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妙造自然寫真趣——王征筆下的人物畫意象

王征,字志壽,1938年生於浙江溫嶺,1954年考入中國美術學院附中就讀,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先後任職於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濟南軍區政治部美術組,曾任浙江工藝美校校長,1993年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並獲國家教育委員會頒發的榮譽證書和獎章,系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被美術史論家王伯敏先生稱為:畫體周瞻,作風嚴謹,妙造自然的人物畫家。他擅長人物、涉獵山水花卉,所畫作品範圍很廣,從佛教壁畫到古典四大名著長卷以及少數民族風情畫卷等都有所涉及。近作國畫美女系列不同凡響。

寒門少年

溫嶺箬橫鎮是浙江東南沿海的一個偏遠的小鎮,毗鄰“佛宗道源”的天台山,“三秋澤國鱸魚美,十裡林塘橘柚香”,滋養了當地淳樸熱情的民風。1938年,王征就生在這個小鎮。鎮上有個關帝廟,這是十裡八鄉唯一的廟會場所,也許是外公曾在這裡守護打理,父母在廟裡的簡易棚中結的婚,王征和這個關帝廟接上了不解的情結。關帝廟裡小戲台的頂篷上繪製著各類戲劇人物,尤其是廟門兩側木門上的武士,身穿鎧甲、目光炯炯、兩目圓瞪,甚是威武。在沒有什麽玩具的年代,在石板上勾畫各路神仙是王征唯一的愛好,畫佛像的油漆師傅也成為王征最崇拜的偶像。關帝廟是少年王征娛樂的場所,也是他的藝術殿堂。

不久關帝廟被改建成文化站。收集香煙片、“小人書”成了他的最愛,印有精美戲劇圖畫四進士、八大錘、飛雲浦的香煙片,《西遊記》、《三毛流浪記》《王先生》等連環畫成了他童年學畫的範本。

1951年,小學畢業後王征考入溫嶺中學,但僅上一個學期後,以挑水謀生的家庭再渴望求學。一邊參加當時鄉賢陳師曾的精益讀書社,一邊參加鎮上的勞動,數月汗水換回的60斤大米,給了他重新插班人讀的機會。

三位恩師

當時,在溫嶺中學任美術教師的是陳曼聲先生,陳先生是解放前夕上海美專畢業生,和王伯敏、夏子頤是同窗好友,先生非但擅長書畫,且精通詩詞,是當地的風雅之士。寒門少年王征表現出的藝術才華與執著,深得恩師陳曼聲先生的喜歡。王征也由從窗戶小洞窺探先生作畫的學生,逐漸成了先生家的常客,不僅繪畫水準得到了提高,審美修養也深受先生感染。畢業前夕,王征作為優秀學生代表出席台州地區學生代表大會,響應支援農村建設的號召,準備慷慨激昂地奔赴農村的時候,先生卻不動聲色地為他做著報考美院附中的準備。初中畢業之際陳曼聲先生特約王征等三個得意的學生拍了張大照片紀念,並親筆推薦寫信委託王伯敏先生多加關照。1954年,父親挑著行李為他步行送到45裡外的黃岩,搭乘上到杭州的汽車,16歲的王征懷揣著家中的全部積蓄43元和陳曼聲老師畫的詳細路線圖,開始了他的學藝之路。

按照陳曼聲老師繪的路線圖,王征在棲霞嶺的寓所見到王伯敏先生。王伯敏對這位從偏遠山村裡的窮學生,甚是鍾愛。考試結束,王征發現剩餘的23元不翼而飛,連回家的路費都沒了!先生知道後安慰他,“不要緊不要緊,考上的話就住在這兒用不著回去了,假如考不上,路費我再幫你想辦法,放心就是。”先生當時也只有30歲,是年輕的助教,一家三代五口住五六十平方米,倒騰出一個空位子,為王征安排下來。王征順利考上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附中,先生高興得像自家孩子考上一樣。從考試結束到附中開學的這段時光,王征一直借宿在先生家,住在隔壁的錢景長先生一直以為是王先生家親戚的孩子。“我與先生非親非故,先生為我奔波、為我操心、為我喜為我憂,先生的善舉,使我看到人世的善良,人間的親和。”每每談及此事,王征總充滿了對恩師無限的感激。

半個世紀前的溫嶺同杭州相比差別很大,一個鄉下光著腳板的窮苦孩子,能有這個機會,自是無比珍惜。當時附中的同學華松津、錢貴蓀、沈銑他們的成績很突出,而剛人學時王征的成績平平。對藝術的熱愛加上貧窮的原動力,王征一頭撲到學習上。二年級時,美院附中的學生習作展在上海展出,瀏海粟先生親臨現場並撰文在上海《文匯報》上發表,王征與其他5位同學獲得瀏海粟的嘉獎;同年,課堂素描習作《小提琴》同潘天壽、周昌谷、方增先的作品一同刊登在招生簡章上,被評為優等生;1961年,以素描第一的成績考入中國美術學院國畫系。

