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印度第二波疫情因何失控?

了解印度疫情強勢回升背後的原因,有助於未來全球疫情控制。

4月25日,印度連續第五天創下新冠肺炎新增病例的全球紀錄,當日新增感染病例35.29萬人。真實情況則很可能比這個數字所反映的更嚴重,華盛頓大學健康指標與評估研究所的建模研究甚至認為,目前印度每天新增病例可能高達百萬量級。

印度大部分地區的醫療系統已經因擠兌而崩潰。在醫療條件最發達的印度首都德裡城,重症監護病房只有40張床位可供新冠患者使用,而這座城市擁有超過1800萬人口。

自從2020年9月經歷第一波疫情高峰後,印度疫情已明顯得到控制。到今年一月,印度單日新增病例保持在1萬餘例。一些科學家由此得出結論,印度疫情的最糟糕階段已經過去。如今,第二波疫情以三倍於第一波的峰值襲來,讓科學家們感到驚愕,究竟是什麽引發了印度的第二波疫情?解開這個疑問,將有助於各國政府在全球範圍內防止疫情卷土重來。

現有推測可能都不是主因

印度新發疫情引發國際關注後,《自然》雜誌總結了科學家給出的三種因素推測:傳染性更強的變異株;不受限制的社交活動增加;疫苗覆蓋率低。

一直關注全球疫情的原北京協和醫學院教授、腫瘤免疫學專家王晨光認為,這三個因素都是從某個角度來推測,而且有的解釋很難站得住腳。

先看疫苗覆蓋率低這條。印度總理莫迪在2021年1月中旬,發起了為13億印度人口接種新冠疫苗的計劃,他將此稱為“世界最大規模”的新冠疫苗接種。彼時,印度疫情已經趨於平穩,剛剛啟動的疫苗接種計劃尚未起效;而3個月後的今天,印度人已經接種了超過1.2億劑疫苗,儘管這還不到印度人口的10%,但疫苗覆蓋率顯然比一月份要高出很多,這本應是有利於疫情控制的。因此在王晨光看來,這是最立不住腳的一個理由。

第二個因素認為,第一波疫情過去後,印度政府過快放寬了社交限制,有大量人群聚集在室內外,參加政治集會、宗教慶典和婚禮,加劇了疫情傳播。

其中遭詬病最多的是12年一次的印度教大壺節(Kumbh Mela),這堪稱世界上最大的宗教集會。在節慶期間,印度教徒在恆河沐浴,清洗往日罪孽。本次大壺節有四次聖浴,每次估計有數百萬人聚集在恆河沐浴。

對此,王晨光認為,這可能是部分原因,但不是最主要的原因。2月份前後,印度的宗教節日和各種活動就接二連三展開。當時活動的人群密集程度很高,如果是由此導致的大量傳染,難道說病毒從2月份一直潛伏到4月份才爆發?

更普遍的情況是,印度從疫情開始以來,一直沒有采取嚴格的社交距離和個人衛生等防禦措施。這不僅僅是第二次疫情發生之前,其實在第一波疫情降低時,印度也沒有嚴格限制社交活動,只有德裡和孟買等大城市在執行受限的社交活動措施。而後期的血清學流調顯示這些城市實際感染比例更高,疫情更為嚴重。

實際上,印度政府早在去年9月第一波疫情高峰期,就不斷放鬆防疫措施,並開放經濟活動。當時已經允許大多數企業重新開業。全國各地城鎮的市場已經和疫情前一樣擁擠不堪。

這種放鬆防疫措施與時間上的較大滯後,表明它不太可能是印度第二波疫情的主因。

第三個因素是一種可能起源於印度的病毒變種B.1.617的出現。目前很多科學家認為這種變異株的傳染性更強。王晨光也認為,這一推測在目前所有的原因分析中,可能是最重要的,但仍然夠不上主因。

病毒變種B.1.617相對於最初發現的新冠病毒,已經有十幾處突變,其中三處發生在關鍵的刺突蛋白上,這是新冠病毒用來攻擊人體細胞的主要部分。

但是,現有數據與科學家的這種判斷相左。在許多正在經歷疫情爆發的地區,它們並不構成大多數基因組測序結果。王晨光分析稱,印度的病毒變種在2020年10月初就被檢測到了,然而到目前全世界也隻鑒定出一千四五百例。其中印度有700多例,英國有300多例,美國也有100多例。如果它的傳播性強,感染佔比應該是優先於其它病毒種的。從這點看,並不支持它有更強的傳染性。

