風格的形成,在美國文學史乃至世界文學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

在接受《巴黎評論》採訪時,他透露文學師承於馬克·吐溫、福樓拜、司湯達、巴赫、屠格涅夫、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訶夫、安德魯·馬維爾、約翰·多恩、莫泊桑、好的吉卜林、梭羅、馬利埃特船長、莎士比亞、莫扎特、但丁、維吉爾、丁托列托、希羅尼穆斯·波希、布魯蓋爾、帕蒂尼爾、戈雅、喬托、塞尚、梵高、高更,等等等等。

此外,他必須隔兩三年再讀吐溫,每年都讀一點莎士比亞,通常是《李爾王》。

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

代表作《南方》《小徑分叉的花園》

博爾赫斯是阿根廷小說家與詩人,被譽為作家中的考古學家,以及“作家中的作家”,影響深遠。他在1967年接受《巴黎評論》訪談中,梳理了自己的閱讀生涯:

1.從安德魯·朗恩《英國文學史》讀到複合詞隱喻。文中還提到很多古英語詩歌。

2.認為現代搞文學的人忽略了自己寫史詩的職責,除了托馬斯·愛德華·勞倫斯《智慧七柱》和吉卜林《丹麥婦人的幽怨之歌》。

3.讀過鮑斯威爾的《約翰遜傳》十遍以上。

4.受德·昆西影響巨大,還有叔本華的德語著作、康德《純粹理性批判》。

5.完整通讀的第一本英語小說是《有綠色百葉窗的房子》,少年時期就讀過吉卜林《叢林之書》、斯蒂文森《金銀島》。認為馬克·吐溫是真正偉大作家之一,還熟稔地提到蕭伯納、班揚,和吉卜林《吉姆》。

6.對卡夫卡了解很少,覺得他在尋找什麽東西。不待見亨利·詹姆士的《螺絲在擰緊》,認為他的短篇小說勝過長篇小說,因為他的作品中情境比人物重要,沒有真正的個性角色。

7.翻譯過喬伊斯《尤利西斯》最後幾頁。

8.不待見艾略特,挑明他在評論方面好過詩歌方面。儘管如此,仍認為艾略特作為一個評論家,他的評論沒有讀者的切身感受,只是對某位教授的觀點表示同意或是略有保留和反對,沒有創造性的新東西。濟慈和弗羅斯特在其心目中的位置高過艾略特。

9.欣賞惠特曼、桑德堡。

10.約瑟夫·康拉德是其最喜愛的作家之一,並提到《陰影線》。

11.認為約翰生、華茲華斯、吉卜林比莎士比亞更能體現英語的典型風骨,因為他們那種有保留、不把話說滿的表述方式,反而莎士比亞過分渲染、誇大其詞。但是,他很熟悉莎士比亞,在文中熟稔地引用《哈姆雷特》中的台詞。

12.超迷各種百科全書,讀過所有研究卡巴拉的書和百科全書中的專題篇章。(卡巴拉是猶太教的神秘一支)讀過肖勒姆《猶太教神秘主義主要思潮》。

13.從古斯堪的納維亞語《薩迦》史詩中領悟到,應該通過人物角色的言語和行為讓讀者了解人物,作者不應該闖進人物的腦殼,把人物的所思所想講出來。

14.不喜歡歐·亨利、林·拉德納、布萊特·哈特,因為其作品中強調那種出人意料的結尾。

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

代表作《洛麗塔》《微暗的火》

納博科夫是一名俄裔美籍作家,1899年出生於俄羅斯聖彼得堡。二月革命後,他跟隨家人輾轉西歐和美國。70年代,他的聲望達到頂峰,被譽為“當代小說之王”。他同樣也在昆蟲學、象棋等領域有所貢獻。

