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11分鐘,20 30萬美金,約嗎?

約去哪?

約去太空逛逛吧~

2003年楊利偉作為中國第一人繞地飛行14圈順利返回地球時,我還是個小學生,那時候如果你問身邊的同學“長大後想做什麽”,一半以上的回答是“長大後我想做一名宇航員。”

16年過去了,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2011年NASA削減經費,終止了太空梭計劃,此後美國宇航員進入太空,要付8100萬美金給俄羅斯宇航局買一張船票。

《經濟學人》說這是“The end of Space Age”,滿懷落寞的歎息道人類探索太空的熱情不再。

官方熱情熄滅,民間熱情高漲。

世界上三個億萬富豪相繼成立私人航天公司,要帶普通人去太空逛逛。

馬斯克說要推進星際移民,在火星建立人類據點;

貝佐斯說要飛向太空,否則“人類文明將停滯不前”;

維珍集團老大理查德•布蘭森說“太空旅遊是一個龐大的市場。”

不做宇航員,我們也能去太空,前提是--

夠有錢

不怕死

假設我們都滿足了,那去太空,市面上有哪些選擇?

2001年,美國商人丹尼斯•蒂托搭乘俄羅斯載人飛船在國際空間站生活了7天零22小時,成為歷史上第一位太空遊客。

他交了2000多萬美金的旅行費,據說“按當時的物價,每呼吸一口,相當於燒掉一輛桑塔納。“

這次旅行由Space Adventures對接,想去太空的富豪找到他們,如果俄羅斯載人飛船有空余的位置,他們就將乘客安排上,跟隨俄羅斯宇航員進入空間站生活7~12天不等。

Space Adventures前前後後一共安排了7人進入太空,包括它超級有名的創始人,遊戲開發大神Richard Garriott。

據說現在一張船票漲到了3000萬美金。

當然這還不是最貴的...

今年6月,NASA宣布計劃開放國際空間站,允許旅客參觀,最多可在空間站裡居住30天,並指定了兩家”官方合作夥伴“:波音和馬斯克的SpaceX。

NASA與波音和SpaceX簽訂了近68億美金的合約,未來將由這兩家運輸美國宇航員到國際空間站,一旦兩家通過測試,NASA就不再從俄羅斯那裡訂票了。

據披露,SpaceX對外公布的票價是5200萬美金,如果想在空間站裡住幾天,每天還要交35000美金給NASA,開銷包括食物、空氣、生命維持系統等。

當然這跟日本富豪前澤友作包火箭的花費沒法比,有人說他花了幾億美金包下SpaceX飛往月球的航程,畢竟他是要帶6~8名藝術家隨行呢。

那就沒有便宜點的選擇?

有...還是有的...

如果你不介意花幾十萬美金,換十幾分鐘的失重感和一次頓悟的話。

來源:《連線》

NASA將太空與地球大氣層之間的分界線定義為卡門線,即離地面33萬英尺的位置。

國際空間站離地面132萬英尺,以每小時28000多公里的速度繞地飛行。

維珍集團老大理查德•布蘭森2005年創立的維珍銀河、亞馬遜創始人貝佐斯成立的藍色起源,分別承諾可將旅客發射到距地面29.5萬英尺和33萬英尺的太空邊緣,讓你享受一下次軌道太空飛行。

距離近了,船票自然也便宜了。

維珍銀河一個座位售價25萬美金,藍色起源大約在20萬~30萬美金之間。

整個航程大約只有十幾分鐘。

幸運的話,說不定還可以經歷一次頓悟。

有人吐槽說,失重感,花20塊錢做一次過山車也能體驗個幾秒鐘。那麽,”頓悟“就顯得稀缺而珍貴了。

據每個進入太空的人講,太空旅行會對人的精神思想產生”總觀效應“overview effect,即“親眼在太空中看到地球”而產生的“認知轉變”。

這個詞由作家兼太空哲學家弗蘭克·懷特(Frank White)創造,在採訪了許多宇航員後,他將太空旅行對他們的衝擊總結為:

“身在太空時,你將以親身體驗的方式看到並領會到人類幾千年來努力想理解的東西。也就是說地球是一個整體,上面的一切都相互聯繫,我們都是它的一部分。”

目前,20萬~30萬美金是太空旅行最低的價格了。

2018年,美國Pew Research Center調查了美國民眾太空旅遊的意願,出乎意料的是超過一半的人根本不感興趣!

