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酣戰寒冬,李屯遺址考古發掘整理記

轉眼寒假已經過去十多天,對於已經回家的朋友們來說是不是過得非常快呀!但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考古文博系的同學們,卻在這寒冷的冬天開展李屯遺址的考古發掘資料整理工作,這些天過的也是相當充實。

剛剛結束考試的1月18號下午,劉中偉老師就把大家召集到一起,給我們講解了整理工作要求與安排。接著帶我們參觀了庫房,這裡滿滿當當的全是發掘出來的遺物,我們的工作就從這一筐筐的陶片開始。參與工作的同學有20多位,我們分成三組,同時開展工作。

陶片倉庫

工作室

整理第一步,洗陶片。觀察陶片的火候質地以決定能否水泡,刷洗時表面、背面、側面都要洗乾淨。

洗陶片

洗完晾乾,就開始分類了。我們按照陶質、陶色、紋飾,逐層分類。看!這就是我們分出來的喲!

陶片分類

接下來,我們要做一項統計工作,就是研究這些陶器的製作原料、顏色、紋飾特點等表現出來的差別。

陶系紋飾統計表

做完第一步的統計工作,我們要開始拚對了。從這些破碎的陶片裡,把可能屬於一件器物上的片片找出來,然後看它屬於哪個部位,把口部、腹片、足根,一點點的對起來,就像玩拚圖遊戲一樣。看,這些器物就是我們從那些碎片裡拚起來的。是不是很驚訝?對起來一件完整的器物是很不容易的,需要極大的耐心與認真堅持,不過,看著拚起來的完整器物,確實有一種妙手回春的感覺呢!

鬲(殘) 豆(殘)

罐和鬲(經修複)

盆和罐(經修複)

拚對完,我們要進行下一項統計工作,就是看這些器物是什麽,我們專業的叫做器型統計。我們把一些典型的器物挑出來,給它們身份的標簽,寫上它們的出土地點與編號。

器類統計表

也許有小盆友問,你們統計這些片片與罐罐幹什麽用呢?好吧,河大考古小師姐告訴你,因為史前時期不同地區不同時期不同族群人們的生活習慣、生產方式、宗教信仰等社會生活都有所差別,我們就要用這些陶片與陶罐等來辨別它們的主人是誰,是什麽時候的,是幹什麽的,是怎麽發展過來的。

輝衛文化陶系演變圖

下一步,我們還要把這些器物按照比例製圖。對,是製圖,不是畫畫!我們要按一定的比例,盡可能真實地以圖像形式表現出器物的各種特徵。

學姐們在認真製圖

完整陶器及線圖

口沿殘片及線圖

光有圖還是不夠的,我們還要給它配上文字說明,圖文並茂的告訴你它的大小、質地、紋飾、形製、製作工藝、用途等。

從破碎的陶片到完整的器物,從器物到紙上的圖像和文字,到這裡,我們的整理工作就算完成了第一步。接下來要做什麽,老師說要給給它們排隊,看看它們從哪來、到哪去?不過,這些工作要到以後了。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拚陶片、粘陶片、畫陶片!工作雖然枯燥,可是我們都投入其中如癡如醉,室外天寒地凍,我們工作卻一絲不苟。重要的是,這一段時間的工作,我們都練就了一雙雙火眼金睛,看到一個小陶片,我們都能準確的告訴你它是那件器物上的哪個部位,有時甚至會從把原本屬於一體的兩個碎陶片從兩個不同的陶片堆裡找出來品對上。是不是很神奇呢?這對於我們來說,就是專業的學習與提高。

小夥伴們在認真地拚陶片

忙得不亦樂乎

拚累啦,眯一會兒

師生情,比海深!平常老師講課都站在講台前,不過這次,就坐著小板凳在我們中間呢!

專注地聆聽指導

也有搞不準的時候。看,這兩同學爭著呢!高同學:“這是個啥?”丁同學:“夾砂的,看口沿可能是個罐。”王同學:“但我覺得是個鬲。”

難題還是交給老師吧!高同學:“走,問問老師~”

看不懂?請教老師唄!

室外大雪紛飛,室內工作正酣,一幅幅畫面展現著我們河大考古人的風采。想著那一箱箱陶片經過我們的雙手能變成一件件代表著先民生活的鍋碗盆罐,心裡便充滿了喜悅!啥時候能乾完?別急嘛,一件件、一步步,慢慢來!

本文為河南大學考古文博系2015系大學生李鑫總結而成。

編輯:羅爍斌

轉載或引用請聯繫授權並注明來源微信公眾號“考古河山”。

合作機構:河南大學公共考古中心、

考古與文化遺產保護河南省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歡迎研究機構、公益組織和各界人士合作!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