1967年,納博科夫接受《巴黎評論》採訪時說,他小時候讀過並一直深深喜愛勃洛克的抒情詩,對曼德爾施塔姆的作品爛熟於胸。

此外,他很欣賞博爾赫斯、喬伊斯,但申明並沒有從喬伊斯那裡學到什麽,討厭《芬尼根守靈》,不待見托馬斯·曼的《魂斷威尼斯》,認為布萊希特、福克納、加繆和龐德的作品毫無意義。

他推崇的作家還可以從《文學講稿》《俄羅斯文學講稿》《堂吉訶德講稿》中得到更充分的了解。

巴勃羅·聶魯達

代表作《二十首情詩和一支絕望的歌》

聶魯達是智利當代著名詩人。13歲開始發表詩作,1923年發表第一部詩集《黃昏》,1924年發表成名作《二十首情詩和一支絕望的歌》,自此登上智利詩壇。獲1971年諾貝爾文學獎。

在《巴黎評論》專訪中他提到:

1.讀過捷克詩人揚·聶魯達的短篇小說,包括《馬拉街的故事》,很可能他的名字靈感來源於這位詩人。

2.受加西亞·洛爾迦影響大,但也許並不是來自於詩歌的影響。他在詩歌中經常提及洛爾迦。

3.認為貝克特的作品短而精致。

4.喜歡讀偵探小說,讀過埃裡克·安布勒的所有作品,尤其是《德米特裡奧斯的棺材》,認為其實偵探小說中一部偉大的文學作品。還有西默農、詹姆士·哈德利·蔡斯、達希爾·哈米特、約翰·麥克唐納。認為《布蘭德什小姐得不到蘭花》是偵探小說中的裡程碑作品,它與威廉·福克納的《聖殿》有種奇怪的相似,但並不知道誰先誰後。認為《聖殿》是一本很不好看但很重要的作品。

5.喜歡讀歷史書,推崇智利詩人堂阿隆索寫的西班牙語文學最長史詩《阿勞卡納》。

6.認為博爾赫斯是偉大作家,喜歡博爾赫斯寫的米隆加探戈。

7.認為俄國詩歌界最突出的人物依然是馬雅可夫斯基。他與俄羅斯革命的關係就像沃爾特·惠特曼和北美工業革命的關係,幾乎所有詩歌仍然是馬雅可夫斯基式的。

8.最早提到並極為推崇美國作家諾曼·梅勒,尤其是《裸者與死者》。認為美國小說在德萊塞以後,到了海明威、斯坦貝克和福克納這裡已經死了,但是諾曼·梅勒擁有巨大語言爆發力、深刻的微妙性和完美的描寫技巧。喜歡帕斯捷爾納克的詩歌,但是《日瓦戈醫生》是一本無聊的小說,是其中的詩歌拯救了這本書。

庫爾特·馮內古特

代表作《五號屠宰場》《貓的搖籃》

馮內古特,美國黑色幽默作家,美國黑色幽默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以喜劇形式表現悲劇內容,在災難、荒誕、絕望面前發出笑聲。這種“黑色幽默”風格始終是馮內古特小說創作的重要特質。其作品抓住了他處身時代的情緒,並激發了一代人的想象。

訪談中,他自稱未曾系統地研究文學,很晚才開始真正的文學閱讀,除了十八歲開始讀《天使,望故鄉》外。三十五歲對威廉·布萊克著迷,四十歲讀《包法利夫人》,四十五歲才聽說塞利納。

熟悉貝婁,文中提到《雨王亨德森》。

加西亞·馬爾克斯

代表作《百年孤獨》《沒有人給他寫信的上校》

加西亞·馬爾克斯,哥倫比亞作家、記者和社會活動家,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作家之一,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作為一個天才的、贏得廣泛讚譽的小說家,被譽為“二十世紀文學標杆”,加西亞·馬爾克斯將現實主義與幻想結合起來,創造了一部風雲變幻的哥倫比亞和整個南美大陸的神話般的歷史。

