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原創】故事時代下,普洱茶消費的前提

隨著接觸普洱茶時間久了,你會發現這個行業的賣方很會講故事,有些只是在產品宣傳上造概念、講文化、說背景等,這都無可厚非。更有甚者,將消費者進行品飲體驗時的不好感受都歸咎於消費者本人,比如:

我怎麼覺得我喝了茶之後舌頭髮麻呀?

可能你本身寒氣比較重吧!寒氣較重會影響……

只能說碰見這樣的賣方,還是果斷離開吧。這已經不是簡單的講故事了,而是進了一家「診所」呀。

許多人剛喝普洱茶時,會覺得普洱茶很遙遠,因為它五花八門的「包裝」。這個包裝可能只是肉眼可見的綿紙包裝,不同品牌、不同產品綿紙包裝上的圖案,包含的元素都不一樣;也有可能是「文字包裝」,賣方會用不同的文字,組成不同故事、文化、背景等,將之捆綁在產品銷售上。久而久之,你會發現,有時候茶品本身並不重要,誰的故事更好,更能吸引人才重要。於是不同的產品有著不同的故事,故事多了,消費者就像是走進一本故事百科全書,長此以往這難道利於市場健康發展?

誠然普洱茶是一片葉子,也是一種文化,當這片葉子穿上文化的外衣後會更加有利於銷售,因此在銷售過程中,包裝產品本身並沒有錯,現在市場上沒有一款茶是不需要經過包裝的。但過分誇大「包裝」的比重,強調茶品背後的「故事」強過它本身的口感時,是否有些捨本逐末、欲蓋彌彰?最後消費者拿到一款茶:嗯,包裝不錯,吸引人。拿到另一款:嗯,這個「故事也不錯」。結果一喝,兩個茶的口感沒什麼區別,甚至原料都是一樣。試問,這是在賣茶?還是在賣故事?

作為普通消費者,我們沒辦法決定一款產品的「故事」成分該佔多少?因為我們不是產品的生產者,但我們能做到堅持自己的購物前提——口感體驗。與其辨不清故事真偽,為選擇誰而糾結,還不如堅持適口為珍,如果你覺得這款茶給你不愉悅的體驗,那就果斷放棄。

當然,有些茶因為自身工藝、倉儲等原因,可能造成它短期內口感並不是很好或最佳,需要時間的力量,如果你有時間去等待去驗證,那你可以嘗試購入一兩餅,看看是否後期轉化真的如此,而且這也算品茶路上的一種樂趣。

但是懶惰是人的天性,大部分人是沒有時間與條件去等待這個驗證的過程,也許當時是抱著試試的想法購買了,然後回家一放可能就忘記,浪費了錢財不說,也佔了地方。與其以後懊惱,還不如遵從自己當初的感受,不好喝就不買,不要聽著賣方的「故事」而忘記你的口腔感受,還是堅持適口為珍,追求茶葉的品飲屬性。

當把茶葉的品飲屬性作為自己消費選擇時的首要條件時,你就會覺得,其實喝茶這件事真的很簡單。一個人時,舒適的口感愉悅了你自己;一群人時,這種口感愉悅了周圍人。而且你可以置一方小茶席,或者入手一個簡易的飄逸杯,也可以用水杯泡上幾根,沒人說過,普洱茶必須在茶台上泡。你選擇什麼樣的沖泡方式,都是你的自由。以這種簡單、輕鬆的方式對待普洱茶時,於消費者而言,它可能不再離生活很遙遠;於市場而言,可能這種方式才是它最理想的發展方式。

試想一下當消費者與賣方以這種簡單心態對待普洱茶時,普洱茶是否不再那麼複雜?消費者不用面對五花八門的「包裝」而左右為難,只要自己適口就好;對賣方而言,這又何嘗不是一種督促,因為當你再拿故事、文化等來試圖為此款茶加「籌碼」,抑或試圖掩蓋它的缺點時,你會發現這種手段已經失效,取而代之的是,如果你的茶真的品質很好,不用你費盡心機去「包裝」,它的品質就是你最亮眼的「包裝」。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