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跟拍56年,他揭開了窮人和富人之間的秘密

有一部紀錄片,1964年開始啟動。

故事的主角,是來自社會不同階層的7歲孩子。

每隔7年,都會對這群孩子進行重訪,記錄他們的生活狀況。

如今,這部紀錄片已經持續了56年。

當年那群7歲的孩子已經變成了白發蒼蒼的63歲老人。

當年意氣風發的導演,如今也已經78歲了。

時光荏苒,歲月不等人。

56年的時光在紀錄片中清晰可見。

而關於人生和命運、社會和階層的秘密,也在其中清晰可見。

《人生七年9 63 Up》

毫無疑問,這是一部偉大的紀錄片。

原因無它,只因為在一個極具變革的時代裡用最真實的方式記錄下了一群人成長的軌跡。

這種真實的力量,是其它紀錄片所難以比擬的。

而它所揭示的那些真相,更是這個社會最真實的規律。

導演最初開啟這部紀錄片的初衷就是為了批判:

階層已經固化,寒門再難出貴子。

然後他別具匠心的選擇了來自不同階層的14個孩子,10個男孩與4個女孩。

其中5個來自上流社會,2個來自中產階層,4個來自工人階層,1個來自農村,2個來自孤兒院。

這其中,不僅囊括了階層、男女等因素,更是將城市與農村的成長環境、有無父母關愛等因素都考慮在內了。

從第一部開始,階層的差別就清晰可見。

來自上流社會的孩子,談起自己喜歡的報紙,張口就是《泰晤士報》《金融時報》《時代周刊》。

雖然只是開玩笑,但可見這些孩子已經知曉這些報紙的存在。

其中有的甚至小小年紀就已經擁有了這些保持的股份。

關於理想的大學,他們的夢想都是“劍橋”“牛津”之類的。

當拿這個問題去問底層階級的小朋友時,小朋友困惑了:

“大學是什麽意思?

僅僅只是7歲,成長環境的不同就已經讓他們拉開了一截。

所謂三歲看大,七歲看老。

很恐怖的一件事是,這些孩子們的命運真的和七歲時的“規劃”相差無幾。

立志讀劍橋、牛津的富人家的孩子,真的考上了劍橋和牛津,之後做著律師和記者的工作。

收入豐厚,工作還體面。

而中等階層的孩子們也大多沒有逃脫自己的階層,過著收入平平但卻安逸的生活。

一如他們的父輩。

從小就掙扎在貧困線的孩子,大多中途輟學,做著搬運工、修理工、建築工的工作。

過的窮困潦倒。

而他們的孩子,他們的孫子,仿佛是重複著他們的命運一樣,也走著他們走過的路。

成長環境、教育差距讓富人的教育資源本來就更勝一籌,而窮人卻越來越難以翻身。

富人越富,窮人越窮。

既殘酷,又現實。

可是,這並非意味著富人的成功就不需要努力,窮人就毫無跨越階層的可能。

片中的約翰,出身上流階層。

曾曾祖父是保加利亞的開國首相。

但是,約翰9歲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母親依舊要像工薪家庭的母親一樣掙錢養家。

生活一落千丈,約翰大學差點無法順利畢業。

之所以有現在的成就,多靠他的勤奮努力,大學時候拿到了牛津的獎學金。

自身的階層確實讓他先於普通人家的孩子從小就見了世面,對人生有一定規劃。

但說到底,他如果渾渾噩噩,毫不上進,也不可能從牛津順利畢業。

片中的尼克,出身底層,是農民的兒子。

在約翰大談牛津、劍橋的時候,他們村的學校,只有一間。

為了上學,他每天需要步行3英裡去學校。

14歲的時候,他害羞內向,甚至不敢面對記者的鏡頭。

21歲的時候,他卻突然變得自信起來,也不再畏懼鏡頭了。

只因為在這7年間,他認識到了自己性格的缺陷,努力的進行了克服。

從小就對物理感興趣的他,在21歲成功的考上了牛津大學物理系。

之後又讀了博士,從一個農民的兒子一躍成了大學的教授,實現了階層的跨越,人生的逆襲。

這樣的他,和萬千中等、底層階層的人一樣,接受的教育水準並不高。

但他夠努力,全身心的撲進自己的愛好裡,最後的成功也就自然而然。

儘管階層固化是事實。

但這並非意味著你的努力就毫無意義。

我們無法改變這個社會,但卻可以改變自己。

但是,成功的定義是什麽呢?

家境優渥,事業有成真的就是成功的唯一標準嗎?

片中的托尼,7歲時候夢想著做賽馬騎師。

14歲輟學做了賽馬騎師,但隨後就被生活所迫,做了計程車司機。

他這一生,瀕臨破產過,抵押過房子。

現年63歲的他,身體狀況欠佳,其中一位女兒的狀況也讓他擔憂。

但是,當你看到他和妻子恩愛相處,一群孫輩環繞時,很難說他不幸福。

片中的蘇,普通家庭出身,沒有上過大學。

24歲,她嫁了人,做了家庭主婦。

35歲,她離了婚,獨自帶著孩子。

生活的壓力山一樣的壓過來,蘇沒有退縮。

她開始步入社會,在一個大學做圖書管理員,之後不斷學習,充實提高自己。

人到中年,她居然一步步從圖書管理員做到了研究生院行政主管的位置。

現在的她,即將退休,有個交往多年的男友,但暫時還沒有結婚的打算。

這樣的她,誰又能說她的人生不成功?

片中的尼爾,來自中產家庭。

小時候的他,活潑開朗,腦子裡的想法千變萬化,是個特別有浪漫主義精神的小孩。

長大之後,他果然不走尋常路,大學讀了一年他就輟學了,選擇去工地上乾活。

之後很長一段時間內,他都沒有工作,居無定所,幾乎成為流浪漢。

他痛恨上班族,認為他們只是陰屍路的活在世界上,被人洗腦,毫無靈魂。

最終,他選擇成為自由民主黨的議員,投身於政治的。

沒有家人,也沒有積蓄,他靠著議員的津貼和救濟金生活,閑暇時候會去做牧師。

這樣的他,固然不是我們世俗眼中的成功。

但是,誰又能說這不是他嚮往的生活呢?

關於成功的定義,從來沒有固定唯一的標準。

如果有唯一的標準的話,那一定是:

以你嚮往的方式過一生。

看完這部紀錄片,不止一次的被階級固化,貧富差距所震撼。

但更多的,還是在思考人生之於自己的意義。

如果想要功成名就,知識永遠是我們普通人的不二途徑。

如果想要隨心而活,那麽現在去行動永遠都不晚。

生命只有一次。

56年眨眼就過去了。

看著昔日天真的稚兒如今已經白發蒼蒼,太感慨。

時間不等人,不管這個社會如何,你人生的決定權永遠在你自己手裡。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