還有研究者提出,印度新冠變種除了有更強的傳染性,還具有更高的致病性,是一種傳染能力和毒力雙雙增加的變異株。對此,王晨光認為這一觀點違背了病毒進化規律。

病毒在進化過程中,越致命的病原,傳播的可能性越小,如埃博拉和SARS病毒。究其原因,是因為感染者在很短的時間內發病和死亡,病毒難以隨著感染者的社會活動被有效傳播;反之,如果一種病原容易被傳播,其毒力必然不會太強。

以流感病毒為例,1918年的流感病毒和上世紀50-60年代導致全球數百萬人死亡的流感病毒,初始的致命性都較強,但疫情的終結都是因為這些病毒對人類的威脅逐漸變小,致命性降低,最終被歸入了季節性流感病毒之列。

因此,現在要確定印度新變種的危害程度還為時過早,需要後續研究的統計數據給出結論。

那麽,印度第二波的主要原因究竟是什麽?王晨光認為目前還不能給出確切的答案,“流行病學的數據都是滯後的,需要進行排除因素和納入因素的多重考量,才可能最終找出原因。”

但分析問題的思路是清晰的,要理解印度疫情為何出現第二個高峰,那麽搞清為什麽第一波疫情會下降就同等重要,“當時采取了哪些措施,以及現在應該采取哪些措施,這些都是相關聯的。”

免疫屏障為何沒防住

印度的第二波疫情,還引發了科學家的另一個擔心,就是印度的變異株會不會讓既有的疫苗失效。

今年初的抗體調查發現,約20%的印度人已被感染過新冠病毒,在大城市某些地方感染率超過50%,接近形成群體免疫,按說這應該在一定程度上阻隔病毒的傳播。這些數據當時也著實讓研究人員感到樂觀:印度下一階段的病毒流行將不會那麽嚴重。

但新的疫情粉碎了這種樂觀情緒。新的病毒變種會不會讓自然感染形成的免疫屏障失效?簡單說,它會讓已經產生抗體的人群再次感染嗎?如果是這樣,那將對疫苗的保護作用形成挑戰。

這種擔心是有依據的,例如,很多人都得過流感,並且針對流感病毒每年都有很多人接種疫苗,但每年還是有大量的人被感染,這是因為流感病毒處於不斷變異之中,出現了免疫逃逸,讓人體內既有的流感抗體失效了。

那麽,印度病毒變種會不會具有較高的免疫逃逸能力,從而造成康復患者重複感染以及降低疫苗效力呢?

王晨光認為,現有數據遠不能支持這一判斷。

首先是印度的抗體調查數據是否準確,是否真正達到了公布的數量。要知道,印度的科研有時候包含一定的水分,包括其自研的新冠疫苗,還沒有公布足夠的數據就在其國內上市了。

第二點,此前新冠病毒在英國、南非和巴西都出現過變種,學界也有一些零星的研究,發現它們能夠部分逃避疫苗的保護。當時以色列和英國都有英國突變株流行,造成疫苗的作用略有下降。但是,隨著疫苗覆蓋率的提高,以色列(60%)和英國(50%)都已走出疫情,人們恢復了正常生活。這些突變並沒有真正逃避疫苗的保護。

因此,推測再合理,最終都要經過實際發生的數據來驗證。病毒變種的免疫逃逸直到造成反覆感染,目前這種分析還缺乏數據支撐。特別是隨著疫情的發展,會出現重複感染的情況,但要分清這種重複感染到底是同一種病毒株還是不同的病毒株造成的,只有重複感染是由新的病毒變種引發,並且有了顯著的統計學差異,才能認為新變種能夠產生免疫逃逸。

目前這方面的研究數據非常粗糙。

美國流行病學家RamananLaxminarayan則給出了另外一種分析,他在《紐約時報》撰文稱:印度第一波新冠疫情主要集中在城市裡的貧民區,從那裡分散到農村人口中心。雖然我們沒有第二波感染者的社會經濟地位數據,但現在感染者似乎已經擴散到了印度的中產階級和農村地區。

換句話說,既有的抗體研究並沒有反映出病毒的不均勻傳播,它可能高估了其它人群的暴露水準。現在,這種病毒可能正在進入那些在第一波疫情中較好地保持社交隔離的人群。

王晨光認為,分析印度第二波疫情的起因,可能還需要將自然環境因素考慮進來。也就是說,第二波疫情跟第一波相比,在季風風向、氣象狀況、空氣乾濕度、晝夜溫差等方面是否存在相關性,這些因素都有可能影響疫情。

現在,這方面的研究還很缺乏。

“印度的這一波疫情應該不會持續很久,就能達到峰值。當下最有效的應對舉措,還是要加強疫苗接種,尤其對需要重點保護的人群。”王晨光如此概括。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