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設計師們的Instagram,其實比秀還要好看

試問,在瞬息萬變的時尚圈,倘若品牌試圖通過轉型去尋求複興,以及更有標誌性的品牌形象,需要去做什麽?

是換上一位風格明顯的設計師?

進行一系列的新合作項目?或是更改一個更醒目,更趨同化的品牌字體?

以上這些都是品牌一貫常用的做法。

然而,最能夠引起關注,最直接的方式,還是清空 Instagram 重新來過。

這樣的做法其實在流行樂壇裡十分常見。

許多歌手在要發片前,就會通過這樣的方式製造話題。同時也是告別上一張作品,迎接一個全新的Era。

不過,從周期性和個體化的角度來說,一個品牌要將前人所留下的印記統統刪除,則要“心狠手辣”多了。

這就是為什麽,去年當 CELINE 刪掉了 Phoebe Philo 時期的所有 Instagram 內容時,品牌擁戴者會如此憤憤不平。

因此,還有人開設了一個叫做 oldceline 的账號,上傳了之前被刪除的內容。

如今,這個账號已經擁有超過24萬的粉絲。

對於這些爭議,Hedi Slimane也曾表態自己並不是想要抹去,而是他帶著和別人不同的故事、文化和設計語言加入品牌,因此必須去排除阻礙,堅持自我。

事實上,早在 Hedi Slimane 離開 Saint Laurent 時,也曾“被刪除”過。

當時整個 Saint Laurent 的社交账號,隻留下了 Saint Laurent 時任創意總監 Anthony Vaccarello 個人照。

就在前不久,從前 CELINE 團隊挖來成衣設計總監 Daniel Lee 的Bottega Veneta,也用同樣的方式與過去的自己Say Goodbye,試圖力挽狂瀾,實現品牌的複興。

在社交媒體時代,品牌 Instagram 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它就像是發布秀、廣告、門市之外的第四張臉面。也是絕對的一手平台,向公眾及時輸出訊息、風格、塑造一個最直觀清晰的品牌形象。

但說到底,品牌的 Instagram 账號還是一個商業展台,內容也大多是服務於品牌本身。

若是要通過 Instagram 去了解,或是讀懂一些關於品牌風格內容,那些設計師們“夾帶私貨”的個人账號或許才是值得去細細品味,探索發掘的寶藏地。

@josepfontc

打開 Delpozo 前任設計師 Josep Font 的Instagram,我想你一定會像我一樣情不自禁感慨——

可真美啊!

這位西班牙設計師的Instagram,就像是專業的圖片账號一樣。

他在其中發布的每一張圖片,都讓人止不住的想要右鍵保存。

事實上, Josep Font是在將它的 Instagram 當作一個自己的靈感記錄簿。

在大部分的 Inspo 上面,他也都言簡意賅的標注成“Inspiration”。

你不但可以發現, Josep Font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眼妝愛好者。

各種極富創意的眼妝在此集結,都可以打上#奇妙眼妝大賞”的 Tag 了。

同時,他還對色彩充滿著迷戀。一眼望去,各種飽和或冷淡的色彩佔據著整個主頁。

姿態各異的靜物、擁有複雜結構的建築、它們的姿態你也都可以在 Josep Font 的設計中找出端倪。

Josep Font甚至還會直接將他們拿出來,同自己的作品進行對比,仿佛一場屬於時裝的仿生偽裝大賽。

從任航的攝影,再到 Pierre-Auguste Renoir 的名畫《Renoir Luncheon of the Boating Party》。

古典或是現代,靜態或是動態,都可以是 Josep Font 的靈感來源。

擁有建築設計背景的Josep Font,即使在創作那些造型百態的高定禮服時,其實也是延續了一貫的克制嚴謹。

幾何感、對稱式樣、在混亂中找到了統一。

就像那些被一致拚貼成1:1正方形白邊的照片一樣,給人一種有序規整的視覺享受。

@jacquemus

另一位對格式偏執的設計師,則是近期大火的Simon Porte Jacquemus。

他的 Instagram 向來都以三張相同(或是相同主題)為一橫列的格式進行排列,具有很強的個人風格。

這位以極具南法風情的設計,在時尚圈展露頭腳的大男孩,他的 Instagram 同樣還是同名個人品牌Instagram。

風格也是彰顯了極強的南法浪漫之情,放眼望去,滿滿都是關於度假、陽光、以及對純粹之美的追隨……

這些單純又簡單的狀態,不僅僅是 Jacquemus 個人的直觀感受,同樣也還是 Simon Porte Jacquemus 的生活哲學。

就像他在簡介欄寫到的那樣——“我叫Simon,我愛藍色、白色、條紋、陽光、水果、圓形、生命、詩歌、馬賽以及80年代。”

