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幫大山裡的孩子點燃夢想

江華瑤族自治縣位於湖南省最南端,是全國瑤族人口最多的瑤族自治縣。2013年,中南大學將江華瑤族自治縣確定為對口扶貧縣。2016年起,中南大學派出教師支教、對口教研、捐贈教學儀器,並每年派出研究生支教團到江華一中,開展為期一年的支教。2017年,江華縣大圩鎮的大圩中學被納入支教計劃中。

來到江華縣之前,支教團員劉子欽負責的“芯連心”可持續發展公益行動在長沙市的各個中學回收廢舊筆芯,與上海晨光股份有限公司簽訂兌換協議,將兌換的新筆芯捐贈給貧困學校。

受助的大圩中學地處深山,不少學生學習基礎差、家庭貧困,學生中留守兒童較多,缺乏自控力,容易沉迷手機網遊和動漫小說。

劉子欽找到了針對性的教學方法:他在講授完半節課後,其余時間安排讀書和做課後練習,再用最後5分種分享課外的生物知識,或自己生活和學業中有趣的小故事。於是,課堂下沒有了喧嘩,多了專注的眼神。

學期初,劉子欽已將整個學期的課備好,並參考了過去10年間學校有存檔的期末考試試卷,將重要知識點、易錯字和重要圖解編輯成冊,發給每個學生,安排進行課前朗讀和記憶,對於那些緊張而羞怯的山裡孩子,他用寫小紙條的辦法,讓他們敞開心扉。

他發現學生時常爭搶課外書,就聯繫中南大學商學院為大圩中學捐贈圖書和物資,滿足孩子們的期盼。

“鄧老師,我想請教你一個問題,如果上高中只是為了混一個高中畢業證,是不是應該早一點出去學一門技術?”

初入江華一中,支教隊員鄧子鑫的學生提了一個難題:在父母的期待與自身的理想之間,究竟該何去何從?“絕大多數孩子是迷茫的。家庭條件、生活環境限制了他們的想象”。

鄧子鑫在日記中寫道,他們從來沒有思考過自己的未來,人生目標只有“打工”二字。“我感到十分可惜,這也許就是我來到這裡的意義吧!”

他在所教的4個班裡,就高考政策、大學專業和未來的職業規劃等,給孩子們講了自己的看法。

為了開闊孩子們的視野,支教團還將C919、複興號、蛟龍號模型帶進課堂,點燃孩子們對未來人生的夢想。

已經是孩子們“知心姐姐”的孫彬彥,負責八年級兩個班的語文教學。面對有些連拚音都不過關的孩子,她一個拚音一拚音地教,做到不拋棄、不放棄每一個孩子。課前,還用生動的故事調動課堂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支教團員劉怡瑋在日記中寫道:“十五六歲的他們,處在敏感的的年紀,卻在第一次見面時對我報以最大的善意和熱情;每次看到我都是清澈驚喜的眼神;想跟我交流又害羞地不敢上前回答問題,他們怯生生的樣子,我仿佛就看到了當年那個渴望被老師肯定的自己。”

於是,課堂上她會把牛頓稱作“頓哥”;會用自創的“冤有頭債有主”的理論講“小船過河”問題;把隱含條件形容成“上帝為你關上了門,肯定會為你打開一扇窗”;給求中心天體質量的兩種方法分別取名“自力更生”和“借助外援”……

護理專業研究生陳依平在大圩中學支教期間發現一些學生衛生習慣較差,於是在班上發起了“講衛生活動”,開展生理衛生、衛生養成小講座,每天督促、檢查學生衛生,倡導全校師生參與其中。

文海村的一對姐弟,父母雙亡,家裡還有70多歲病弱的爺爺奶奶。姐姐中考後,沒錢讀高中輟學在家,也無心再學習,對未來感到很茫然。中南大學扶貧工作隊知道後,將姐姐送到長沙外國語學校學習護士專業,並幫助解決了相關費用。

一年時間裡,李昌順和學生建立了難以割捨的感情。他勉勵學生:“要過上夢想中的生活,就必須要走出這座大山,刻苦學習是最好的選擇。”現在,班上不少孩子已經把“走出大山”當作了自己的目標。

支教團依據孩子們的興趣愛好,為每名建檔立卡貧困學生進行一對一、多對一輔導,開設書法、繪畫、舞蹈、英語等免費培訓班,確保為每名貧困生培養1種興趣、愛好或才藝。

“他們贈予大山裡的孩子們一個飽含希望的春天。”江華縣大圩中學校長唐擁軍說。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