在1981年接受《巴黎評論》訪談中,他透露了自己的喜好:認為丹尼爾·笛福《瘟疫年紀事》是一部偉大的小說。深受卡夫卡《變形記》影響,還有喬伊斯《尤利西斯》和伍爾夫。喜歡收集攝影書。認為布拉姆·斯托克的《德拉庫拉》是很棒的書。

雷蒙德·卡佛

代表作《大教堂》《當我們談論愛情時我們在談論什麽》

卡佛被譽為“美國二十世紀下半葉最重要的小說家”和小說界“簡約主義”的大師,是“繼海明威之後美國最具影響力的短篇小說作家”。《倫敦時報》在他去世後稱他為“美國的契訶夫”。 美國文壇上罕見的“艱難時世”的觀察者和表達者,並被譽為“新小說”創始者。

1983年,卡佛接受了《巴黎評論》專訪,文中他列舉了自己在文學上受到的影響:

海明威,特別是早期的小說《大雙心河》《雨裡的貓》《三天大風》《士兵之家》。

契訶夫的短篇小說。

托爾斯泰是最棒的,包括《安娜·卡列尼娜》和任何短篇、中篇,如《伊凡·伊裡奇之死》《東家與雇工》《一個人需要多少土地》。

還有艾薩克·巴別爾、弗蘭納裡·奧康納、詹姆士·喬伊斯《都柏林人》、約翰·契弗、拜厄斯·沃爾夫短篇小說集《北美殉道者的花園》、康拉德、厄普代克《破鏡重圓》、麥克斯·肖特、博比·安·梅森、哈羅德·品特、V·S·普裡切特、高爾基、理查德·福特。

福樓拜《包法利夫人》以及期間福樓拜的書信。

伊恩·麥克尤恩

代表作《最初的愛情,最後的儀式》《贖罪》

伊恩·麥克尤恩是英國文壇當前最具影響力的作家之一。他在專訪中陳述道,十三歲讀艾麗絲·默多克、約翰·馬斯特斯、尼古拉斯·蒙薩拉特、約翰·斯坦貝克,還有通俗的科學讀物。十六歲讀赫伯特、斯威夫特、柯勒律治和艾略特《荒原》。

對卡夫卡、弗洛伊德的閱讀永志難忘。尤其癡迷卡夫卡。

熟悉巴勒斯、卡波蒂、厄普代克、羅斯、貝婁、亨利·米勒、熱內、喬伊斯、格雷厄姆·格林的作品。

訪談時他還提到了詹姆士《梅西所知道的》、喬伊斯《一個青年藝術家的畫像》、簡·奧斯丁《傲慢與偏見》,以及布萊克、濟慈、瑪麗·雪萊。

保羅·奧斯特

代表作《紐約三部曲》《幻影書》

奧斯特在接受《巴黎評論》專訪中說,他早期受美國作家影響,比如菲茨傑拉德、海明威、福克納、多斯·帕索斯、塞林格。然後他開始閱讀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加繆、紀德、托馬斯·曼,其中受喬伊斯影響最大。

他還提到,自己特別迷戀十九世紀美國作家,比如愛倫坡、梅爾維爾、惠特曼、愛默生、梭羅,特別是霍桑。

奧斯特閱讀的當代作家有:彼得·凱裡、羅素·班克斯、菲利普·羅斯、多克托羅、查爾斯·巴克斯特、庫切、大衛·格羅斯曼、奧爾罕·帕慕克、薩爾曼·拉什迪、邁克爾·翁達傑、希莉·拉斯特維特。

村上春樹

代表作《挪威的森林》《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

村上春樹深受西方文化影響,在專訪中他特別列舉了三個自己喜愛的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卡夫卡、雷蒙德·錢德勒。

他對日本本土文學評價有限,隻喜歡少數日本文學作品,比如村上龍、吉本芭娜娜。

大學時,村上春樹迷戀過庫爾特·馮內古特、理查德·布勞提根,這直接促成他日後成為一名小說家。

部分文字轉自Lily Legacy(豆瓣)

轉自:鳳凰網讀書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