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春風裡“未來之城”正崛起:新基建下的超級智慧城市群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化進程飛速發展,成績有目共睹。城市化率從18%迅速躍升至60%,人均居住條件及城市基礎設施水準均實現了跨越式增長。然而,傳統攤大餅式的城市發展模式已面臨瓶頸,一方面是各大城市交通擁堵、房價高企、人口老齡化等不斷推高綜合生活成本,另一方面則由於全球貿易環境變化及整體勞動生產效率(見前文:智慧海南)增長趨緩導致既往的產業鏈、經濟發展模式亟待改變。

中國的城市化率預計未來十年內將很快由現階段的60%攀升至75%,那麽在這樣的進程中,如何既有效控制“大城市病”,又能突破複雜大環境對經濟增長的瓶頸作用呢?

01、打造智慧城市有助緩解大城市病,並掃清都市圈發展的諸多障礙

城市在智慧的過程中,將極大增加其對經濟與人口的承載能力,而過往我們擔心的各種大城市病,也將隨著城市智慧能力的增長而有效緩解甚至消亡。下一階段的種種科技發展與應用改進也勢必使得日益豐滿的城市在規模越大的同時,氛圍越安全、生活更便捷、環境越環保。

比如,基於5G網絡技術的智慧交通體系,將使我們日常通勤時間從45分鐘甚至1個小時,縮短到2-30分鐘以內。同時,新能源汽車的廣泛使用和智能電網的快速覆蓋,將極大降低大城市產生的能源汙染和溫室排放。而大數據、AI、人臉識別、圖像計算等先進技術的廣泛應用,也能有效控制城市各類突發乃至惡性事件的發生,社會安定將進一步鞏固。

圖:全球各大城市的通勤時間對比

資料來源:麥肯錫全球研究院

正由於各類智慧科技的研發應用促使各大城市的管理能力有了可見的大幅優化,使得近年來區域發展的決策明顯改觀了過往二三十年城市化策略實施的效果。從之前的東中西平衡發展、西部開發、東北振興、在地小城鎮化,到現在更加依賴都市圈和城市群,尤其是超級城市群,種種優化變革背後的關鍵推手無疑是巨大的科技賦能,這樣才使得城市越大反而越好管理。

也正是破解了曾經的城市擴張瓶頸疑惑,“核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的區域發展路徑才被廣泛確認為是未來中國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核心發力點。

圖:智慧城市可改善了六大領域

圖:麥肯錫全球研究院通過互聯互通的聯結效應,都市圈與城市群既能保持大城市的集聚優勢(人力、企業、資本等),其各類經濟活動又能在區域上合理調配(比如衛星城可以消化核心城市的傳統產業外溢,確保核心城市承載更多高附加值的產業內容)。擁有高效的以城際鐵路、高等級公路、城市內部立體交通等路網體系,以及互補型產業供應鏈、組合化區域發展政策、強大的人口基數,目前已成型的京津冀、長三角、大灣區、長江中遊、成渝等五大超級城市群已承擔著經濟強國、科技強國的重任。

02、新基建能極大強化超級智慧城市群的火車頭效用,推動工業互聯網建設,並激發創新體系構建,有助於中國引領第四次工業革命

此番提出的全國範圍的新基建工作,與以往傳統的工業崛起獲益有本質區別。傳統基建基於工業時代,以提供客流物流的便利性為主,而新基建根本指向的是廣域的信息流和資金流。因此前者離產業較遠,多由政府投資乃至兜底,投資大回報低,而後者與產業緊密相連,一般由市場主體自主投資,規模不一,回報周期相對較短。

進一步說,前者是城鎮化1.0版本,奠定的是城市經濟的基石,後者是城鎮化的2.0版本,建設的是數字經濟、智能經濟的瓊樓玉宇,拉開的是新經濟的序幕。

去年開始坊間熱議數字經濟,進而引申為幾大重點投資領域,如工業互聯網(5G、雲、物聯網等)、產業數字化(無人駕駛、智能物流、智能電網、大數據金融等),以及智慧城市新生活(智能家居、遠程醫療、體驗式服務及消費等),凡此種種最終都是落腳到智慧城市及超級智慧城市群上。

黃奇帆在今年財新夏季峰會上也提到:

到2025年左右,5G、數據中心的投資規模均會達到兆級別。更重要的是,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和網絡,包括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物聯網在內,將形成五位一體的數字化平台有機體系,共同生成在5G基礎上,成為一個類似於人的智能生命體。

多年來,消費互聯網領域(以個人為用戶、以日常生活為應用場景,滿足消費者在互聯網中的消費需求而出現的互聯網類型)內的競爭格局已逐步趨向穩定,行業集中度也逐步提高,於是在行業發展減速之際,大家把目光紛紛集中到了產業互聯網領域。如果說消費互聯網市場目前只能容納不多的幾家兆級企業的話,那麽產業互聯網領域則可能孕育出幾十家、上百家巨無霸(美股前20位上市公司有7個產業互聯網公司的市值,約佔全美最大規模20家上市公司市值的50%),這樣的前景很多人都看到了。

在工業互聯網、產業數字化等領域多年來政府基本都在給政策、給資金,希望行業企業盡快轉型成長,但不可否認的是企業自身變革的難度極大,即使有成長,其周期與跨度都更長,現在通過新基建的“大環境改造”,很有可能倒逼行業提升、企業創新,才有可能真正實現經濟發展目標。

這些變革的企業也好、新成長起來的企業也好,它們選擇落地的城市或城市群,相信幾乎都會與新基建的投向區域高度重合,這是基於大部分城市在投入新基建項目時,既要考慮城市已有的產業發展基礎,也要考慮未來如何培育孵化優質企業。打造智慧城市的過程,同時也是培育孵化產業的一種手段,而這種把有形的基礎設施與無形的先進技術相融合的過程,往往要持續幾十年。

總結

技術每三四年就會迭代躍遷,智慧城市的建設過程本質就是一個科技進步的過程,創新體系的建設也就勢必需要緊密相隨。這其中,以一批大科學裝置和大實驗平台為代表的基礎設施,在深入研究、反覆論證、高度融合的過程中,又能強有力的激發創新動能,最終實現創新驅動經濟的既定目標,將中國送入引領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快車道。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