在這58%不想去的人群中--

28%認為太貴;

28%覺得太危險;

28%考慮到自己的年齡和身體狀況不允許。

在想去的人群中--

45%因為獵奇;

29%想要頓悟“總觀效應”;

20%渴望解答未解之謎。

能湊齊路費的人估計不多,但世界上總是不缺少願意花大錢追求特殊、獨一無二體驗的有錢人。

在維珍銀河公布的乘客名單中,萊昂納多•迪卡普裡奧、賈斯汀•比伯、好萊塢明星與投資人Ashton Kutcher赫然在列,據說霍金也買過票...

就像飛機,1914年首個商業班機試飛成功,但此後一直是專屬富翁、明星、政要的交通工具,直到20世紀50年代,美國中產階級才開始有機會飛行,4小時左右的飛行要花費134美金,相當於今天的1200美金。

40多年前,太空移民積極分子Gerard K.O'Neill就設想過人類往返太空的票價能降低到3000美金,他還設計過一座漂浮在太空中可供10000人生存的太陽能驅動的聚居地。

所以,哪怕現在沒錢去太空旅遊,也不妨礙我們意淫下,順便八卦一下。

馬斯克去年在Ins上Po出SpaceX設計的太空服,謙虛道‘美觀與實用性兩者難以兼得。‘

不過這衣服似乎跟星際大戰中的帝國暴風兵有些撞衫…

波音選擇了傳統複古的藍色,僅重5.4千克,是傳統宇航服重量的三分之一。

維珍銀河也選擇了藍色,而且這款衣服是與運動品牌Under Armour合作的。

宇航服的左胸繡著維珍銀河與Under Armour的聯名logo,左側手臂上印著宇航員的國籍。

一件合格的宇航服能在飛船出現緊急狀況時保證宇航員的生命安全,並為他們爭取時間處理問題。

解決了“穿”這個問題,我們再看看“坐”什麽。

SpaceX的解決方案是獵鷹9號運載火箭加Crew Dragon 2太空艙,可容納7人,特殊的賣點是乘客可自行調節艙內溫度,維持在18~27攝氏度之間。

內部

2012年獵鷹9號第一次成功執行任務,將貨物準確的送到空間站,這還是第一家造訪空間站的私人航天公司。

SpaceX的關鍵突破在於實現了火箭一級推進器的回收利用,NASA運營太空梭項目時期,運載1千克貨物到太空的成本是5萬多美金,SpaceX將成本控制到了2700多美金。

波音的太空艙與SpaceX大同小異,CST-100 Starliner太空艙也能承載7人,並且可以反覆利用10次,只要每次給它六個月的休息時間,讓維修團隊來檢測保養一下。

內部

搭載Starliner的火箭Atlas V是由波音和Lockheed Martin成立的合資企業United Launch Alliance開發,有豐富的服役歷史,2002年就完成了首次飛行。

藍色起源的火箭名字很有情懷,用了NASA水星計劃首批入選宇航員、美國進入太空的第一人Alan Shepard的名字。

New Shepard火箭2015年第一次試飛成功,也實現了回收與重複利用。藍色起源的太空艙只能承載6人,整個航程只有11分鐘。

SpaceX、波音、藍色起源都是火箭+太空艙的模式,非常符合我們對太空旅行交通工具應該有的樣子的想象。

維珍銀河的造型就顯得有些特殊了-- 火箭和太空艙都是飛機的模樣!