多年之後,當年附中校長夏子頤先生在談到王征時說“王志壽這個學生,家裡最窮,在校學習最用功”。

“小人書”成就藝術人生

王征常戲說自己是一位從“小人書”中走出來的畫家。“小人書”伴隨著畫家的藝術人生。畫家少年時在《七俠五義》《鐵道遊擊隊》《雞毛信》等早期連環畫藝術形象中熏陶中長大,連環畫既是主要的精神寄托,又是學藝路上的最好老師,直到美院期間學習,連環畫仍是他最好的教科書,即便到後來從事美術教育,連環畫也是他教學的主要手段。

很多藝術家視連環畫為不足以登“大雅之堂”,但王征對連環畫情有獨鍾。自美院畢業後到人民美術出版社、濟南軍區政治部美術組任職的10余年時間裡,畫家創作了大量的連環畫作品,代表作品有《八一風暴》《孫中山》、《霧都十三夜》《竊國大盜》《王牌軍的覆滅》、《虎穴逃學生》《薔薇花爆炸案》等。王征的連環畫打破了單線勾勒或黑白素描等傳統格式,在畫法、構圖、處理時空關係、塑造形象、刻畫心理等方面進行了多種嘗試並有新的突破。他創作了一批歌頌英雄模範,描繪火熱生活,宣傳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的優秀連環畫,不僅在內容上反映了人民在社會主義物質和精神文明建設中的各個側面,同時也生動地傳達了時代的心聲,深受廣大青少年和民眾的歡迎,特別是對青少年起著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具有社會教育意義。

畫家王征將自己的藝術與人民大眾藝術享受有機地結合,在教化民眾的同時也奠定了自己厚實的藝術基礎。

壁畫奏響藝術華章

上世紀80年代後期,由於多種文化娛樂形式的衝擊,連環畫一度陷人“出版低谷”狀態。1986年,王征調回杭州任浙江省工藝美術學校任職後,開始將自己的藝術形式從連環畫逐漸轉向“大構”的、“成教化、助人倫”的壁畫創作。

1988年,王征應邀到山西永樂宮複製壁畫,永樂宮壁畫集歷代壁畫大成,直接繼承了唐代宗教壁畫風格,沿襲了以吳道子為代表的唐代正統派的繪畫傳統。在3個月的時間裡,王征白天為永樂宮複製壁畫,晚上潛心研習,面對瑰麗的永樂宮壁畫興奮得忘卻了疲憊,當時已50余歲的王征,每天隻休息五六個小時,3個多月的複製工作,王征為永樂官留下大量的複製品,至今仍留在永樂宮牆壁上供遊客欣賞。3個多月的潛心研習,使王征掌握了傳統藝術的精髓,同時也使王征的藝術由“小人書”轉向氣勢雄偉的大構圖。歸來後,王征將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壁畫的創作中,奏響了他藝術創作上的華章。自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王征創作了數十件巨構:

1990年,創作100開《紅樓夢》手稿長卷,製作成1.8米高80米長的玉石連屏;

1992年,創作《三國演義》100開圖稿,製作成80米玉石屏風;

1997年,為普陀山創作2米高、60米長的《南海觀音大殿壁畫》;

1998年,為昆明世博會繪製1.8米高、60米長的《世外桃源》;

1999年,創作1.8米高、60米長的《長恨歌》畫稿;

2000年,創作1.8米高、60米長的《絲綢之路》畫稿;

2005年,創作4.5米高、70米長的《朝聖圖》;

......

這些作品人物造型開張、比例嚴謹、用筆細致、姿態生動、衣紋暢快、氣勢雄偉,線條流暢,賦色重彩華麗,場面雄偉壯觀、富麗堂皇。無論從數米長的衣帶到五官的勾勒,還是設色賦彩,王征都以筆寫出,遠觀為極工之作,近看實為磅礴的寫意。從中可看出畫家在追續吳道子藝術風貌與大唐壁畫的風格。王征的壁畫拓展深化至心靈教化、精神成長的層面,而且使人與壁畫的和諧關係轉向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讓人感到人與人之間親密,人與物之間和諧。

從普陀山聖地、蓬萊仙島等國內各大寺院到重要的公共場所,都能看到王征的作品。近年,王征在業內常被稱作“當代吳道子”。

其中,創作《世外桃源》時,王征到西雙版納深人生活3個月,畫速寫3000余幅,又數易其稿,耗時整整一年才繪製完成。2005年,為山東大明神殿繪製4.5米高40米長的一百多真人大小《朝聖圖》,由於大殿開光日期緊迫,在5個月的時間內須完成作品,已67歲的王征每天隻休息5個小時,連吃飯都是在畫作邊的小凳上,長時間的勞作導致拇指關節勞損過度。

在當前的商業大潮衝擊下、很多畫家熱衷於小情調的寫意畫,經濟效益來的快,生活得又悠然自在。壁畫為一些畫家所不屑,這是既費精力又耗體力的事。在當代社會也只有王征這樣從貧窮山嶴裡走出來的藝術家才能擔當得起,甘於寂寞,將所有的精力與時間投入在巨幅的藝術創作中,潛移默化地淨化人們的思想境界,提升國民精神素質,建立美好的道德情操。或許正如同窗好友楊德康所說,“貧窮是王征最大的財富”,是貧窮使他一步個腳印從大山裡走向世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