這種直觀純粹的喜好,寥寥幾筆卻異常強烈。

就像是他本人那標誌性笑容一樣,自然而又美好。

優雅不失趣味性,時髦中依舊是愜意舒適,這是人們對 Jacquemus 設計的一貫評價。

南法賦予了他無盡的靈感,那些對於生活的熱愛,同樣也在我們目光所及之處肆意流淌。

天真爛漫、自然青春、不拘小節……

無論是在 Simon Porte Jacquemus 的日常分享裡,

還是他所執掌的 Jacquemus 那不假思索的描繪中,都是充滿著熾熱愛意的。

@alexwangny

同樣對生活無比熱愛,樂於在社交媒體上分享的,還有我們的王大仁同學。

不過與 Jacquemus 的歸隱田園、“健康有機”的狀態皆然不同的是,王大仁的生活狀態真的要“十八禁”很多了。

夜場是他的臥室,酒精是他的補給……

就像所有活在當下的 Cool Kids 那樣,放浪形骸中也是對自我標榜著。

當然,受到街頭文化和黑人文化影響深遠的 Alexander Wang 也在自己的設計中,對他所愛風格著重筆墨。

我們所了解的 Alexander Wang 是性感的、是街頭的、同樣也是危險和強勢的。

從皮夾克、超短褲,再到到恨天高。無論是鑲滿鉚釘,還是大膽的鏤空——

每個穿上 Alexander Wang 的女性,似乎都是最無畏和自信。

這也是為什麽流行樂壇的各位 Diva 們都對 Alexander Wang 那麽癡迷。

雖然美式文化早已成為了自己品牌最為重要的標簽,但王大仁依舊是 Instagram 上的“中國文化傳播大使”——

至少他的胃是誠實的——

其次,他還是一個職業段子手,各種 meme 也真是口吐蓮花。

拿自己的設計開涮自黑,更是家常便飯——

或許,能夠輕鬆捕捉並融入到當下的文化中去,也是 Alexander Wang 的製勝法寶吧。

@alessandro_michele

有人在時尚潮流裡轟趴,自然也有人在過去時光裡沉醉造夢。

在某種程度上說,Alessandro Michele和如今的 Gucci 就是化等號的。

在所有人都在標榜所謂的“人間Gucci”的今天,別忘了 Michele 才是這個完整審美體系的創世主。

就此推斷,如果你想要感受最直接,不加修飾的 Gucci 之美。

Alessandro Michele的 Instagram 會是一個好去處。

在這裡,你可以靜距離看到 Gucci 宇宙裡的各種神奇生物——

或是快速 Get 到最具有 Gucci 風格的萬聖節穿搭——

早前作為配飾設計師的 Alessandro Michele 的珠寶收藏,幾乎可以用壯觀來形容。隨便一件都能令 Gucci Gung 眼紅不已——

連同那些古董藝術品收藏,它們共同組成了 Gucci 打破時光界限的靈感來源。

仔細回想,被人們稱為時尚界考古學家的Alessandro Michele,其實就是在讓這些原本附上塵埃的古典主義、以及 Vintage 風格。在亞文化的重新詮釋和別具匠心的設計巧思下,變得炙手可熱起來。

宗教神學、神話怪談、邪典文化,再到另類崇拜……

這些原本在大眾裡趨於小眾和邊緣化的內容,如今因為 Alessandro Michele 和 Gucci 的共同經營,被大眾所趨之若鶩。

逆時尚的表達,多元化運動的推崇,並再造出一個與眾不同的美學世界。

我想這也是 Alessandro Michele 在創造商業奇跡之外,最令人敬佩,同時也是最寶貴的一點。

@jonathan.anderson

在這些設計師的 Instagram 中,Jonathan Anderson可能是最低調,也是最敬業的了。

向來被媒體和大眾,標榜成設計師裡顏值擔當的他,其實很少在社交媒體中發過自拍。

這也可能就是所謂的美不自知吧。

明明可以靠臉吃飯,偏偏還要以才華取勝。

在他手中,西班牙百年皮具品牌LOEWE搖身一變,成為當下最炙手可熱的奢侈品牌,由他所推出的爆款手袋也是數不勝數。

他自己的個人品牌J.W Anderson,也成為了設計師品牌裡的中間力量。

無論是 LOEWE 還是JW Anderson。Jonathan Anderson其實都是在抓住消費者的小眾心理以及文化追求。

這點與Alessandro Michele、Raf Simons等設計師的做法也大同小異。

僅僅是在去年,他就先後促成了Gilbert & George 、Charles Rennie Mackintosh在內的兩個藝術家聯名系列。

Jonathan Anderson的 Instagram 裡,就記錄下了這一次次的合作。

就在前不久的米蘭設計周上,第五次參展的 LOEWE 以編織為主題,展現了手工匠人們令人歎為觀止的織皮技藝。

事實上,LOEWE還專門成立了一個工藝獎,來表彰和扶持那些優秀的藝術家和手工藝者。

Jonathan Anderson的 Instagram 裡,隨處可見他對藝術的熱情。

藝術品的靜物攝影、藝術展,構成了他 Instagram 的主要內容。

他在上面分享過美國藝術家 Paul Thek 的冷門作品——

英國詩人 Victoria Mary Sackville-West 的老照片——

同時還在抱怨過 David Hockney 的名畫被高價出售,而不是陳列在博物館裡被世人所敬仰?——

將自己對藝術的喜愛,融會貫通到設計風格和品牌精神中去。

“夾帶私貨”的 Jonathan Anderson 當然是會被大家“原諒”的啦。

其實,無論這些 Instagram 的內容和形式以何種方式呈現,我們都可以找到與設計師本人的設計風格,不謀而合的存在。

就像是 Alessandro Michele 打破次元存在的古典主義——

幫隨著童年至今 Jacquemus 生命中最重要的南法美景——

或是 Jonathan Anderson 所癡迷的當代藝術、Alexander Wang表達自我的夜店文化……

這些 Instagram 不但是記錄他們生活片段的工具,同樣也是設計靈感的Moodboard 。

作為觀眾的我們,既可以感受到其中直觀傳遞的設計理念,又能體驗到一次次風格的視覺之旅。

這樣的 Instagram 真的很是精彩。

本期文字助理:Milo

作者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作者

向來不毒舌,內心充滿愛的吉良先生微信公眾账號,會精選過去未來從前以後的所有時尚界、美容圈、科技業,以及旅行、美食等相關生活領域裡的有趣內容,以不負責任的彈幕式吐槽來添加個人觀點。

基本是一個無節操也不靠譜的資訊平台,甚至偶爾偷懶時會以(自認為)迷人的嗓音來跟大家插科打諢。如果這樣的人你都感興趣,那麽請記得關注本平台。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