連體大飛機中間運載著一架小飛機,大飛機飛行到50000英尺高空釋放小飛機,小飛機加速進入太空。

雖然從飛行高度看,維珍銀河是最低的,但它是第一家成功運輸乘客進行太空飛行的航天公司。

這位試飛乘客是維珍銀河的工程師Beth Moses,她乘坐VSS Unity飛船抵達太空邊緣,距離地面29.5萬英尺的高度,並成功返航。

飛行員:Dave Mackay & Michael Masucci 乘客(中間):Beth Moses

長久以來,人類夢想著飛向太空,探索未知,企圖從廣闊的銀河系尋找人類未解之謎的答案。

但太空旅行包著的美好外衣下是冰冷殘酷的事實--

極費錢

極危險

NASA太空梭計劃執行了30年,消耗了2090億美金,中途有14名宇航員不幸遇難。

巨大的財政支出壓力下,NASA自1960年代末期開始削減支出,現在NASA經費隻佔GDP的0.1%左右。

來源:Space, the final economic frontier

哪怕是現在來看技術相對更成熟的SpaceX,也經歷過六七次致命的火箭爆炸失敗,而一次失敗的代價就是幾億美金。

“2015年的火箭爆炸造成2.6億美金損失,計劃運載至國際空間站的2噸貨物化為烏有。”

後來2016年9月的爆炸,還把Facebook要發射的衛星燒成灰燼,後續安排的數十個發射計劃要麽被取消要麽延期,造成7.4億美金損失。

這還只是金錢損失,2014年維珍銀河的飛行測試失敗,一名宇航員死亡、一名重傷。

再往前追溯到2007年,另一家與維珍銀河有千絲萬縷聯繫的航天公司Scaled Composites在測試火箭發射系統時造成3人死亡、3人重傷。

太空旅行的每一步進展,我們向著太空夢每靠近一步,都伴隨著沉重的生命與金錢代價。

不過大佬們都有自掏腰包為人類太空夢想買單的習慣。

據說,貝佐斯每年賣出10億美金亞馬遜股票,全部投入到藍色起源;據說,理查德•布蘭森已經自掏腰包十幾億美金補貼維珍銀河的研發經費;據說,馬斯克當年賣掉PayPal後,把一多半身家放到了SpaceX。

但這些可能還是杯水車薪。

目前商業航天公司的收入主要來源於衛星發射訂單、政府採購,這兩項大約能為SpaceX帶來25億美金一年的收入,但SpaceX還在持續虧損,甚至在今年初決定裁員10%,節省成本。

太空旅行的起航時間因為還在延期,所以這部分收入貢獻還難以確定。美國《連線》雜誌認為,2018年太空旅行的潛在收入約3億美金,2022年有望達到16億美金。

相對數十億美金的研發成本,真的有些不夠看...

因此,今年維珍銀河選擇了與已上市的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ocial Capital Hedosophia合並IPO,在二級市場募資。

Social Capital Hedosophia(簡稱“SCH”)是矽谷風險投資機構Social Capital創始人Chamath Palihapitiya組建的,作為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CH先在二級市場上作為一家“純現金”公司交易募資,同時尋找收購標的,與目標公司合並後成為一個有實體業務的交易標的。

在與維珍銀河的合並中,SCH出資8億美金,換取了49%的股份,維珍銀河也成了歷史上第一支交易太空旅行概念的股票。

不過在目前陰晴不定的股市上,股價已經跌到了9.8美金,低於IPO時的最高價12.93美金。

從這個角度看,這些私人航天公司,“錢路”都有些堪憂。但如果只顧眼前的利益,隻談錢、錢、錢,不為未來投資,那我們想象中的未來還能來嗎?

所以瞧瞧貝佐斯、馬斯克,不管是他們的航天公司,還是亞馬遜、特斯拉,都是隻談夢想、不談錢的理想型公司。

畢竟當你睡在六星級太空豪華酒店,窗前是地球灑下的一篇蔚藍光輝,窗外是億萬恆星戰役,過往的血淚史或許就可一筆勾銷了。

-END-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